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生活導讀」,小編是一個專注於社會細小事情的人,一直關心著社會中的點點滴滴,關注最新的社會動態,為你呈現最新最全的社會熱點類話題!閹割公雞手藝人難找,農村人養雞成本增加,土雞竟成「稀罕物」
閹雞是一門致富的技術,閩南、兩廣地區的老百姓有一個諺語,叫:「要致富,閹雞補鍋磨豆腐」,也就是說,閹雞就跟磨豆腐似的,是一門手藝。這門行當不需要什麼成本,也沒有固定的場所,閹雞師傅都是拎著工具箱,走街串巷地為老百姓服務。
其實閹雞是一門手藝活,至今有幾千年。沒有農村閹割的公雞天生好鬥,甚至有時候公雞會追著小孩啄,一些小母雞也總是被公雞欺負,沒法長個兒。聰明的中國人,早就有了閹割公雞的手藝,公雞閹割後,就不是那麼好鬥啦,要文靜很多。
在封建社會時期,農村閹割公雞的手藝一直保留下來,為經濟發展貢獻了不少。「在古代,養雞都是為了生蛋,可是孵出的雞苗一半會是公雞,不生蛋的雞就像不生娃的女人一樣不受待見,於是就有了閹割的手藝,閹割後的公雞也稱「線雞」體型大、口感好」
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村養殖場在孵化雞苗前就對受精的雞蛋做篩選,公雞蛋就會拿到市面上賣,母雞蛋則會留下來。「由於農戶自己孵化的雞苗難以解決公雞蛋和母雞蛋分開孵化的問題,於是現在的養殖戶一般在養殖場購買雞苗,幾乎都是母雞。」
這樣一來,農村閹雞的手藝人就沒清閒啦!以前農戶會客客氣氣地花錢請他上門給公雞做絕育手術,好茶好酒的招待,現在沒人給公雞做絕育手術,這門手藝也就快失傳了。小編小時候見過閹公雞,一般是在早上,而且割下來的睪丸放在火上烤,味道非常好吃。
農村公雞睪丸很有營養價值,可惜因為農戶養殖數量少無法形成規模,公雞睪丸沒有市場;大型的養殖場通常孵化的公雞也有限,所以吃公雞睪丸非常難。這導致閹雞的手藝失傳,農戶養殖土雞的成本則會增加。「農戶自家孵化的雞苗一半是公雞,為了降低成本,往往公雞會就地處理掉,這樣損失了不少蛋。」
當農村公雞無法變成線雞的時候,農戶養殖土雞的成本高啦。乾脆,農戶就會到養殖場去購買雞苗,這樣農戶的成本不僅高了,而且非土法孵化的雞苗也算不算真正的土雞。從這點說,土雞將成稀罕物!網友說:真正的土雞應該是用土法孵化並用土法餵養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