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2021-02-17 社區營造

                  

桃米社區位於臺灣省中部的南投縣埔裡鎮,毗鄰中潭高速公路,溝通了臺中和日月潭,地理位置優越。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嚴重的災情使其成為「明星災區」,面對生產結構簡單、基礎薄弱的桃米裡,災後重建工作對當地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
桃米社區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1999.9——2002.9),主要是災後重建工作,對原有環境進行恢復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雜草等活動,此時得到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桃米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村」。中期階段(2002.9—2008.9),為桃米社區自主運營時期,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了以青蛙、蜻蜓和蝴蝶為主題的文化特色,發展了完整的旅遊體系,如服務中心、導視系統、旅遊解說等,此外還引進了日本著名建築紙教堂,增加了社區的吸引力。後期階段(2008—至今),桃米社區發展了基於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如紙教堂、親水公園、青蛙王國等主題,發展成一個社區營造的典範,成為了經驗分享、學術交流的場所。


桃米親水公園

非政府組織在桃米社區起到關鍵作用,一方面協調政府與居民的關係,為社區發展指明了道路;另一方面帶領居民從零開始,建造出一個嶄新社區。1999年2月,非政府組織(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成立,震後的「新故鄉」配合將原有的社區發展協會進行了擴編,同時引進社區的年輕人,增加了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並對社區的居民進行動員和能力培訓。桃米社區的重建是由社區居民的護溪運動開始的。

桃米社區在由農業社區轉換為生態旅遊社區的過程中,完善了各項社區保障制度。桃米社區起點較低,社區居民缺乏相關知識,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和對產業認識的不足是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世新大學、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政府組織在社區培訓方面提供了支持。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還指導社區的民宿經營,建立識別系統,成立遊客營運中心等,為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態旅遊社區奠定了基礎。社區建設初期由政府提供資金進行災後重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後期社區自給自足,吸引了大批遊客,並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桃米社區最終的旅遊資源。物種保護與生態恢復,是桃米社區震後重建之初的唯一資源。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雙重參與下,對房屋、河道等物質環境進行了恢復和清理,注重生活垃圾與汙水的處理,並在複雜的地形上規劃出適合遊客遊覽與觀賞的路線,並配置相應的服務設施,將此處建設為天然的生態景觀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桃米社區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經過調查發現,常見的青蛙有23種(臺灣省共29種,佔79%),蜻蜓49種(臺灣省共143種,佔34%)鳥類72種(臺灣省共450種,佔16%)及稀有的螢火蟲。因此,桃米社區成為人們貼近自然、認識自然的必然選擇。

桃米原生青蛙種類達23種之多

文創產品是增加居民收入、刺激遊客消費的最直接手段。桃米社區被建設成為了「青蛙共和國」與「蝴蝶王國」,創作了很多以青蛙和蝴蝶為原型的文化創意產品,邀請了攝影愛好者來社區拍攝,社區居民組織起來學習有關青蛙、蝴蝶的知識,竭力宣傳了青蛙社區與蝴蝶社區,使臺灣人提起青蛙蝴蝶就能想起桃米社區。此外,在2005年,當地引進了日本著名建築師板茂先生設計的紙教堂,在增強兩地合作的基礎上為社區的旅遊發展帶來了新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到此參觀或舉辦婚禮,並針對紙教堂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深受參觀者的喜愛。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我們可以從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中得到諸多啟示。
首先,社區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社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社區建設不僅要注重物質空間,綜合性的社區規劃才能使社區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物質空間是社區的基礎,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去改進,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在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去維護社區物質與精神空間,使其成為理想的生活環境。
其次,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而下相結合的組織體系。自下而上的組織體系可以反映出社區居民的真實生活和具體需求,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可以在政府層面直接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問題。兩者互相結合,既可以聽取社區居民的聲音,又能防止設計師或政府的「專業擅權」現象,將更有利於社區的良性發展。
最後,社區建設過程中非盈利組織的參與。NGO是以地方文化保持與回歸的理念為基礎進行實際活動。多為具備專業知識的團體,為地方社區發展提供專業的指導,使社區良性發展。此外,NGO構成了社區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可以充分總結居民的問題,呈獻給政府。

