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2020-12-12 阿冰音樂匯

那個地方的地形與氣候瞬息萬變,朝向每一個角度的風景都不同,每一個時刻的光線都不同。自然好像在這裡陷入陰鬱的徘徊與沉思中,灰濛濛的天色、在山頂與江面氤氳著的水氣、難得的陽光,都給本來就峰巒起伏的周遭增加了層次感,在這縱深的空間裡,時間也因此走得有些慢,意識更容易投射在那些細微而易逝的點滴上:一個映著多雲天空的水塘;桌子上像野貓一樣躡手躡腳的陽光;從身後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傳來的婦人的低語聲;水井旁邊那棵冷颼颼的蒿草;河對岸時而明晰時而白霧遮掩的青山。。。在這些日復一日閉塞生活的意象裡,意識卻展開了夢的翅膀,在繁雜錯亂又搖曳不定的時空中,唱起了一支歲月的告別之歌。

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情節零碎而情感飽滿,結構模糊而場景詩意化,有朋友錯過了前面的30分鐘內容,後來問我,前面講了什麼?我竟然無言以對。不過,電影可以在內容與結構上做一個簡單表述,比如,我們可以從時間上、空間上進行一個大致劃分:

從故事發展的時間線來說,是講在貴州的凱裡,小診所醫生陳昇要去鎮遠尋找被弟弟拋棄的侄子,順便幫老醫生帶些東西給她在鎮遠的舊情人。而去鎮遠的路上,經過一個叫麥蕩的地方,陳昇在這裡卻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且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圓滿,最後,他到了鎮遠,完成了他想做的事情。

從空間上來說,就是凱裡—麥蕩—鎮遠。

無論是文學,還是號稱第七大藝術的電影,優秀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普遍適用性,儘管它表現的形式可能是現實主義的,或者是魔幻色彩的,但它都能讓你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要麼是一種生活狀態,要麼是心底隱藏的訴求。而《路邊野餐》就是不著痕跡,荒誕零碎地表現了真實的人生,裡面充滿了非常多的隱喻,「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電影時間在心理的跳躍下撕裂穿梭,而故事仍然可以從空間上來梳理分析。

在凱裡,陳昇是一個邊緣人,一個混過社會有過九年牢獄生活的診所醫生,他是「沒有了心臟」地活過了那九年;他沒有家庭,老婆已在他坐牢的時候死了;沒有工作成就感,以老醫生的話說,「不曉得醫這些病人有那樣用?醫好了又迴轉來要生病。」;他唯一的情感支柱是弟弟的兒子衛衛,卻又被弟弟送給朋友領養。他滿懷心事,就像那瓶怎麼灌都灌不滿的開水瓶,時光靜默,而心思卻煙霧繚繞。由於失去了親情,他格外珍惜跟侄子的感情,於是他決定去鎮遠尋找他。老醫生也拿出三樣東西給他,請他交給在鎮遠的情人。這三樣東西很有意思,一件花襯衣,一盒磁帶,一張照片。我總覺得在這裡,鎮遠是一個象徵,一個屬於「詩與遠方」的遠方,在那裡陳昇可以找回親情—衛衛,找回愛情—磁帶,找回青春—花襯衣,找回過去—老照片。總之,那是一個可以安放自己執念的地方。

在路途中,他搭車到了一個叫麥蕩的地方,其實我認為這個地方的經歷就是陳昇的一個夢。首先,對貴州稍有了解的話都知道,凱裡、鎮遠是確實存在的地名,而麥蕩卻是完全虛構出來的;另外,進入麥蕩的方式很特別,《小茉莉》這首兒歌是一種引領,它有時間倒流的意味,又有一種終於要接近「遠方」的愉悅,當眼前的景物有些搖晃模糊時,夢境已經開始,於是當摩託車手被人反綁雙手站在道路中間時,兒歌突然嘎然而止,夢境徐徐展開。因此,在麥蕩的那些人的奇怪行為似乎都可以解釋清楚了。

摩託車手說自己就叫衛衛,他也的確就是小衛衛的隱喻。陳昇幫他開摩託車的鎖,帶他去吃粉,跟電影開始他給小衛衛開家門的鎖,並且帶他去吃粉一樣,這是陳昇希望長大的衛衛跟他還能親近如舊;衛衛在手上畫手錶,被人捉弄還數數,小衛衛也喜歡畫鐘錶,喜歡數數,這是隱喻時間的流逝;而老是打不燃的摩託車,是現實的焦慮在夢境的反映,陳昇擔心衛衛未來會遇到挫折。他因此對衛衛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情,責怪他,「你怎麼這麼憨喲,老遭別個欺負」。

