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 | 蛙鳴蝶舞的桃米生態村震後重建之路

2021-02-06 生活美創


——

臺灣有一座小鄉村

蝴蝶翩飛、蛙聲不絕

建築與生態融為一體

村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桃米村】

 

這座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村,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自給自足鮮少與外界交往。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受災嚴重,369戶人家,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了重災區

地震讓桃米村的傳統農產業沒落,其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問題一下子暴露於人前。

「人們對於美的渴望,不亞於對麵包的需求。他們需要有地方休息和祈禱,讓大自然平復他們的創傷,喚起他們的歡樂,給予他們的肉體和靈魂以力量。」

震後不到一個月,廖嘉展就帶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到這裡。他說: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心的改變,社區運作的改變,從而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

震後不到一個月,致力於社區營造的廖嘉展建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深入桃米村,成立了「埔裡家園重建工作站」,加入重建工作。

推動第一個公共行動——「大家一起來清溪」。目的是要挑戰既有觀念,激發村民自我意識的覺醒,還向村民講授各種生態知識,通過各類培訓,讓村民意識生態的重要性。

廖嘉展


為了凝聚人心,政府出臺政策,讓桃米村每家每戶可以貸款建房,吸引了一大波在外青年回家建房創業;並設立村協會,每家一個代表,每個月開一次會,一起根據當下情況商討社區發展具體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每家每戶都擁有社區發展的話事權。

桃米村面積不大,卻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震後部分廢耕使桃米村物種多了50倍

在明確「生態鄉村建設」的大方向後,桃米村將原有村落中的溼地保留下來,水塘裡種植了許多原生植物,並推廣一個新的理念——與蝶共食。園內多種食物,不僅蝴蝶可以食用,人類也可以食用。

之後,桃米村又對青蛙、蜻蜓進行宣傳,鼓勵村民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遊客可以3月份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還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溼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桃米村的青蛙種類繁多,是一座「青蛙共和國」。在政府的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通過「新故鄉基金會」組織的各類培訓,了解並掌握相關的青蛙知識,把青蛙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放在鄉村醒目位置。

遊客在旅遊中,隨處可見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紙教堂」是桃米村社區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其理念源於日本,是臺灣第一座紙建築,既象徵桃米村對於社區重建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又是村中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的詮釋中心,及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圍繞紙教堂設立的生態文化見學園區,除了觀景、參與活動外,還可以交流、購物與食宿,是個經過升華後的生態村社區中心及遊客中心。

除了代表性的之教堂外,還有為紀念九二一地震設計的白色裝置藝術——搖晃的記憶;彩繪毛毛蟲、祈福蛙及平安蛙等,都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品,是社區文化的體現。

隨著生態觀光遊的發展,桃米生態村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觀光休閒網絡,村民們在這裡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桃米將民宿與藝術結合,通過聲音的傳遞,通過許多與自己相關的創作過程,為民宿增加藝術特色,增進了不同人群對桃米更多層次的體驗,使民宿由最初的八家業餘的發展到現在十幾家專業的。

9.2~9.8 我們走進臺灣南投桃米社區,「新故鄉基金會」會長廖嘉展將跟大家分享桃米的點滴,在這個生態小鎮裡感受失而復得的美好生活。↓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詳情↑

中華美學 |  生活美學 | 文創產業

分享,即是收穫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Share is blessed!

相關焦點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臺灣桃米生態村,一個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的鄉村建設典範
    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鄉村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是臺灣很有代表性,值得加強保育並提供生態教育、旅遊、研究之寶貴地點。     那今天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解開以下的這個疑問吧:臺灣桃米生態村如何在震後依靠青蛙實現致富?
  • 再造鄉愁的典範案例: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嚴重的災情使其成為「明星災區」,面對生產結構簡單、基礎薄弱的桃米裡,災後重建工作對當地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桃米社區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1999.9——2002.9),主要是災後重建工作,對原有環境進行恢復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雜草等活動,此時得到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桃米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村」。
  • 小薛臺灣農遊之旅三 | 一不小心扎入「青蛙王國」——桃米生態村
    在歷經殘酷的9.21大地震的考驗之後,臺灣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幫它從危機中找到了重建家園母土的契機,用了16年的時間來追求城鎮轉變和改變的可能性。重建之後的桃米,通過青蛙、蜻蜓等生態觀光吸引遊客75萬人次,其中包括大陸及外國遊客2.5萬人次,創造產值約1.2億新臺幣……創造了一個沒落鄉村成功崛起為現代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並強烈吸引了大批青年人返鄉創業,共建繁榮。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丨社區營造微研究 04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走進臺灣桃米青蛙共和國
    在當地政府與「新故鄉基金會」組織的幫助下,作為「9•21」大地震的重災區,青蛙成為災後重建的引領性載體,桃米生態村的新文化符號,桃米生態村亦被戲稱為「青蛙共和國」。蛙類大多屬夜行性動物,因此桃米生態村推出的「與青蛙親密接觸」活動也多在夜間。在環境清幽的桃米,頭頂滿天星鬥,遊客們可手持手電筒,腳穿雨鞋,循著各種蛙鳴,涉溪尋找並觀察不同種類的青蛙。
  • 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小社區,大世界 ——走,讀桃米&紙教堂
    災後,桃米村的居民積極投身社區營造,經過十多年重建,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每年吸引遊客80餘萬人,日本、德國等國紛紛前來學習。因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教育極為成功,被稱為「桃米生態村」。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桃米既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村,更是公益界公認的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團友感慨道。
  • 案例:臺灣桃米村的重建——可複製的生態村經驗!
    在災後重建中,桃米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藉此機會徹底「大翻身」。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桃米村的第一個公共行動是「大家一起來清溪」,以清理坑溪作為重建行動的起跑點。但起初村民們都對此嗤之以鼻:「清溪,清什麼溪?無聊!」
  • 從一個「垃圾村」到「生態村」,看桃米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下面跟著地道農旅小編一起來看一看桃米村是如何重建,從震後重獲新生的! 01 桃米村概況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距離日月潭只有15分鐘車程,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海拔高度介於420至800米之間,面積18平方公裡。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桃米生態村 D6 廢墟中再建的鄉愁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後,才知道這裡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 桃米村:一個外鄉人重建的故鄉
    為了啟發村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人」的問題為起點,桃米村積極開始了震後的重建工作,包括溼地保護、建民宿等。經過十多年重建,桃米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共和國」。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你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 由社區到生態村,看臺灣桃米村如何實現多元跨域合作
    「桃米坑」,那一年,桃米小區還是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最貧窮的小區之一,又因鎮裡的垃圾掩埋場設在這裡,居民自嘲這裡是「垃圾裡」,而如今的桃米小區,已徹底「大翻身」,成為震後重建最耀眼的明星——「桃米生態村」,今天,我們就來一開看看,桃米小區到底是如何「逆風翻盤」,從「垃圾村」變成實現多元跨域合作的「生態村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地震喚醒小山村  桃米人認準生態發展路  10月31日,經過一段山巒起伏的旅途,參訪團一行來到了林木茂密花草環繞、蝶飛鳥鳴的桃米農村社區(臺灣農村村落現大多稱為「社區」)。
  • 案例 | 臺灣桃米村「社區營造」——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讓桃米裡長久以來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尷尬一下子暴露於人前,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在災後重建中,桃米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藉此機會徹底「大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