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有一座小鄉村
蝴蝶翩飛、蛙聲不絕
建築與生態融為一體
村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桃米村】
這座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村,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自給自足鮮少與外界交往。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受災嚴重,369戶人家,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了重災區。
地震讓桃米村的傳統農產業沒落,其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問題一下子暴露於人前。
「人們對於美的渴望,不亞於對麵包的需求。他們需要有地方休息和祈禱,讓大自然平復他們的創傷,喚起他們的歡樂,給予他們的肉體和靈魂以力量。」
震後不到一個月,廖嘉展就帶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到這裡。他說: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心的改變,社區運作的改變,從而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
震後不到一個月,致力於社區營造的廖嘉展建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深入桃米村,成立了「埔裡家園重建工作站」,加入重建工作。
推動第一個公共行動——「大家一起來清溪」。目的是要挑戰既有觀念,激發村民自我意識的覺醒,還向村民講授各種生態知識,通過各類培訓,讓村民意識生態的重要性。
廖嘉展
為了凝聚人心,政府出臺政策,讓桃米村每家每戶可以貸款建房,吸引了一大波在外青年回家建房創業;並設立村協會,每家一個代表,每個月開一次會,一起根據當下情況商討社區發展具體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每家每戶都擁有社區發展的話事權。
桃米村面積不大,卻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震後部分廢耕使桃米村物種多了50倍。
在明確「生態鄉村建設」的大方向後,桃米村將原有村落中的溼地保留下來,水塘裡種植了許多原生植物,並推廣一個新的理念——與蝶共食。園內多種食物,不僅蝴蝶可以食用,人類也可以食用。
之後,桃米村又對青蛙、蜻蜓進行宣傳,鼓勵村民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遊客可以3月份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還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溼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桃米村的青蛙種類繁多,是一座「青蛙共和國」。在政府的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通過「新故鄉基金會」組織的各類培訓,了解並掌握相關的青蛙知識,把青蛙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放在鄉村醒目位置。
遊客在旅遊中,隨處可見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紙教堂」是桃米村社區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其理念源於日本,是臺灣第一座紙建築,既象徵桃米村對於社區重建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又是村中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的詮釋中心,及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圍繞紙教堂設立的生態文化見學園區,除了觀景、參與活動外,還可以交流、購物與食宿,是個經過升華後的生態村社區中心及遊客中心。
除了代表性的之教堂外,還有為紀念九二一地震設計的白色裝置藝術——搖晃的記憶;彩繪毛毛蟲、祈福蛙及平安蛙等,都是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品,是社區文化的體現。
隨著生態觀光遊的發展,桃米生態村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觀光休閒網絡,村民們在這裡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桃米將民宿與藝術結合,通過聲音的傳遞,通過許多與自己相關的創作過程,為民宿增加藝術特色,增進了不同人群對桃米更多層次的體驗,使民宿由最初的八家業餘的發展到現在十幾家專業的。
9.2~9.8 我們走進臺灣南投桃米社區,「新故鄉基金會」會長廖嘉展將跟大家分享桃米的點滴,在這個生態小鎮裡感受失而復得的美好生活。↓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詳情↑
中華美學 | 生活美學 | 文創產業
▼
分享,即是收穫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Share is bl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