洋洋是這部電影的美麗點綴,是一種停留與憩息。她坐船說要過河,但是轉了一圈又回來了,我覺得它一是暗示夢境的存在,二是她其實走了一個圓圈,暗示了時間的輪迴。

在這個夢境裡,酒鬼這個人物也有交待,他總是跟野人聯繫在一起,據導演自己說,野人的設置就是一個時間節點,另外引起人情緒上的依託。野人第一次出現剛好是陳昇快出獄時,九年後,野人的消息又一次出現。現實中的酒鬼開車撞死了老醫生的兒子就是他說因為看見後座上有一個野人,但是酒鬼瘋癲之後,卻得到陳昇與老人的收留與照顧。而在夢境裡,酒鬼已經清醒,並且成了陳昇夢境的帶路人,這也是陳昇潛意識裡的一種出於因果報答的願望吧。

在縫紉店外,陳昇遇到了像他老婆的女理髮師時,他慌忙中穿上「花襯衣」就追出去,隱喻也很明顯。在已經關門停止營業的情況下,陳昇呆立在門口,仿佛往日重現。他請求那個女人給他理一次髮,因為他擔心再次失去他的愛人!女理髮師跟他婆娘一樣,也想去看海,也喜歡海豚。他給她唱剛學會的《小茉莉》,因為當年結婚聚會時讓他唱歌,他推辭不唱;他給她看捂著手電筒的紅色光亮,問像不像海豚;他給她講監獄裡的那個藍色的水塘;最後他把老醫生的磁帶送給了她,告訴她裡面有李泰祥的《告別》。這完全是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在夢裡得到了虛幻的慰藉!他是多麼愧對他的愛人,又是多麼希望能當面跟現實中的愛人來一次真正告別啊!

在麥蕩的這一段是用整整40分鐘長鏡頭來表現的,因為夢本身就是這樣,它代表了意識的持續流動的狀態,用長鏡頭最合適不過。但是,導演手法非常高明,他故意混淆了現實與夢境的邊界,將一切不動聲色地揉合在一起,讓你分不清現實與夢境,以期達到消解時空的目的。因為其中許多的細節耐人尋味:比如,如果真的是夢境,那為什麼麥蕩的衛衛的望遠鏡最後還是到了陳昇的手裡;陳昇在麥蕩裁縫店拿來的扣子,小衛衛在手工課上卻用上了;陳昇在麥蕩送給女理髮師的那盒磁帶,因為老醫生的情人去世,磁帶正好沒有送出去等等。總之,虛與實的交叉跟含蓄蘊藉的情感相互糾結在一起,讓人回味悠長。

最後,在去鎮遠的火車上,小夥子衛衛畫的時鐘在運動著的火車窗外逆時針轉動,空曠的車廂裡陳昇目視前方,好像沉浸在對往昔的深深回憶之中。

全劇中時鐘的鏡頭有好幾處,火車、摩託車、數數等都有時間的象徵,呼應了電影開頭金剛經的那一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關於時間的刻畫,但這句話卻是對於時間的否定,是人世中完全不可得的。因此,當唐曉詩、李泰祥的《告別》唱起,尖細憂傷的聲線鑽入耳膜,「再看一眼,一眼就老了,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讓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這該是多麼的無奈悲慟呢?也許只有在電影裡、小說裡、在人們的夢裡才能前後奔突,馳騁於時間之上吧。

