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電,天黑了人們都在幹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文丨點點讀史
在發達的今天,一到入夜十分,街上到處都是疼火通明,也就是夜生活的開始,吃飯,逛街,約會,唱歌等,項目可謂是豐富多彩。拋開白天緊張的工作,晚上就是徹底放鬆的時刻。那麼在古代,很多條件受限,在沒有電的情況下,他們會在幹什麼呢?有夜生活嗎?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是沒有電這種概念的,古人不知電為何物,所以我們古代的一切智慧都是靠手工創造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紫禁城最早通電燈的時間是公元1888年,也就是光緒十四年,當時的海軍衙門命神機營機器局總辦恩佑用六千兩白銀為宮裡購置了幾臺電燈,光緒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一天沉寂了幾百年的紫禁城終於有了電燈,而第一臺電燈是安裝在慈禧寢宮裡的,這也是中國開始使用電燈的開端。
古時候沒有電燈,油燈蠟燭也是近代才出現的產物,在黑乎乎的夜晚,沒有燈火通明,也沒有電腦手機供人們玩耍,就在離我們比較接近的時代,爸爸媽媽小的時候,都是如此,父母小時候住在較偏僻的山上,之前就聽媽媽說,一般到晚上的時候,人們都很早就各回各家了,晚上還得早早將門關好,大半夜的時候偶爾還能聽見狼抓門的聲音,確實是挺恐怖的!先說城市,那時人口較少,城市不大,點蠟燭還是有的。富貴人家掛紅燈籠,夜間走動時手提燈籠,室內點燭光照明,蠟燭成為主要燃料。從電影、電視劇中情節可以看到,編劇也是從古籍資料中,對服飾、用具和照明等生活細節,有根據地進行描述的。
那時的貧苦人家,特別是廣大鄉村的農人,古代點蠟燭算是奢侈品,一般會用桐油、菜油等植物油,點一根小燈芯,以微弱的燈光來照明。如果去外面,就拿一把植物杆(乾燥的)點燃後,以火把照路。還有極度貧窮的,連植物油也缺乏,則上山採集樹脂,古代大樹很多,刮開樹皮後滲出油脂,比如松樹皮下的松脂,放在小瓦碟裡點燃做燈光,既經濟實惠,又使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古時候有些窮人家煤油都要節省。吃完飯古代人就會睡覺啦,對啊,就是睡得很早。小孩子睡覺的睡覺,夫妻的也還是該睡覺的睡覺。出門在外的人想妻子的想妻子,想孩子的想孩子。
一個晚上就這麼單調的過去了,至於有些人說古代人身體不好的我這裡也不過多的說啥了,自己體會去。在離我們兩千年之前的秦朝,乃至唐朝,明朝,清朝,這些古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其實他們也是有很多消遣的方式,古代的女子一般都以做針線活,琴棋書畫為主,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就會借著燭光織布,繡花,做衣,雖然燭光昏暗,但這也是她們大發時間的一個辦法,因此古代的女子都是比較擅長一些女工,而且各個比較賢惠!
商人的活動是比較頻繁的,他們會組織大規模的酒會,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參加共同討論當下商業的看法,看過清明上河圖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大城市裡夜生活也是比較豐富,當然和現在是沒法比擬的。代的李白,在詩歌裡就經常提到一個字,「酒」,是的,這就是漫漫長夜可以用來消遣的一個好東西!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對酒當歌,這在古代人的眼裡,確實是一種能夠消遣時間的好法子。古代男子通常都會三兩成群,清酒一壺,一邊賞月一邊舉杯暢飲,聊聊天下下棋,甚至是酒後昏沉沉地睡去,這樣的夜晚都是美好的!
其實文人與夜晚不乏很多浪漫的故事,這裡不是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而是文人間的惜惜相惜,蘇軾的那篇《記承天寺夜遊》,寫於蘇軾被貶期間。當他剛要「解衣欲睡」時,忽見「月色入戶」,不免讓人欣喜。蘇軾也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同樣被貶的張懷民,與王徽之不同,蘇軾邀請到了好友,並且一起在月色下漫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在文人眼中,漫長的夜晚能讓他們沉澱心情,沒有什麼情緒不能在月下的獨酌、漫步與吟詩中得以排遣的。
在宋朝時期,有一段歷史時期是沒有宵禁的,人們勞作一天,天黑後就想放鬆一下,要開始享受夜生活了。沒有宵禁,大街小巷單位飯店酒館生意都非常紅火,宋朝時期的經濟是比較發達的,人們樂於晚上出來消遣,參加各種酒局。當然對於男人們來說,喝酒可能不是最終的目的,喝點花酒,才能夠「陶冶情操」。而那些達官貴人,也是夜夜笙歌,經常在自己的宅邸內舉行夜宴,搞一番歌舞昇平的景象。
就好像古代人有錢的到了晚上就會去青樓啊夜市啊去玩一玩,沒錢的就會在家挑燈夜讀,爭取考個功名來光宗耀祖。而有些有文化的詩人,居士、文豪就會邀請好友在一喝酒賞月,猜謎好不快樂。更有一撫琴女子在一旁輕彈附和,賞月喝酒,多麼痛快。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還是比較正常的,日落而息養精蓄銳,在夜黑之後,很多人就會倒頭大睡,天剛蒙蒙亮,就起來幹活了,該趕集的趕集,該開鋪子的開鋪子,好似所有的疲倦,都隨著天亮而消失!不過相對於古代,還是現代的夜生活比較豐富。畢竟再普通的人,也會有他的手機。所以宴會什麼的,當然沒有手機好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