:點擊上面藍字了解陽原的新鮮事兒
這些人剛剛關注了〖陽原門戶網〗
東方人類文明之曙光和秀美山水,造化了弘州大地的神奇,賦予了陽原獨特的民俗風情,哺育了一代代陽原的人傑才俊。留住文化記憶,延續民族文脈,維護精神家園是保護和傳承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陽原晉劇、陽原秧歌、曲長城背閣、曲長城木偶戲.源遠流長,多姿多彩,見證了陽原是地方戲曲之鄉。獨龍槓、夫妻摔跤、九曲黃河燈、獨山車車會.是陽原人民歡慶豐收、追求平和生活的美好願望的表現。竹林寺寺廟音樂、馮子存笛子演奏技藝.散發著故土的芬芳。碎皮加工技藝、西城王氏木雕技藝、弘州玉雕技藝、弘州張氏泥塑技藝、麻繩製作技藝.匠心獨具,精美絕倫,是陽原人民智慧的見證。揣骨疃圪渣餅、西城陳氏熟肉、化稍營驢肉.百年品牌,傳承有序。以上項目都已分別錄入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我縣傳統文化的結晶。這一切,如影形隨地伴著一代代陽原人走過悠悠歲月,化為生活在這塊熱土上人們的濃濃情結和深深記憶。
△縣文旅局召開全縣非遺工作部署會
陽原縣委縣政府以陽原山水人文精神為主線,以地域文化為表現載體,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和傳承工作,相繼成立了陽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領導小組、縣文化部門牽頭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諮詢委員會和陽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走訪非遺項目《馮子存笛子演奏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馮順 (左三) 韓新春攝
為加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省、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精神,2020年5月,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組織召開申報我縣第七批非遺項目和第四批傳承人專題會議,明確目標,部署任務。各鄉鎮及有關申報單位、個人都積極推薦,縣文化館非遺中心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非遺專家組將申報的非遺材料逐項逐類進行規範,評議通過後上報縣政府。△走訪省級非遺項目《曲長城背閣》代表性傳承人龔學軍 (右一) 韓新春攝
日前,縣政府下達了《關於公布縣級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將文旅局報送的11項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42名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予以公布,這是我縣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經過十幾年挖掘、整理、保護、申報,成效顯著。目前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省級名錄5項,市級名錄14項,縣級名錄24項;省級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19名,縣級傳承人47名。我縣非遺所以之輝煌,無不蘊含著陽原人勤奮務實、敢為人先的精神,顯示陽原人心靈手巧、散發著陽原人剛柔兼具的性格,折射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民風。這些從先民那裡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寄託著他們的情感追求,體現著他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勞動創造。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有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有文化工作者和非遺專家的盡心盡力,今後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一定會再創新高。來源:陽原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