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桃米村標誌性路牌
2019年1月21日至2月3日,有幸獨自一人以自由行身份,拜訪了臺灣三個社區營造點,分別是南投桃米社區、雲林西螺老街以及臺北忠順社區。第一站停留時間共8天,首先來到了被譽為「社造超級大樹」的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桃米村,此行的目的是:體會社造。
一、緣
(一)初聞桃米
圖:紅瓦厝民宿招牌圖
最早聽到桃米村的故事是在2015年底的網絡視頻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家德教授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上發表了題為《社區自組織與社區營造》的演講,其中介紹了桃米村如何進行社區營造以及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的力量,共同營造出一個桃米生態旅遊文化村的過程。這之後又通過書籍、網絡了解更多關於桃米村的發展歷程。
圖:羅家德老師在2015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演講
(視頻資料:《社區自組織與社區營造》;視頻連結: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wMjU0OTMxM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1999年9月21日凌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發生了芮氏7.6級大地震,後被稱為「九·二一大地震」。地震造成桃米村168棟房屋全倒,60棟半倒,受創率高達62%,( 摘自《看,這個把青蛙叫老闆的地方》視頻解說。)老人們看到房屋倒塌後痛哭不止。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開始了一系列災後重建的工作,找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彭國棟老師團隊,進行社區調研,發現桃米社區的生態物種比例相當高,之後開始了生態解說學習班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通過知識傳授和現場教學,使參加培訓的社區居民認識到社區裡面的生態資源。經過考核持證上崗,開始經營民宿、開辦餐飲和導覽解說等。在此過程中,大家逐漸達成社區共識,成立社區公積金,從經營的收入中提取5%-10%的比例,用於社區的公共事務。以上故事基本發生在1999年到2005年左右,桃米社區在我的腦海中,是一個從「我」到「我們」再到「一起行動」的改變人的意識和行為的勵志社造故事。
(二)個人研究興趣
圖: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過程示意圖
為何對桃米村的故事如此感興趣?源於個人的工作經歷和研究興趣——社區自組織以及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過程。由於曾經在社區居委會工作過,因此對於具有地緣性的自組織形態非常感興趣;又因為曾就職於公益組織孵化器-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因此對於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過程產生了諸多思考。目前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負責實施社區營造實驗項目,主要也是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的實務探索和觀察研究,記錄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歷程以及探究社區社會組織對整體場域的作用和意義。
(三)結緣桃米
2016年底,有幸在大柵欄認識了一路陪伴桃米村走過二十年社造之路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老師,此次桃米之行特別感謝廖老師和新珠姐的安排和照顧。
為何選擇這個時間去感受桃米村的社造魅力,原因有三:
第一,做社造如果不去看看「社造超級大樹」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同時非常希望了解現在的桃米村是什麼樣子。
第二,由於大柵欄經過社區營造和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目前有一支歷史文化導覽隊在穩步發展,後續該如何進一步的發展,希望借鑑桃米村生態導覽隊的組建和維護經驗。
第三,大柵欄開始具有社區基金的苗頭,希望借鑑桃米社區公積金的運營經驗。
基於以上幾點,利用寒假期間,背起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臺灣社造之旅。
二、起
(一)桃米攻略
對於臺灣雖不算陌生,曾以旅遊者身份到訪過。但此次是首次去桃米,對桃米的生活並無太多了解,因此提前做攻略和安排。
圖:桃米攻略
由於是學生身份自由行,為了節省成本,均採用公共運輸。經過了飛機—捷運—高鐵—客運,終於到了桃米村。
圖:公共運輸示意圖
(二)初識桃米
映入眼帘的是樹林和馬路,沒有指示牌,沒有路標,甚至連客運路牌都沒有,我問自己:「如果不是因為社造,我會來這裡嗎?」到訪桃米的遊客也是因為這個地方進行了社造,有了桃米特色故事和獨有生態,才會被吸引而來,更激發了我對桃米社造的興趣。
圖:桃米村景物
出入桃米的路口之一是一個大下坡,經過這個坡道便能看到桃米村一家一家的民宿和餐廳廣告牌了。接著新故鄉的小夥伴劉珮荏把我帶到了所居住的民宿——挑米農莊民宿,路上領略了桃米村的大致樣貌。
圖:桃米村景物
三、所見所聞
在桃米的八天時間,雖然在到訪前跟小夥伴進行了聯繫及安排,但大多數的行程基本都是到了桃米,經過逐步了解,最後臨時決定,儘可能多的參加各個組織的各類活動,觀察桃米社區內的組織形態和發展現狀。
圖:桃米村行程安排
(一)休區尾牙活動
剛到民宿和劉明環叔叔聊天的時候,得知當晚將舉辦桃米休閒農業區一年一次的尾牙活動,便有幸一起參加。當天晚上見到了很多曾經在書上看到的、在課堂上聽到的、以及在宣傳片裡看到的桃米社區居民,感覺特別「穿越」,也是因為這天晚上的活動,大家不再對我有好奇,在隨後的幾天活動裡,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
圖:休區尾牙現場
這次尾牙活動個人最大的感受是,活動的參與性和趣味性。由於是休區主辦,因此參加會議的基本都是休區的會員及家屬,也邀請了桃米社區眾多單位的嘉賓和領導。在尾牙活動前,每位參會來賓都會在大紅籤到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單位,在活動開始後,主持人即休區的理事長會逐一介紹到場的來賓,也包括我這個第一天到桃米的外來遊客,感覺很溫暖。
在活動前每個家庭或單位都會準備一道菜,還會準備一份寫有自己姓名的禮物,籤到臺的志願者小姐姐會給大家一個號碼,作為活動中的開獎號碼。而且在整場活動中,每位參會的來賓都是有機會抽取獎品的,依然體現了一個人人參與的理念。活動結束時,大家也是有序清理垃圾,共同完成整場活動的善後事宜。
(二)中路坑溪除草
圖:中路坑溪景色
