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2020-12-15 晴空道人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種。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注本中,屬杜光庭注本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二)「洞神部 玉訣類 是字號」的無名氏注本,載有太極真人向唐 同昌公主傳授五戒、十善、六齋、三會、五臘、五忌之法,並誡其當奉持《清靜經》之事。注中亦記唐時靈驗故事,以宣揚此經的神應。可見此經在唐時已普遍流傳。 由以上兩點可知此經成於唐代殆無疑義。另從此經文字用例來看,如三毒、六欲等詞彙並不常見於六朝以前的古籍。故應為六朝後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為後世道流所依託,作者不詳。

本經文詞用法糅合儒釋道三家詞語,故作者應是容攝三教思想者。其經文的意義,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三業、三界說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說,但其基本思想仍為老子道的本體論與人生論。

至於此經的成立背景,可大體以唐時的宗教情況概觀。唐初李氏崇拜老子,故崇道抑佛;至武后朝,反崇佛棄道。這種反覆的情況和六朝時期非常相似,所以佛道並存在唐代,只是一方顯明,另一方則灰黯,並非消失。到晚唐時,因政治更加混亂,人民浮奢,遂需要一些教化人心的教材加以規範,宗教於此便發生了淨化作用。亦因為佛道並存,所以彼此作品當中皆有對方的思想存在,藉以吸收社會民眾的認同,故劃分並不很清楚。加以這部經典旨在講清靜、無欲、陰陽等觀念,其演變符合唐代社會狀況所需,更加深此經為唐朝作品的可信度。

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參考譯文:

天與地之間,看起來,好像就是空的,本來就沒什麼形體可言;可是天與地間,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植物,與無生命的沙土、石頭,及許許多多的物體。

天與地的運轉,本來就沒有什麼感情存在可言;雖然沒有什麼感情的存在,但是天與地之間,卻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們不斷的運轉。

天與地的空間,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來就沒什麼名字可以去稱呼它;可是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它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使它們的生命能夠繼續成長。這的確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連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樣去稱呼它,那麼乾脆勉強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道」吧!

這個「道」的確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廣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道」;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清淨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汙濁。有時候,有些地方就活動著;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靜悄悄的。

像天空是一片清淨的,大地就顯得一片混濁。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陰濁之氣是下降的。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萬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體之末端;萬物的思想與行為如果流於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萬物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清淨是汙濁的源頭,如水源在上遊是清淨的,在下遊就顯得汙濁。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一切的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這就表示出——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可是學道的根本,每個人都忽視了。比如說,人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的,可是都被後天的識神給擾亂了。

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欲望牽引去了。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遣除這些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夠清靜。

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這樣的話,六種「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接觸的欲望,自然不會帶來幹擾,三種「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滅。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這就是這個人的心性,還沒有澄清的關係,所以尚有一些欲望還沒遣除。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欲望,達到清淨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就是瞭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這三種「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的話,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毫無一物了。能夠這樣的話,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話;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著,連假相都不執著了,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

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欲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能夠達到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達到真靜的工夫了。

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也就是已經得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能夠達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

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邁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稱的「得道」這個名詞。〕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可是雖然稱為「得道」,實在是沒有得到什麼。但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所以才舉個「得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詞。

現在我(老子)講到這裡,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所以,吾(太上道祖)說: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說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說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所以,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來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

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了;既然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會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會犯下錯誤的行為;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汙辱自己的靈性,既然汙辱了自己的靈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

相關焦點

  • 《清淨經》管窺之三——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管窺小思:若能遣心欲,心中的煩惱掛牽自然消散。心中無事小神仙。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鴻蒙未判,動靜之理已存;清濁既分,動靜之機始發。清而升者曰天,濁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闔闢、一陰陽,互動互靜,機緘不已,四時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於物之最靈。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濁,即天地升降也;男動女靜,即天地闔闢也。天地絪縕,萬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無有休息。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叫做《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有四百個字,作者不詳。此經可以和佛家《心經》媲美,不管是學佛還是修道之人,都建議看看。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經常誦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能不能讓人擺脫煩惱呢?這要看誦讀者的心態和是否能夠長期堅持以及是否了解《清靜經》所講內容的含義。你若不信讀它何用,一年讀一次估計也沒用,不知其所云何意就算一天讀一百遍也只是浪費時間。如果你願意了解《清靜經》所說內容的含義,那就請你認真讀完全文。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夫人者委形於天地,惟清靜自然之歸;混炁於陰陽,具變通真常之化。清者,撓之而不濁;靜者,安之而不動。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者,一神也。若是靈源湛徹,聖道流通;寂然不動,應化無方。感而遂通,生成何已。天地有斯常性,清靜無餘;男女無此常心,昏迷有屬。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而已及矣。故我太上垂大慈悲,演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欲yù既jì不bù生shēnɡ,即jí是shì真zhēn靜jìnɡ(21)。真zhēn常chánɡ應yīnɡ物wù(22),真zhēn常chánɡ得dé性xìnɡ(23);常chánɡ應yīnɡ常chánɡ靜jìnɡ,常chánɡ清qīnɡ靜jìnɡ矣yǐ(24)。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真靜應物,應物無染。真常得性。一念不生,常應常靜,萬緣頓息。常清靜矣。智慧圓滿。此一節承上雲,欲既不生,即是真靜,故次之以真靜應物,真常得性。所謂聖智圓滿,性自真靜。凡物之來,隨物轉應,如盤走珠,圓陀陀地,轉漉漉地,則此心坦蕩無礙,自然應物無染而得性矣。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石杏林云:心天無點翳,性地絕塵飛。夜靜月明處,一聲春鳥啼。真靜應物,圓陀陀,光爍爍。一本作真常應物。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劉海蟾云:只明真性不修丹,萬劫應知變化難。王鞋師云:炁止則神聚,神聚則丹成。《石函記》云:夫丹道者,非人間五金、八石、硃砂、水銀之所為也,是元形合虛,曠然虛無,是謂真虛。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又知大道無其名字,而得真精之炁為其形。形為受炁之本,炁是有形之根。有其氣而有其精,有其精而有其神。故知氣者神之母,神者炁之子,子母不離,謂之得道。故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人能愛形則養炁保神,則達真常清淨之道。文中子曰:靜以思道,清以修身。如此者,能清靜矣。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對《清靜經》的一些解讀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這篇文章基於《道德經》的基礎之上,用裡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於混亂狀態下,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 祭祭「五臟廟」的由來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稱其五位元始五老,與元始天尊一樣,非後天學而得真者,又稱其為五行之始、五氣之祖。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五老君沒有具體職司,但地位崇尊。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
  • 清淨是根本: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在道家的《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中更是講到了: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可見清淨的力量,多麼的大。再者,還有一念清淨一念佛的說法,清淨、平等、覺,都把方向指向了這裡。《清靜經》也是為了解開這個難題而講解的方法。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先是闡述什麼是「道」,這個大道,是超越天地的,所以說生育天地,這個大道是無所不能的,所以運行日月,長養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