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文單詞頻現西方媒體 領頭龍描述中國地位

2020-12-12 快科技

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在報導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

外媒新發現中國特色英文詞 引外媒津津樂道

2010年,中式英語「ungelivable(不給力)」風靡網絡,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詞」到「中國人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時代拉開帷幕。《紐約時報》稱此事「非常酷」。

過去那些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watch sister(表妹)」等中國式英語翻譯弄得雲裡霧裡的老外,開始慢慢覺得「中國製造」的英語「很有意思」。

據悉,由中國網民創造、又經外媒報導的中國特色英文詞彙已經有27個,比如將chinese(中國人)與consumer(顧客)合成的單詞「Chinsumer」,意指出國旅遊時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antizen」譯為「蟻族」,是把「ant」螞蟻,加上「izen」作為後綴,用來形容80後大學生低收入聚集的群體。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稱,中國特色的英語詞有趣而且貼切地反映了某種社會現象,或者是表達了某種個人感情。中國網民造詞的智慧不僅使英文有了特色,也使得漢語更加與時俱進。這種詞彙方面的力量更多是來自民間,是一種所謂的中西結合。

與此同時,原先被人當做笑柄的「中式英語」如今正猛烈地衝擊著英語詞彙庫。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正對世界文化形成強烈補充。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報導中國男多女少的現象時,將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譯為「guanggun」;美國《紐約客》描寫中國大陸新一代時出現了一個詞「憤青」(fenqing);諸如英國《衛報》等媒體還出現了描述「關係」的「guanxi」一詞。

中國專屬詞——

中國熊China Bear:形容中國A股 吼聲如四面楚歌

「中國熊」——這個最新詞彙來源於英國《金融時報》對2011年A股的評價,它形象地描繪了2011年上半年讓投資者感覺過於漫長的A股市場。

2011年一季度股市的走高,還讓投資者和券商高喊向3500點進軍,而二季度一個猛烈的回抽就讓還來不及盤點的帳面財富淪為黃粱一夢。滬綜指下挫5.68%,近八成個股告負,中小盤股更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有人評價A股已經成為賭徒和投機者的天堂。

「中國熊」的吼聲猶如四面楚歌,割肉,還是不割肉,成為股民內心最大的糾結。

有外媒則用「中國熊」指代那些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走下坡路的人。美國《福布斯》雜誌的文章稱,中國經濟一反悲觀者的預測,達到約10%的增長率。許多公開上市的大公司一再打破悲觀預測,一年又一年地從中國為股東們帶來不俗的數字。

這些事實讓「中國熊」們沮喪、不舒服。「中國熊」如今面臨生存危機,多年來一再失算可能使他們對自己的信念產生懷疑。

中國塢Chinawood:追趕好萊塢 中國電影仍需努力

在國內和海外市場,中國電影都面臨好萊塢電影的激烈競爭。印度媒體別出心裁地用「中國塢」來指代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電影業。

2011年12月31日,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網站刊文稱, 1997年之後,中國大陸電影業經歷了一股新浪潮。作為宣傳工具的電影被賦予人文主義色彩,同時也被商業化。這些努力使中國電影進軍國際電影市場具備了正確的要素。2000年發行的功夫電影《臥虎藏龍》在國際上受到好評,獲得200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就所拍攝的電影數量和票房收入而言,中國的電影業居世界第三。許多中國電影公司也開始向海外市場拓展。中國電影人還模仿好萊塢的電影製作風格和主題,並在其中融入中國文化和歷史題材,如《功夫》等電影。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電影業,對其投入了大量資金。然而,即使政府和電影業共同努力,中國電影仍無法取得所期望的那種成功。

2011年在中國票房收入最高的5部電影中,有4部是好萊塢製作的。《功夫熊貓2》等以中國傳統為題材的美國電影令中國藝術家和學者惱怒,他們認為這些電影「劫持了中國文化」。印媒的文章指出,他們不應惱怒,而應研究一下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美國電影為何比同題材的中國電影拍得更好。

缺乏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字幕障礙、推廣不力以及題材單一是中國電影無法在國內外走紅的原因。國際上知名的中國電影明星正出現斷層,使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推廣更加困難。「中國塢」要達到與好萊塢同等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領頭龍Leading Dragon:中國提供推動力 發動全世界經濟

2011年11月2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個在英語中極不常見的詞彙「領頭龍」(leading dragon)來表述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

這篇題為「中國,世界經濟領頭龍」的文章說,無論我們是否即將迎來「亞洲世紀」,有一件事很明顯:全球經濟的地理中心已經顯著地發生了轉移。如今,中國處於前沿和中心位置,而其發揮的領頭龍作用也有益於世界經濟發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急需增長發動機。幸運的是,通過持續制定強有力且務實的經濟政策,中國能夠提供這種推動力。