同樣是臨時得知消息並臨時決定參與,一大早八點半就跟著劉明環叔叔和邱富添大哥來到賞蛙溯溪地中路坑進行除草活動。在問到為何會來除草的時候,邱富添大哥說:「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會逐漸融入到社區。而且環境是大家一起共用的,包括社區裡面的人,或者導覽、或者賞蛙,都可以用。有了這樣一種區塊認養,逐漸從自己延伸到外延。這個過程雖然沒有工資,但是如果沒有付出,這個地方的核心價值從哪裡來,同時每個人都會因此建立起一種革命感情。」
圖:中路坑溪除草場景
經過了解得知,這條坑溪是大家平時賞蛙和賞魚蝦的景點之一,這條溪長約250米,每年定期會有約六次除草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這片觀賞地,避免雜草叢生蚊蠅滋生。
邱大哥談及除草的感受:「如果沒有人幫你,自己做得累死了,你也會放棄。因此需要有一群人,不多,從小部分人開始集結,會影響到其他人,這個就叫做漸進式影響。」
說心裡話,自己為居民說這樣的話而感動,也明白了為何他們可以堅持二十年做同一件事兒,有共事才會有共識,有共識才會有夥伴,有了夥伴才會更有動力。
(三)桃米社區社造協進會
圖:桃米社區社造協進會開會現場
第三天剛好趕上每月一次的桃米社區社造協進會,這個會議其實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桃米休閒農業區和社區發展協會輪流召集,並且每月一次例會共同商討桃米社區的重大議題,同時參與會議的還包括日月潭風景管理處、暨南大學人社中心、桃源國小等多方力量。當天討論的議題之一是生態步道的建立,大家會有分工、有合作、有進度、有進展報告等過程,以期共同推進社區公共事務的穩步執行。
經過八天的觀察和體驗,跟新故鄉、休區、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的社會組織夥伴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期待未來可以繼續到桃米進行觀察學習。
圖: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解說組劉珮荏講解紙教堂的故事
四、所思所感
(一)人:初心未改
此行最為震撼的是見到了原來故事中的人物,他們依然繼續堅持著自己的日常工作,或導覽講解、或經營民宿、或遠程陪伴、或繼續培力,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和付出。不論是否有新來的夥伴或新成立的組織,大家都會以包容的態度接納對方;不論外界環境是否變化,大家依然會以寬容的胸襟迎接新的挑戰。也許這就是緣何桃米青蛙村逐漸發展成為埔裡蝴蝶鎮的原因,也許這就是緣何這棵社造「超級大樹」可以屹立二十年不動搖的原因。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廖嘉展老師和顏新珠老師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彭國棟老師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邱富添大哥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劉明環叔叔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官裕富大哥
圖:15年前和15年後的李榮芳大哥
(二)組織:相對成熟
在桃米社區的組織給我的感覺都是非常成熟的,不論是外來的社會組織,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還是本地的社會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以及休閒農業區,對於地區發展來說都可以起到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從組織的運營來看,不論是財團法人還是社團法人,自我管理的意識都相對較強,運營組織和開展服務項目的能力也都較強。可以看出這是幾十年來發展社會組織之後所帶來的成長和變化。
(三)導覽:可持續性
在觀察導覽部分,個人的感覺是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性,也是希望借鑑到大柵欄的重要經驗之一。最為重要的就是導覽課程的持續性,從最初在桃米村開辦導覽課程學習班,到現在在埔裡鎮舉辦生態課程學習班;從最初開辦青蛙學習班,到後來開辦了青蛙、蜻蜓、蝴蝶、鳥類、植物等多種類別的學習班;從最初是授課和野外實踐的形式,到現在將物種生態調查與學習結合在一起;從最初的學習考試,到現在與導覽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都是將導覽解說持續開展下去的動力之源,也是激發社區居民持續對社區了解和產生地區認同非常有利的方式。
(四)地域:永續發展
對於一個地區來講,不論是哪一個類型的組織,都希望可以永續、自我造血式的發展。再此過程中,可以看到桃米社區的協進會發揮的凝聚社區內多個組織的作用。當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會發生組織間的關係,如何使組織之間產生合力,出現競和而非競爭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其實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其中在「重要意義」中就指出「城鄉社區協商是基層群眾自治的生動實踐,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實現形式。」
目前清華社造團隊在大柵欄街道嘗試搭建的社區級社區社會組織協商平臺,便是希望應用協商的方法,不僅可以使所培育的社區社會組織了解社區兩委一站的工作重點和要求,也使社區兩委一站了解社區社會組織的特色和能力,有分工有合作、有支持有實施。不僅僅是協商,關鍵在於協商之後的行動和落實。目前在起步階段僅僅是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兩委一站以及社造團隊的協商平臺,未來是否可以擴展為全社區事務範圍,並且將其他相關方也納入到協商平臺,集中大家的合力與資源,為了社區這個大「家」,而共同努力營造。
圖:大柵欄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協商平臺示意圖
談及我們執著於此的原因,正如顏新珠老師多年前曾說過的一段話:「因為愛這個地方,而且以後也想繼續在這裡生活,為了社區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每個人都積極參與思考和行動,解決社區問題,實現理想家園的夢想。」
【作者簡介】梁肖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社會工作師,清華大學社科學院信義社區營造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市西城區群學社區服務中心法定代表人。曾就職於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具有多年社區和社會組織從業經驗。主要研究領域社區營造、社區自組織、組織培育,合著有《社區營造的理論、流程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