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泡飯,顧名思義,就是將鹹鮭魚、海苔或梅子等幾種食材置於碗內米飯之上,之後以日本煎茶等倒入碗中,稍微攪和後,即可食用。。《東京留學憶記》就是一碗中日和解、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茶泡飯。
茶泡飯
日本現代著名的美術家與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1883-1959)雖然吃遍山珍海味,對料理飲饌,器皿杯盤的講究與品味,可謂行家中的行家,最近日本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為了慶祝「和食」(日本菜)入選聯合國文教基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特地舉辦了一個展覽展出北大路先生的陶瓷食器作品集。作品精妙雅致,與和食相得益彰,至此,我才完全體會到北大路先生對現代料亭的懷石料理影響深遠。今天懷石料理食物與食器天衣無縫的搭配,形成具體四季自然意象的美感,往往讓食客在視覺與味覺的掙扎兩難之中,以一期一會的心態完成飲食之作法(禮),這樣洗鍊精緻美學體驗的成熟,北大路先生居功厥偉,難怪此次展覽的副標題便是——和食的巨人,真是實至名歸。
可是這麼一位有品位的老饕,在曾經滄海巫山以後,吃過大魚大肉之後,卻對茶泡飯(お茶漬け)情有獨鍾。茶泡飯,顧名思義,就是將鹹鮭魚、海苔或梅子等幾種食材置於碗內米飯之上,之後以日本煎茶或烘培茶或玄米茶等倒入碗中,稍微攪和後,即可食用;這是一道簡單的速食。可是北大路先生卻為茶泡飯寫了七八篇文章,其中一篇題為《茶泡飯的滋味》,一開頭,他就說飽食豐盛大餐後,有時突然會有想吃茶泡飯的欲望,而且揮之不去,之後滔滔不絕,反覆闡述茶泡飯平淡的精微。
我平常閱讀絕大多數都是專業學術著作與歷史文獻,亦可謂是精神上的大魚大肉,但是這回應邀寫《東京留學憶記》的書評時,我尚未過目,也不認識作者,等電子書到手後,一讀居然一氣呵成而讀完。我馬上想到上面提到北大路先生的茶泡飯。在平平淡淡之中,作者回憶在東京求學的往事雲煙,這些文字沒有搶眼的標題,沒有刻意渲染的情節,沒有誇大的感情,更沒有肆意突出中日差別來挑動讀者神經,一切似乎極其平淡,筆墨黑白,細細咀嚼後,猶如茶泡飯一般,令人回味無窮,一章復一章讀來,仿佛吃過好幾道不同食材的茶泡飯,滋味越發深刻多樣,而不是茶加飯味而已。
《東京留學憶記》,李永晶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另一種日本論的可能」
此書其實極富深意,而且在序言標題就透露作者寄意——「另一種日本論的可能」。我初讀時,覺得有點異樣,為何一本留學回憶劄記要提升到日本論這樣的高度,未免言過其實,讀後,果真如作者所言,在回憶的斷片中,編織嵌入作者鐃富學養的日本論。這些回憶的斷片實際上是首尾一貫,章節次序亦非如乍看之下,隨意編插,而是有層次,有先後,有深淺,有結構;這個結構是作者選擇的敘述,從人(第一章《梅子小姐》)開始,最後歸結在人世間的《王道樂土》(最後一章的標題),中間充滿人文情懷與作者的終極關懷。
第一章《梅子小姐》,從時間順序而言,並不是作者到日本以後最早的一段故事,而是進入東京大學社會學系以後「邂遘」的一位日本女性。第二章《黑田校長》才是作者剛到日本,在語言學校讀書到鯉躍龍門上東大的經歷。為何會有這樣時間順序顛倒的安排呢?我以為大有深意。梅子小姐是作者在東大社會學系讀書時系辦公室的秘書。這位日本小姐如同不少日本女性,有自然而然,令人愉快著迷的神情與性格,同時打扮入時,更令社會學系不少男同學有些憧憬,作者應該不是沒有,但梅子小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作者而言,毋寧就是一個謎。儘管如此,梅子小姐的開朗笑聲,她的陣陣香氣,在作者筆下,讀來有如親歷。我猜想作者的用意,自然不是主動暴露青春時期的朦朧情愫,而是在凸顯直到他在東大遇到梅子小姐,他才對異鄉的日本人有了完全人對人的感覺;在那剎那,對作者而言,中日兩國歷史恩怨與現實差異產生的無形障礙,才俄然春暖冰融。
交叉軸呈現的張力