文章指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出口份額佔全球的9.6%,緊隨其後的是德國、美國和日本。以當前美元購買力計算,中國人均收入為4400美元,已經成為一個中高收入國家。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為全世界之最。

到2030年,中國人均收入大約可以達到美國的 50%。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是美國的兩倍。而以市場匯率計算,20年後,中國的經濟規模至少能與美國持平。

裸現象Naked Phenomen:中國「裸」詞彙 代表時代新思潮

「裸婚」、「裸考」、「裸辭」……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各種「裸」現象,自然會吸引大量外媒的關注。美國《基督教箴言報》的報導開頭就提醒讀者們稱,「這些有『裸』字的新聞標題吸引了大量讀者,我希望當你點擊閱讀之後不會失望地發現,內容其實跟不穿衣服毫無關係。」

該報介紹說,「裸婚」指的是儘管新郎不像傳統意義上那樣有房有車,但新娘仍然與之成婚。「裸婚」不僅是中國房價高的無奈,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男女平等獨立的體現。 「裸辭」指的是人們還沒找到下一份工作就把當前工作辭掉,這種曾經的非常之舉現在在都市年輕人中興起。在新的中國俚語中,學生們參加「裸考」,這代表他們沒有進行任何複習,彰顯著自信和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

文章評論稱,這些「裸」詞彙代表著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國青年中逐漸興起一股時代思潮,一種鼓勵追求自由和獨立的時代精神。如果「裸」現象真的普及,將意味著中國社會的重大改變。

北京鎊Peking Pound:英國百貨公司 就像「中國大市場」

2011年年初,由於中國顧客消費能力很強,英國媒體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即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英國《每日郵報》稱,「北京鎊」所消費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預計將會佔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為了迎接中國顧客,倫敦的不少商店已經僱傭了會說普通話的店員,幫助顧客挑選商品、付款。倫敦最著名的百貨公司之一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開通使用中國銀聯卡,更是促進了中國遊客的消費。由於中國顧客太多,有目擊者稱,現場就像是個「中國大市場」。

零售業分析師喬納森·德梅洛說,中國人已經取代了俄羅斯人和阿拉伯人,成為英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最大買家。

德梅洛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讓奢侈品行業看到了一個新的巨大市場,但是由於進口商品的稅率較高,奢侈品在中國國內的售價比在英國貴了20%至30%。在過去2年中,英鎊對人民幣的匯率跌了30%左右,這更讓中國顧客消費欲望大漲。(文/法制晚報)


2011年12月26日,英國倫敦商場打折引來眾多搶購者,其中不乏中國顧客

 