相關焦點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路邊野餐》: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作為藝術電影,《路邊野餐》的「詩化」特質成為標籤。它像極了魔幻現實主義對時態和空間的想像,非線性敘事,時間空間交疊,夢境和現實在影像的世界裡自由馳騁。它又傳承了「詩電影」的本質,即電影具有「抒情詩」的本性,影像要最大限度地探索隱喻、表意和抒情的功能。 導演畢贛把一個囿於南國之境的「尋找」母題,呈現出了「詩電影」的品格。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透出生活的質感,是《路邊野餐》當中哲學性的詩意來源。《路邊野餐》具有大陸第六代電影人以及青年獨立電影統一的紀實審美,在「蕩麥」中找到情結所在,完成個人價值的、樸實無華的英雄主義。素人演員為《路邊野餐》標示了電影的另一重功能,是電影藝術與社會現實的對話功能,電影不是讓觀眾遺忘現實,而是直面自己,建立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接,不是陌生人流之間的冷漠,而是重新連接起社會的修復功能。
  • 《路邊野餐》,這是一部極度內向和主觀的電影
    《路邊野餐》整個影片都是夢境。不僅長鏡頭的部分是夢境,整個影片都是一個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獨身男子的夢。最後火車上的那個逆行的鐘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這就是關於《路邊野餐》的第一個美學討論——電影中的夢境呈現。很有趣的一個部分,也是被討論較多的,是影片中的音樂。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在國內的第一次正式點映的時候,感覺驚豔不已,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由出生於89年的導演拍出的電影,之後又在影院看了數次,沉醉其中。《路邊野餐》是中國導演畢贛的第一部長片,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得到國內外電影界的廣泛關注。
  • 這些低成本國產片,能否複製《路邊野餐》奇蹟?
    畢贛2015年,一部《路邊野餐》橫空出世,驚豔華語電影界。一舉奪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等大獎。次年在國內公映後,獲得了646萬人民幣票房。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本文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第三遍看《路邊野餐》,還是感覺像看一部陌生的電影。但終於又看到了很多細節,聽清了環境聲的細部,大霧瀰漫、潮溼漏水的南方,陳昇是失魂落魄的野人,在夢境裡和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相遇,為他命運布光的手是隱形的巫術。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路邊野餐》: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作為藝術電影,《路邊野餐》的「詩化」特質成為標籤。它像極了魔幻現實主義對時態和空間的想像,非線性敘事,時間空間交疊,夢境和現實在影像的世界裡自由馳騁。它又傳承了「詩電影」的本質,即電影具有「抒情詩」的本性,影像要最大限度地探索隱喻、表意和抒情的功能。 導演畢贛把一個囿於南國之境的「尋找」母題,呈現出了「詩電影」的品格。
  • 《路邊野餐》今日公映 四大看點一一揭曉
    這部電影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各大國際影展上亮相後,斬獲多個獎項:包括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費比西影評人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及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6年年度青年導演獎等。  《路邊野餐》此前亮相上海電影節、在全國多個城市路演、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小範圍的放映收穫好評如潮。在豆瓣、微博,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價。
  • 《路邊野餐》: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未抵達的地方
    7月15日終於上映的《路邊野餐》已經讓不少文藝片愛好者翹首以待許久。這部沒有明星的青年導演處女作拿下過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臺北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詩歌所提供的閱讀美感,支離破碎的詞句拼湊之下延伸出廣闊的想像空間,這與這部電影有高度的相似性。《路邊野餐》的文學策劃陳驥還記得在拍攝過程中,因為總是窮得彈盡糧絕,他和另一位副導演楊瀟都要和畢贛一起給整個劇組「打雞血」,向大家宣揚,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畢贛說的「偉大」是認真的,「《路邊野餐》對時間時態的運用上是過去沒有電影做到的,那它就是偉大的。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我只想說《路邊野餐》電影裡令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1演職員表由一口地道的貴州土話念出來。由旁白讀出演職員表,這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寫實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懸疑浪漫電影
    「這大概是一部過於寫實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懸疑浪漫電影」作為一個非電影行業從業者,就不在這裡解析情節了,給所有讀者一些空間,這部電影也沒有一個特定的解讀。如果你看過路邊,你會覺得地球比路邊更多了一份浪漫。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透出生活的質感,是《路邊野餐》當中哲學性的詩意來源。《路邊野餐》具有大陸第六代電影人以及青年獨立電影統一的紀實審美,在「蕩麥」中找到情結所在,完成個人價值的、樸實無華的英雄主義。素人演員為《路邊野餐》標示了電影的另一重功能,是電影藝術與社會現實的對話功能,電影不是讓觀眾遺忘現實,而是直面自己,建立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接,不是陌生人流之間的冷漠,而是重新連接起社會的修復功能。
  • 寶通看電影(16)前蘇聯科幻小說《路邊野餐》與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潛行者》
    (16)「Stalker」 And Science Fiction Novel 「Roadside Picnic《潛行者》與科幻小說《路邊野餐》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literary
  • 紀念《路邊野餐》作者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忌辰27周年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紀念《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直到最近,這20年來標榜都市寫實的電影傳統似乎又有了新動向,比如一批80後導演,有些不再聚焦於城市,落腳在遺世獨立的小鎮、農村或者少數民族部落,講述出奇特或者荒誕的故事。這不得不提到「文藝」氣息濃厚的院線電影《路邊野餐》。如此一部無任何「明星」出演、低成本製作的電影能在院線上映實屬不易,獨立極端的影片基調更是廣受觀眾和行業人士的好評,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本文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第三遍看《路邊野餐》,還是感覺像看一部陌生的電影。但終於又看到了很多細節,聽清了環境聲的細部,大霧瀰漫、潮溼漏水的南方,陳昇是失魂落魄的野人,在夢境裡和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相遇,為他命運布光的手是隱形的巫術。
  • 《路邊野餐》備受讚譽 畢贛自稱「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侯孝賢導演的評價,比獎項更重要」   《路邊野餐》出來後,被不少影評人稱讚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和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味道,很難想像幾年前才24歲的畢贛能拍出讓大家看出大師影子的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風格和你的年紀不太相稱」,畢贛反問:「你知道牛頓是在幾歲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