全書的主題在第三章《神鳳特攻隊員》裡展開。作者經由他打工的餐廳老闆口裡,首次聽到日本戰前無所不在的《教育敕語》正文時,才恍然大悟,原先對傳統的認識,特別是儒學傳統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予以足夠的正視。所以,在文中,作者特別引用《教育敕語》正文的前半部,如:「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深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節錄)。讓讀者無法逃避,同時,作者提醒讀者,日本近代國家的兩大支柱,其一就是《教育敕語》,其二,《大日本帝國憲法》。這是理解自明治維新以來近代日本的基礎知識,因為這兩份政治憲法文件承前啟後,無比重要。這段布下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儒學傳統與現代生活等幾條光譜的交叉軸。
這幾條光譜交叉軸呈現的張力,在之後一些篇章中繼續發揮,比如《女教授》一章,提到作者與日本著名中國明清史學家岸本美緒的一些往來。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刻意平淡無奇地道來,他自己第一次讀《荀子》,就是在岸本美緒這位日本女教授的課堂裡,而且連《大清律例》也是頭次一併學習。一位在中國讀完本科的中國人,第一次讀《荀子》竟然在異國由日本教授指導,這要回到清末民初時,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連主張廢讀經的蔡元培可能都無法預睹這近百年後的怪狀,然而這種怪狀在今天的中國卻已是恬然不以為怪。日本中國,中國異國,撲朔迷離。
另外一章《江戶風情》對此有另一個維度的筆觸:作者津津樂道他的居住地——根津的點點滴滴,這地方便是日語中所謂的下町,近乎北京的胡同。他提到根津倖存至今,固然是歷史的偶然,但亦有歷史之必然,作者自道:「日本對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價值的理解與尊重使日本實現了後來令人心生敬意的現代生活」。讀著讀著,須臾間,想起了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現代北京。
中日和解、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茶泡飯
第三章《神鳳特攻隊員》中同時開出另一主題:近代日本侵華撕裂中日兩國的悲痛歷史與中日兩國的和解。在此章中,作者藉由他老闆之口懺悔、道歉日本在近代侵華的錯誤與對中國的忘恩負義。這個主題與先前的傳統/現代幾條光譜交叉軸,在最後一章《王道樂土》裡匯合而升華。作者從考察「王道樂土」一詞,再帶入中日歷史與文化的糾纏,指出中日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過去的歷史恩怨中,在旅日求學中,作者對王道樂土有了一番新的體會,因為,「留學生活激起了我對美好社會為何物的反思,卻是意外的收穫。古典中國,那是我們永恆的故裡」。這才是「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執筆至此,又令我想起日本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1952年的一部電影《茶泡飯的滋味》,片中兩位來自貧富截然不同身份背景的夫婦,一直由於這些差異相處不來,兩人的磨合何其困難。就在這前途茫茫的夫妻關係似乎了無曙光之刻,本來因任性賭氣出去玩而不回家送行的太太,直到丈夫出門後才趕回到家;本來因公務要到烏拉圭出差的丈夫,由於飛機故障打道回府,夫婦兩人於是在家裡重聚,這時貧困出身的丈夫忍不住想吃茶泡飯,夫婦兩人在一同吃茶泡飯時,終於和解。《東京留學憶記》就是一碗中日和解、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茶泡飯,我由衷希望讀者也來品嘗體驗這一碗細心沏出的茶泡飯,而我現在則很期待作者的懷石料理。(文/蔡孟翰 旅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