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當中,我們往往迷茫,偶爾想要尋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好好坐坐,有時候想要去旅遊,有時候就想找一家咖啡廳靜靜地坐坐。
在上海,這座時尚摩登的現代化都市裡,隱藏著很多低調的小馬路,守護著這座城市難被覺察的寧靜,短短600多米的永康路,就是其中之一。
在時光流轉中,這裡歷經幾番變化,從最早人聲喧鬧的農貿菜市場,到天天夜間狂歡酒吧一條街,如今更是成為了聚集眾多網紅店的小資馬路,曾經的老街坊、小弄堂、紅磚牆依然都保留著,那些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故事,也還能聽到一兩句。
永康路:只有短短600多米
永康路位於徐匯區,西起太原路,東至嘉善路的小馬路。全長僅僅600多米,你可以一眼就望到頭。
永康路,曾經又叫雷米路(Route Remi),也有人叫萊米路。是以上海開埠後第一位來滬的法國商人鐘錶商人多米尼克·雷米(Dominique Remi)名字命名。
在馬路的兩邊,遍布著充滿海派情調的石庫門裡弄,偶爾還能看到自成一景的晾衣架,都在展示著獨屬於上海的市井煙火。
除了上海人家的普通生活,在這條馬路上,我們還能體驗到熱情張揚的西方生活方式。一半是海派風情,一半是西式小資格調,大概是對她更恰當的概括。
邂逅舊時光裡的永康路
在暖洋洋的晴日裡,漫步永康路街頭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別看如今的永康路寧靜又洋氣,吸引著不少文藝青年。但是關於曾經的ta,你又知道多少呢?
曾經這裡的馬路菜場
過去這裡曾經是一處大型的馬路菜場,碼得整齊的小菜,冒著熱氣的小吃攤,還有修剪褲腳的爺叔,凌亂卻熱鬧的街上藏著生活的鮮活模樣,現在都只能在蔬菜店和雜貨鋪中窺見了。
永康路175弄
有人說上海的建築都是可讀的歷史,在永康路上來來回回走過了無數遍,每次總能邂逅新的驚喜,比如永康路175弄,一處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園裡弄。
這裡原來是雷米坊,由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在1931年竣工,以前都是在洋行工作的洋人和有資產的富人居住的,俗稱「外國弄堂」。
斑駁的牆體,褪色的木頭,仿佛都在講述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變遷。
上海市第二中學
永康路200號,是上海市第二中學的所在地。它的前身是務本女塾,創辦於1902年,是中國最早的由國人創辦的女子學校之一。
110多年的歷史中,留給這片校園的只剩下沉穩內斂。難怪有人這樣評價:進入這所中學,你才知道怎樣的人才能寫下歲月靜好。
對於很多市二學子來說,在這裡度過的光陰,都成了腦海中美好的回憶。
石庫門家庭博物館
而在永康路東段的盡頭的弄堂裡,永康路38弄35號,還藏著一個石庫門家庭博物館。提示版很不顯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了。
穿過狹窄的過街樓,和被水泥翻新覆蓋的陳舊居民樓,就發現了掩映在竹叢中的石庫門家庭博物館。但是這裡只在周末兩天開放。
永康路雖短,但是寶藏很多,還不趕快一起來軋馬路呀。
在人來人往的大都市生活,很難得有這樣的一處靜謐,閒暇的時光走在這樣的小路上,你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