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道教修行,人們慣常去追尋某種仙道法術,認為修行等同於具備某種大神通。這其實是對修行人的狹隘化解讀。真正的修行,應該是以明道、悟道為前提,並把道之理貫穿於整個修真過程中,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把術法歸於正途。
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慾,清靜無為,那麼天下自然得到規範。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注》認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儘管榮華顯達,被人尊奉,但是「務當重清靜,奉行道誡」,不可妄為。
從魏晉至唐代,清靜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的重要內容。葛洪《抱樸子內篇》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將「靜寂」作為學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著重闡述了清靜修煉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這樣一種「清靜」得道,實際上就是追求一種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境界。既不為物累,也不為心累,不為累而累,也不為不累而累。
宋元以後,清靜之道與道教內丹修煉之術逐漸融合。《雲笈七籤》卷《諸家氣法》引《元氣論》稱「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意思是長生修煉之訣竅在於使形神清靜,保持根本。
全真道創立後,清靜之法,就完全同精、氣、神的內修聯繫在一起了。清代全真道士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較為辯證地看待內丹修煉中的「動靜」問題。黃元吉認為內修的過程是動靜結合的過程。在煉命階段強調「靜」,在煉性階段強調「動」,只有在一動一靜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煉就大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轉自:青城山道教公眾號
編輯:李娜
審核:謝至開、三道
#玄門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