相關焦點

  • 中式英文單詞頻現西方媒體 領頭龍描述中國地位
    2011年12月26日,英國倫敦商場打折引來眾多搶購者,其中不乏中國顧客(資料圖片)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在報導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
  • 中式英文單詞頻現西方媒體
    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在報導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  外媒頻現中式英文  2010年,中式英語「ungelivable(不給力)」風靡網絡,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詞」到「中國人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時代拉開帷幕。《紐約時報》稱此事「非常酷」。
  • 西方媒體頻現中式英文 用領頭龍描述中國地位
    「中式英語」,甚至在報導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外媒新發現中國特色英文詞引外媒津津樂道2010年,中式英語「ungelivable(不給力)」風靡網絡,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詞」到「中國人造英語單詞」的跨越性時代拉開帷幕。《紐約時報》稱此事「非常酷」。
  • 何威:中式英語西傳能否成為中國雄起的標誌?
    Chinglish,即中式英語,原指把漢語一句句機械地轉換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但這種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現在卻日漸風靡,甚至被收錄國際英語的行列中,被西方媒體所接受並使用。中式英語的西傳已然成風,但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否標誌著中國文化或者經濟的進步還有待考量。
  • 外媒談中國量身造新詞 創造「領頭龍」等專屬詞
    為形象描述中國特有現象 創造「領頭龍」等中國專屬詞彙  談中國外媒量身造新詞  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
  • 外媒談中國量身造新詞 創造「領頭龍」等專屬詞
    為形象描述中國特有現象 創造「領頭龍」等中國專屬詞彙  談中國外媒量身造新詞  在過去一年的外媒涉華報導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為了能更加形象、奪人眼球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外媒的記者們在報導中摻雜
  • 除了「Add Oil」你知道還有哪些中式英文單詞被牛津詞典收錄了?
    在中國,『加油』——字面意思是『添加石油』,引申義為『鼓勵和支持』。幾乎每一個會說中英雙語的人都會告訴你,沒有一個英文單詞能完美表達『加油』的意思,因為『加油』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翻譯成英文「come on !",這可能並適合用來鼓勵那些失意的人,而如果用英語來鼓勵那些失意的人,我們有時候使用」go for it 「和」good luck "更合適。既然沒有一個英語短語能夠準達意,最簡單粗暴的『Add oil』由此誕生。」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英文直譯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
  • 除了「Add Oil」你知道還有哪些中式英文單詞被牛津詞典收錄了?
    在中國,『加油』——字面意思是『添加石油』,引申義為『鼓勵和支持』。幾乎每一個會說中英雙語的人都會告訴你,沒有一個英文單詞能完美表達『加油』的意思,因為『加油』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翻譯成英文「come on !",這可能並適合用來鼓勵那些失意的人,而如果用英語來鼓勵那些失意的人,我們有時候使用」go for it 「和」good luck "更合適。既然沒有一個英語短語能夠準達意,最簡單粗暴的『Add oil』由此誕生。」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英文直譯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
  • 規範英文譯寫告別「中式英語」
    規範英文譯寫告別「中式英語」 2014-07-17 14:26:34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責任編輯:朱峰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
  • 這些英文單詞來自中文!你竟然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英文單詞來源於法語和阿拉伯語,但你知道嗎,其實還有很多英文單詞來自中文!什麼?Ping pong?錯啦!不能只根據讀音來判斷這個英文單詞是否來自中文,而要考察起源。比如桌球是駐印度的英國軍官發明,原名是 table tennis,20世紀初一個美國製造商用擬聲詞申請了 ping-pang 作為商標名。後來傳到中國,桌球兩個中國字,原有其字,也是象聲詞,正好借用,這才有了"桌球"。什麼?"
  •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2008年09月27日 11:02 來源:解放日報 發表評論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
  • 袁立受訪頻說英文單詞 網友:裝(圖)
    袁立受訪頻說英文單詞 網友:裝(圖) 2015-09-11 14:47:43  招黑  頻頻爆英文單詞  袁立2011年與外籍老公林博文結婚,之後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次現身《金星秀》,袁立在節目中頻頻爆英文,這成為了最招黑的一點:「我要學英文、考駕照、找apartment(公寓)。
  • 袁立受訪頻說英文單詞 網友:裝(圖)
    原標題:袁立受訪頻說英文單詞 網友:裝(圖)   招黑   頻頻爆英文單詞   袁立2011年與外籍老公林博文結婚,之後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次現身《金星秀》,袁立在節目中頻頻爆英文,這成為了最招黑的一點:「我要學英文、考駕照、找apartment(公寓)。
  • 中國「dama」轉正了!華爾街日報造新英語單詞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中國與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外國人也更加重視中國社會發生的新變化、新現象。由於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表示中國社會中某些現象時,經常發現找不到準確對應的英文詞彙。因此,外國人常通過音譯,創造了很多中式英文詞彙。
  • 中式英語風靡全球:Long time no see進辭典
    調查顯示,有72.2%的網友表示贊同中式英語的使用,他們認為「中國式英文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說不定有一天老外也這樣說呢」。不少人還發現,外國人創造的中國「拼音單詞」還有城管「chengguan」、動車「don’train」、走著瞧「Go and look」等。調查顯示,有72.2%的網友表示贊同中式英語的使用,他們認為「中國式英語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說不定有一天老外也這樣說呢」。
  •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2008年09月27日 11:02 來源:解放日報 發表評論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
  • 漢語拼音成為英語單詞 中式英語風靡彰顯國力
    《華爾街日報》的視頻網站上,有個單詞很引人關注。為了報導中國大媽帶動金價上漲,《華爾街日報》特地創造了「dama」(大媽)這一來自漢語拼音的英語單詞。這表明中國貢獻的英語單詞,正不知不覺、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國際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
    專家直言,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翻譯題」更難更多集納民間智慧的「中式英語」,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鮮語彙■有些曾經被調侃的「中式英語」用詞,如add oil(加油)、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後來均已「驗明正身」,被收錄進入了
  • 袁立做客"金星秀"受訪頻說英文單詞網友斥:裝
    原標題:袁立做客"金星秀"受訪頻說英文單詞 網友斥:裝袁立做客《金星秀》金羊網-羊城晚報9月11日報導近年甚少在螢屏露面的袁立近日現身《金星秀》,一向快人快語的她與金星暢談自己的婚姻、演藝生涯和公益事業,沒想到又掀起一陣爭議。
  •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導為何可信度這麼低?
    言外之意是說,不論是國外的英文報紙,還是海外的中文報紙,他們的報導都是真實的。我以前能讀到的英文報紙很少。來國外後,所讀到的報紙大多都是報導國際新聞與本地新聞,幾乎從不報導有關中國的消息。所以,我也無法確定這些新聞的真實性。但至於說到海外的中文報紙,讀到的就更少。這次能在國外大學的圖書館裡看到臺灣的那份知名大報,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