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2020-12-25 騰訊公益

導遊李姐包上掛著很多手工編制的蜻蜓,非常有趣,一個小蜻蜓才50臺幣,團友們都爭相購入。

桃米溼地的樹蛙很可愛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

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經濟凋落,年輕人紛紛到都市謀生。因埔裡鎮的垃圾填埋場在村落附近,當時還自嘲為「垃圾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

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桃米既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村,更是公益界公認的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團友感慨道。

現場一

溼地保育創造生態多樣性樂園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前,在我的印象中這應該是一片農田,而到了桃米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南投縣埔裡鎮桃米生態村,海拔高度介於420至800米之間,面積18平方公裡,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溼地及農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沛。

導覽員李姐跟我們講了一串令人羨慕的數據:桃米常見的野生植物約有400種,青蛙有23種,蜻蜓及豆娘約有50種,蝴蝶約有80種,鳥類約有70種。一路上,我們每見到一種生物都極其好奇,而李姐都能脫口而出這是什麼生物,具有怎樣的習性和特徵。李姐自豪地說:「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認得這些生物的。我是桃米最資深的志願導覽員之一,已在這裡服務了14年。」

在去往溼地的路上,我們經過一片矮樹叢,轉彎處,居然是一個純生態的小型遊樂場。一個木架子,一根繩子,一個廢舊的車胎,拼裝成一輛很好玩的滑輪車。在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第一次體驗了滑輪車。攀上車胎,雙手抓緊,用力往前衝,人就到了對岸!完全環保、無汙染的一個遊戲,玩起來非常過癮。

隨後,李姐把我們帶到了溼地。她介紹:「溼地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產力最大的生態體系之一,每個周末都有學校、社區、家庭來這裡進行生態、教育、科研、休閒等活動。桃米麵積較大且接近自然的溼地有好幾處,而小型溼地則散布於社區各處、甚至在各民宿庭院內也有。」

在溼地的附近,我們能看到各種充滿人情味的環保標語。

「我要安靜,請不要大聲吵我。」這是溼地對我們的要求哦。

「我只有15天的生命,請愛護我。」原來,這是螢火蟲的「心聲」。

現場二

社區營造靠的是每個人的努力

李姐一路為我們介紹美麗的生態風景,給我們講解公益人眼裡「桃米奇蹟」的由來。

10年前,這個擁有1200人的村落,是埔裡鎮最貧窮的村落之一,加上鎮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此,居民自嘲為「垃圾裡」。桃米裡有一個大鄰居——暨南國際大學,距離只有1公裡,但知識分子和農民各據一端,我做我的學問,你過你的日子。桃米裡還是通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車程20分鐘,但觀光經濟卻從未輻射至此。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將桃米裡的青壯年逐漸吸引走,使它變成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1999年「9·21」地震,距震中20多公裡的桃米裡被震出一個「桃米坑」,369戶人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為「明星災區」。這反倒將桃米裡長久以來產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尷尬暴露出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

廖嘉展和顏新珠是一對夫妻,來桃米前一直在臺北從事記者工作,二人放棄都市繁華來到這裡共同創辦了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決心與當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社區裡的居民,隨著「生態村」產業鏈的不斷發展,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年輕人逐漸「回流」。有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現在平均每天就有一家民宿成立。淘米社區現在也有很多人家開辦了民宿,每一家民宿各具特點又不會造成惡性競爭,拼的是創新特色和高質量的服務。

除了民宿,社區居民還會做一些手工藝品,每個月都拿到社區組織的市集售賣。對於不會做手工藝品的居民,社區還會定期舉辦工作坊進行教學,讓居民選擇自己較容易學會的手藝進行學習。

李姐的包上就掛著很多手工編制的蜻蜓,非常有趣,一個小蜻蜓才50臺幣,團友們都爭相購入。李姐說,這些收入都會如數還給製作者,他們所有導覽員都是志願銷售員。談到為何製作的是蜻蜓模樣,李姐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蜻蜓也是社區的一個老闆。」在桃米,每個生命都受到了如此的高禮遇,桃米人覺得上天賜予他們的這些產物是需要好好珍惜和對待。

桃米現在有很多不同領域的NGO機構一起在構建,而李姐所在的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就是主要力量。村裡每一家人,都有一位代表成為協會成員,而成員每個月要在一起開一次會,一起根據當下情況商討社區發展具體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每一家人,都擁有社區發展的話事權。每個代表的意見,都一樣重要。

團友有話說

這是一個真正的生態社區,不作假,沒有以商業為主;這是一個沒有過度開發的地方,不但有螢火蟲、蛇、老鷹,這裡還是一個青蛙王國,沒有汙染。動物和植物都很受尊敬,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應該擁有包容的心態面對周圍的環境和所有的人;這是一個由NGO幫扶的社區,一直堅持生態發展的方向,有政府和當地居民堅定支持,才有今天的桃米。

麥田教育基金會深圳負責人鄧名皓

桃米歸來,我對農村的社區大學更加有信心了。桃米經驗告訴我們,首先是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回歸土地,才能找到我們的根。

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

我從小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也不知道稻田是什麼,我能去到所謂生態旅遊也很「虛幻」。在桃米,我們看到每棵樹每根草都是受到尊重的生命,那是鮮活的。我想對很多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父輩說,你們能靠知識改變命運來到大城市,那也許是本能;但如果能靠知識回到故鄉改變那裡,那才是本事!

