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修身 修心 虛極靜篤明心
入道 學道 論道 領悟玄妙大道
在我國許多地方,將吃飯稱之為祭「五臟廟」。 有朋友就問,既然說五臟廟,那廟裡總要有神仙吧?山人告訴你,有啊。
道教有「五老君」,是指地位與「三清」平齊的五位天神,即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君、西方寶金門皓靈皇老君、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五老君」是道教早期尊奉的神靈,是三清還沒成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來就是歷代帝王祭祀的對象。在道家的神仙體系,稱其為「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稱其五位元始五老,與元始天尊一樣,非後天學而得真者,又稱其為五行之始、五氣之祖。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五老君沒有具體職司,但地位崇尊。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於物,為金木水火土,於事為帝,於人為五臟,皆此五氣也」。故「以理言之,莫若隨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豈不通理而易行。」
其實,將吃飯稱之為祭「五臟廟」,這也真真實實地道出了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中醫講,五臟藏五志,如果哪個臟器沒吃飽,導致臟腑虛弱,那麼必然會在這個人的神志上反應出來。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黃帝內經·靈樞·本髒》。
「五臟」,又寫作「五藏」:五藏為脾、肺、腎、肝、心。(《管子》) 髒,古稱藏,是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髒。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重要作用。
《靈樞·天年篇》當中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思是說只有形神兼備時,「人」才能成為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這裡的形就是五臟:心、肝、肺、脾、腎,而神則是指五臟當中所藏的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神、魂、魄、意、志,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志。五志,也就是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物質基礎,即精氣,而精氣是貯藏在五臟當中的。精氣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來,所以,當人不吃飯,氣血供給不足的時候,神就會離開自己的「宮殿」去「覓食」,神是五臟的主帥,它一旦離開,必然會引發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中國人一再強調「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在給我們的「五臟神」祭獻貢品。
五臟藏五神,心、肝、肺、脾、腎五臟當中分別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氣血不足會導致「五臟神」出位,「五臟神」出位會表現在我們的性格上,如有的人經不起刺激,稍微刺激一下就怒不可遏,這樣的人很明顯是肝血陰虛,肝陽亢盛;而工作過於勞累的人,經常會感到腰酸耳鳴,記憶力下降,連思維都會遲鈍很多,這往往是脾和腎的氣血供養不足導致的……這在一方面提示我們,如果最近情緒和往常不一樣的話,一定要及時反省一下,是不是對哪位「神」的照顧不到位,趕緊調整一下,好好去「祭拜」一下我們身體的「五神廟」,以求身體健康,生活平安。當然了,神是由五臟中的精氣升華而來的,但不僅僅受氣血的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閱歷以及生活環境都會左右他的「神」。同樣一件事情,在甲看來,無傷大雅,但在乙看來,卻是氣憤不止,這樣也會傷害我們的五臟。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俗語說「五臟六腑」,「五臟」在中醫裡面,還要加上一個抽象的「心包」(指心臟的薄膜)(肝臟、心臟、心包、脾、肺臟、腎臟)
六腑(膽囊、小腸、三焦、胃、大腸、膀胱)
「三焦」是一個抽象概念,泛指整個人體容器,簡單分作
上焦:在橫隔膜以上。「上焦如霧」
中焦:橫隔膜肚臍間。「中焦如漚」
下焦:位在肚臍以下。"下焦如瀆" 共 12個臟腑。
五臟位置,配上的五行關係,是以平衡為主,根據相生相剋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肝木。
大家常說的「肝火旺」,是因為肝屬木,怕風,肝一旦受到風寒,就會起來動亂,木生火,就是中醫所講的「肝火旺」。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關節, 筋脈, 眼,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咳痰, 肝, 皮膚,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子宮,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中醫理論看待五臟,不僅要看各個臟器本身,更重要的是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相當重要的。五臟中的每一個臟器,兩兩都存在一定的關聯,這種關聯就決定了人的健康,下面,我們簡單地來看一看。
1.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血旺盛,肝血才能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反過來說,如果肝藏血的功能減退,也可導致心血虛虧。