備註:本內容轉載自全景掌上雲社區微信公眾號,若涉及版權問題,可在「社區營造」微信公眾號對話框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丨社區營造微研究 04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再造鄉愁的典範案例: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案例 | 臺灣桃米村「社區營造」——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你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 小薛臺灣農遊之旅三 | 一不小心扎入「青蛙王國」——桃米生態村
    在歷經殘酷的9.21大地震的考驗之後,臺灣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幫它從危機中找到了重建家園母土的契機,用了16年的時間來追求城鎮轉變和改變的可能性。重建之後的桃米,通過青蛙、蜻蜓等生態觀光吸引遊客75萬人次,其中包括大陸及外國遊客2.5萬人次,創造產值約1.2億新臺幣……創造了一個沒落鄉村成功崛起為現代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並強烈吸引了大批青年人返鄉創業,共建繁榮。
  • 社造背包客的臺灣社造之旅(一)——臺灣桃米社區營造見聞分享
    第一站停留時間共8天,首先來到了被譽為「社造超級大樹」的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桃米村,此行的目的是:體會社造。一、緣(一)初聞桃米圖:紅瓦厝民宿招牌圖最早聽到桃米村的故事是在2015年底的網絡視頻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家德教授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上發表了題為《社區自組織與社區營造》的演講,其中介紹了桃米村如何進行社區營造以及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的力量,共同營造出一個桃米生態旅遊文化村的過程
  • 社區營造文化之旅:參訪桃米社區 思索家鄉社區營造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兩岸30名大學生營員通過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北埔社區、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1月25日,體驗營一行來到桃米社區,它是在震災後以生態為主軸轉型發展,是目前臺灣各社區營造中頗受矚目的個案。
  • 案例:臺灣桃米村的重建——可複製的生態村經驗!
    1999年,臺灣發生「9 • 21」大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11000多人受傷,是臺灣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距震央20多公裡的桃米裡被震出一個「桃米坑」——369戶人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為明星災區。
  • 桃米生態村 D6 廢墟中再建的鄉愁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後,才知道這裡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社群旅行Day4|桃米社區:社區營造的多方參與力量#臺灣地方創生#
    參訪南投埔裡鎮桃米社區,臺灣入境旅遊協會秘書長、暨南大學曾喜鵬教授帶領桃米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理事長、三茅屋民宿主人廖永坤先生,巷弄文旅負責人、波波米繪本民宿創辦人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臺灣桃米生態村,一個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的鄉村建設典範
    桃米社區是臺灣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是鄉村再造的典型項目。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鄉村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是臺灣很有代表性,值得加強保育並提供生態教育、旅遊、研究之寶貴地點。
  • 鄉村旅遊開發丨桃米生態社區營造的經驗與啟示
    臺灣在社區營造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探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創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大地震之後,長期伴隨一個叫桃米生態社區的建設。社區經濟不是賺錢的經濟,是體現生態的保育,體現文化的激活,也體現了對當地人能夠自己找到自主發展生命關懷的經濟。從他講述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他和他的社區夥伴是如何給社區帶來深遠的影響。我演講的內容是臺灣1999年的9.21地震之後,整個社區跟社會重建的關係。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小社區,大世界 ——走,讀桃米&紙教堂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面積約18平方公裡,是經由中潭公路前往日月潭景區的必經之地。清朝道光年間,洪雅族人最初進駐此地;到了鹹豐後期,閩粵地區的漢人陸續來此開墾,逐漸發展成為聚落。因早期人們至埔裡買米,挑米經過此地,得名「挑米坑」,後因戶籍普查時筆誤,寫為「桃米坑」,沿用至今。
  • 特色小鎮 | 蛙鳴蝶舞的桃米生態村震後重建之路
    他說: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心的改變,社區運作的改變,從而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震後不到一個月,致力於社區營造的廖嘉展建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深入桃米村,成立了「埔裡家園重建工作站」,加入重建工作。
  • 走進臺灣桃米青蛙共和國
    桃米生態村亦被戲稱為「青蛙共和國」。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以看到各種可愛的青蛙卡通形象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甚至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 探尋臺灣|臺灣社區營造考察之旅!
    林美社區成立的願景是打造一個環保生態村,希望林美村的「林美」不僅是山頭之美,也要讓平地保有「林美」的特質,社區成立以來持續推動「環保生態村」及「植樹綠美化」。桃米生態村為埔裡鎮的桃米裡,海拔高度約在430至800公尺之間,是一處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生態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