綠色江河志願者、深職院學生黎格慈

(晶報)

相關焦點

  • 小薛臺灣農遊之旅三 | 一不小心扎入「青蛙王國」——桃米生態村
    小薛臺灣農遊之旅三 | 一不小心扎入「青蛙王國」——桃米生態村 吾谷網2015-11-26 11:41:42 閱讀(21118)
  • 再造鄉愁的典範案例: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臺灣桃米生態村,一個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的鄉村建設典範
    桃米社區是臺灣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是鄉村再造的典型項目。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鄉村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是臺灣很有代表性,值得加強保育並提供生態教育、旅遊、研究之寶貴地點。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丨社區營造微研究 04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特色小鎮 | 蛙鳴蝶舞的桃米生態村震後重建之路
    遊客可以3月份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還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溼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除了代表性的之教堂外,還有為紀念九二一地震設計的白色裝置藝術——搖晃的記憶;彩繪毛毛蟲、祈福蛙及平安蛙等,都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品,是社區文化的體現。
  • 走進臺灣桃米青蛙共和國
    桃米生態村亦被戲稱為「青蛙共和國」。蛙類大多屬夜行性動物,因此桃米生態村推出的「與青蛙親密接觸」活動也多在夜間。在環境清幽的桃米,頭頂滿天星鬥,遊客們可手持手電筒,腳穿雨鞋,循著各種蛙鳴,涉溪尋找並觀察不同種類的青蛙。
  • 桃米生態村 D6 廢墟中再建的鄉愁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後,才知道這裡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 案例 | 臺灣桃米村「社區營造」——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讓桃米裡長久以來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尷尬一下子暴露於人前,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在災後重建中,桃米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藉此機會徹底「大翻身」。
  • 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生態為底——恢復生態環境的「清溪活動」桃米溪是桃米村裡重要的水資源,但曾經這裡卻堆滿了垃圾,汙染嚴重。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
  • 案例:臺灣桃米村的重建——可複製的生態村經驗!
    1999年,臺灣發生「9 • 21」大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11000多人受傷,是臺灣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距震央20多公裡的桃米裡被震出一個「桃米坑」——369戶人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為明星災區。
  • 由社區到生態村,看臺灣桃米村如何實現多元跨域合作
    ,51711間房屋倒塌,這是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距震中20多公裡的桃米小區更是被震出一個「桃米坑」,那一年,桃米小區還是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最貧窮的小區之一,又因鎮裡的垃圾掩埋場設在這裡,居民自嘲這裡是「垃圾裡」,而如今的桃米小區,已徹底「大翻身」,成為震後重建最耀眼的明星——「桃米生態村」,
  • 小社區,大世界 ——走,讀桃米&紙教堂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面積約18平方公裡,是經由中潭公路前往日月潭景區的必經之地。清朝道光年間,洪雅族人最初進駐此地;到了鹹豐後期,閩粵地區的漢人陸續來此開墾,逐漸發展成為聚落。因早期人們至埔裡買米,挑米經過此地,得名「挑米坑」,後因戶籍普查時筆誤,寫為「桃米坑」,沿用至今。
  • 【創意案例】桃米生態村用青蛙元素重塑村莊
    臺灣桃源村位於臺灣島中部,靠近景區日月譚,是一個傳統的農村。
  • 社區營造文化之旅:參訪桃米社區 思索家鄉社區營造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兩岸30名大學生營員通過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北埔社區、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1月25日,體驗營一行來到桃米社區,它是在震災後以生態為主軸轉型發展,是目前臺灣各社區營造中頗受矚目的個案。
  • 桃米生態村用青蛙元素重塑鄉村,值得借鑑與學習
    臺灣桃源村位於臺灣島中部,靠近景區日月譚,是一個傳統的農村。在經歷1999年大地震後,桃米村幾乎被夷成平地,如何重建是接下來面臨的大問題,桃米村的重建籠統而言從三個方面入手「人、產、景」。根據調查顯示:桃米村面積佔臺灣的0.05%,卻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蜻蜓種類的31%;鳥類種類的16%,生態資源比較優越。對於這個結論,桃米人持之以恆,並將這一特色進行了極致利用。就以青蛙來講,當地共有21種。
  • 鄉村旅遊開發丨桃米生態社區營造的經驗與啟示
    臺灣在社區營造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探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社區經濟不是賺錢的經濟,是體現生態的保育,體現文化的激活,也體現了對當地人能夠自己找到自主發展生命關懷的經濟。從他講述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他和他的社區夥伴是如何給社區帶來深遠的影響。我演講的內容是臺灣1999年的9.21地震之後,整個社區跟社會重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