2.心與肺。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要依靠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我們知道心主血,但血的循環則要藉助於肺氣的推動,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3.心與脾。脾主運化,心血必須藉助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而成,而脾運化的精微又要藉助血液的運行,才能傳到全身。換一個角度看,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從三焦的角度看,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保持和諧平衡,中醫稱為「心腎相交」,相反,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中醫稱為「心腎不交」。在臨床上的症狀表現為心煩心悸、失眠多夢,怔忡,遺精等。
5.肝與脾: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肝藏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如果肝氣鬱結,就會影響到脾,出現出現脅痛、腹脹、滿悶不舒、厭食吞酸等症狀。
6.肝與肺: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係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如果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就會出現胸悶、喘促等情況,如果肝火犯肺,又可見易怒、胸脅痛、乾咳或痰中帶血等症狀。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又需肝皿的補充,肝血又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過來說,如果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就會出現耳鳴、眩暈、麻木、抽搐、肌肉跳動、下肢無力等症狀,所以中醫常常是肝腎同治,採用滋腎養肝的方法而獲得療效。
8.肺與脾。中醫有「宗氣」(又稱肺氣)之說,顧名思義,宗氣就是主要的、根本的氣,《靈樞五味》說:「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是由脾將水谷的精氣輸於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有關,如果因為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飯量小、大便不成形、咳嗽等症。痰是一種常見症狀,西醫一般「歸罪」於肺,但中醫往往從脾上找原因,「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也體現脾與肺的關係。
9、脾與腎。脾怎樣才能發揮運化作用?需要藉助於腎陽,也就是腎的陽氣,如果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有的人吃東西比別人更難消化,中醫往往把脾和腎綜合起來分析。反過來說,如果脾陽虛衰,也會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腹膿、消化不良、大便搐洩或浮腫、腹水等腎虛症狀,治療必須用健脾補腎的方法。
10.肺與腎:兩個臟器與「水」和「氣」相關。肺主肅降,使水液往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蒸化,使水中之清氣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髒,一髒功能失調,均可引發水腫。另外,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髒有協同維持人體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掌握這些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疾病的根源,也對我們了解中醫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很強調修身養性,將其放在一個至高點上。《黃帝內經》中更是一開篇就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後面的文章當中也反覆強調「神安則延壽,神去則形散」,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思慮太多,那樣會傷害身體,因為神雖然是在形的基礎上產生,但對形有主宰作用。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真正保證身體健康,除了從飲食、運動等方面來保證氣血供應,讓「五臟神」不出位之外,也要在生活中多加修煉,提升自己的胸襟和氣度,儘可能地讓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為小事而引起情緒上的波動。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河南省南陽市三賢山道觀位於大山之中,是始建於東漢光武年間的道教名山聖地,千百年來,它以「道法自然」、「貴生樂生」、「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的道統,吸引了眾多高真逸士來此隱居、修煉、養生,潛心探研醫術、養生術、仙術,為人類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財富。三賢山道觀歷代道長們堅守儒道精神,懸壺濟世,勤於布道。至今,道觀還在承繼著老道長們留下來的千年道家秘方熬製補血養氣之神品「乾坤益母膏」,濟世救人,普度眾生。
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性命雙修"。內修真功以長生,外修真行以濟世。目前,三賢山道觀正在道觀後院松林中建設藥王大殿及道教養生苑。僅藥王大殿三層加地下一層總面積就為960平米,東西廂房面積為2800平米。在當地各級領導及四方信徒信士支持下,工程已於2015年12月5日奠基開工。如今,地面主體工程建設預計年底前峻工,資金缺口尚大,期待各位同修們及社會各界朋友鼎力支持!
祝各位身安道隆 萬事如意 福生無量天尊
單位帳戶: 河南省方城縣三賢山道觀
開戶行: 中國工商銀行南陽市臥龍支行
帳號: 1714021009064669909
河南南陽三賢山道觀管委會
道長私人交流微信:nysxsdg999
歡迎投稿 歡迎義工諮詢 歡迎洽談來道觀修行事宜
QQ聯繫 :1393115908
投稿郵箱:139311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