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2020-12-15 戴仙昇

談及道教修行,人們慣常去追尋某種仙道法術,認為修行等同於具備某種大神通。這其實是對修行人的狹隘化解讀。真正的修行,應該是以明道、悟道為前提,並把道之理貫穿於整個修真過程中,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把術法歸於正途。

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慾,清靜無為,那麼天下自然得到規範。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注》認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儘管榮華顯達,被人尊奉,但是「務當重清靜,奉行道誡」,不可妄為。

從魏晉至唐代,清靜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的重要內容。葛洪《抱樸子內篇》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將「靜寂」作為學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著重闡述了清靜修煉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這樣一種「清靜」得道,實際上就是追求一種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境界。既不為物累,也不為心累,不為累而累,也不為不累而累。

宋元以後,清靜之道與道教內丹修煉之術逐漸融合。《雲笈七籤》卷《諸家氣法》引《元氣論》稱「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意思是長生修煉之訣竅在於使形神清靜,保持根本。

全真道創立後,清靜之法,就完全同精、氣、神的內修聯繫在一起了。清代全真道士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較為辯證地看待內丹修煉中的「動靜」問題。黃元吉認為內修的過程是動靜結合的過程。在煉命階段強調「靜」,在煉性階段強調「動」,只有在一動一靜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煉就大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轉自:青城山道教公眾號

編輯:李娜

審核:謝至開、三道

#玄門道教#

相關焦點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 豁達處世,清靜自然
    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對自然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因為古人覺得,天地自然的一些變化及徵兆,會對我們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為我們趨吉避兇、獲得幸福提供參考。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我們按照自然規律,以一顆清靜無為之心去感受生活。這時,我們的心胸就會開闊很多。《菜根譚》說:「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駘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修行之人,無論是學仙,學佛,學道,學養生,都是以清心寡欲入手,我們平時打坐在幹什麼?身上的東西丟掉了嗎?一身的雜念,心裡亂七八糟的,就像把屋子裡堆滿垃圾一樣,平時都不去清理,這樣怎麼打的好坐呢?這些垃圾和雜念不斷的在消耗自己,消耗的渾身無力,哪裡還有打坐的力量!所以,很多人打坐實際上是個笑話。   什麼是靜坐?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禪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佛家講了半天空啊,好像我們做生意一樣,誰願意抓空的!
  • 《清淨經》管窺之三——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管窺小思:若能遣心欲,心中的煩惱掛牽自然消散。心中無事小神仙。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心神既不清靜,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則歸心不動,歸心不動則自然澄澄湛湛,絕點翳純清,復其本然清靜之大矣,何欲之有?《易傳》云: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其斯之謂歟?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二者都與腎氣不足有關,始於一個淫字漏洩透支太過,虧空如曠野山洞,來點風聲就呼呼作響……所以我們常把「淫邪」而字並用在一起,當一個人荒淫無度之時,內心就會驚恐不安,疑心四起,杯弓蛇影,看到任何細小的事情,都會歸結於是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於是就生出千奇百怪反覆無常的言行舉止來,事實上也許只是中邪了而已。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故袁通能至誠,悟《太上清靜經》,終為上升而列仙。宜乎哉。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地者,乃大道之子孫也;人物者,大道之苗裔也。太上言人能稟大道一之祖氣,使身心之虛靈,神氣之清靜,如此能體其大道也,與天地合德。故天地自然而從順,悉皆歸依也。故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行清靜之教者。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種。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注本中,屬杜光庭注本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神峰默然子(金朝道士劉通微)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讚頌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序夫源清流靜,湊法海之波澄;蒂固根深,抱純陽之炁運。盈虛消息,六合周流。原天地眹使兆之由,探陰陽樞機之要。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下邊,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一、修齋道人持齋,著重於對自身過往行為的懺悔,能意識到既往之過咎,又可生起對天地眾生的慈悲之念,於是雖然稱持齋,已是在修行了。誦經、禮懺、祭煉、建醮等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注釋(1)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太上老君」,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之一。
  • 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在道教全真門派的修行中則不提倡未卜先知,全真道長認為有些東西提前知道了對修行沒有好處,它反而會給修行增添魔障。所以真正修行的全真道士是不會去研究《梅花易數》《大小六壬》等術數。真修行人不研究術數的原因是:一,術數是旁門外道不是大道,把心放在這上面浪費修行時間。二、全真道士修行講究順乎自然,不逃避現實。
  • 祭祭「五臟廟」的由來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所以,我們中國人一再強調「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在給我們的「五臟神」祭獻貢品。  五臟藏五神,心、肝、肺、脾、腎五臟當中分別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氣血不足會導致「五臟神」出位,「五臟神」出位會表現在我們的性格上,如有的人經不起刺激,稍微刺激一下就怒不可遏,這樣的人很明顯是肝血陰虛,肝陽亢盛;而工作過於勞累的人,經常會感到腰酸耳鳴,記憶力下降,連思維都會遲鈍很多,這往往是脾和腎的氣血供養不足導致的……這在一方面提示我們,如果最近情緒和往常不一樣的話,一定要及時反省一下,是不是對哪位「神」的照顧不到位,趕緊調整一下,好好去「祭拜」一下我們身體的「
  • 6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
    今天分享6句關於心存敬畏的經典語錄,心存敬畏,是一個人終身的修行。1.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曾國藩)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2.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朱熹)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圍爐夜話》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這些都是在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