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今年8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明確將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
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
「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
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10月底,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遊客不多。
與其他海濱公園不同,這裡沒法一眼看到大海,「海上森林」自成一景。大片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蔓延,招潮蟹在淺泥灘裡鑽洞,不時能聽到水鳥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撲騰的聲音。
自2011年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以來,已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60多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目前這裡生長著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等19種紅樹,鳥類也由136種增長到了171種。
「金海灣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也是北海紅樹林修復的一個縮影。」從2011年到2020年,北海紅樹林面積增長1150公頃,10年的平均增長速率達到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