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蘿蔔是什麼意思?憨厚、樸實、不講究外表,還稍微有一點愚鈍。
明朝的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說:「南都(南京)風尚,最為醇厚」。這裡的老百姓自古就習慣踏踏實實地生活,不幅畫,實惠是最重要的。
據說早些時候,南京的姑娘經常吃大蘿蔔解渴,於是變成了南京人「大蘿蔔」這個特殊稱謂的起源。想當年繁華的街頭,年輕漂亮的姑娘們旁若無人的啃著大蘿蔔,該會吸引外地人多少驚愕的眼光。在外人看來,江南的女孩子應該是矜持和優雅的,就算是吃水果也是蘭花指尖拈櫻桃一枚,怎麼能肆無忌憚地啃大蘿蔔呢?好在南京的姑娘們並不在乎,大白蘿蔔最解渴嘛,有什麼好做作的呢?
如今南京的大街上已經看不到啃大蘿蔔的年輕姑娘了,但是南京人實實在在過日子的方式依舊年復一年地傳承著。
其實,南京愛吃蘿蔔的說法古已有之,清代的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就讚頌過承恩寺附近的醋泡蘿蔔乾,誇其「甜脆可愛」。清代的龔乃保在《冶城蔬譜》中也寫道:「蘿蔔,吾鄉產者,皮色鮮紅。冬初,碩大堅實,一顆重七八兩,質粉而味甜,遠勝薯蕷。」這種在別的地方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到了南京立到成了文人筆下的可愛之物,倒也看出了蘿蔔與南京這座城市的緣分。
葉兆言在文章《六朝人物與南京大蘿蔔》裡寫:「南京大蘿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間的殘留,也就是所謂『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自由散漫,做事不緊不慢,這點悠閒。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所以,大蘿蔔在南京人眼中就有了形而上的意義,沒準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感呢。
葉兆言還說:「南京的特點是寬容,南京從來就是一個寬容的城市。」南京人也就像個大蘿蔔,對土壤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隨便往地裡一埋,圓滾滾的蘿蔔就長出來了。南京是適合過日子的,南京的日子也最和普通的生活相近。很多外地人到了南京以後很容易就融入了這個城市,他們對南京最多的評價是:南京很適合生活。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南京彰顯著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南京人也樂於在這種低調的氛圍中本分地生活。南京位於長江邊上,由於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人有些「不南不北」,北方人認為南京是南方,南方人認為南京是北方,四季分明的氣侯也讓南京冬天冷得要死,夏天熱得要命。所以南京人集南北特點於一身,恰如南京方言,南方人北方人都聽得懂,這讓南來北往的人們都覺得南京是個容易親近的城市。
南京人不精明。精明是聰明加上斤斤計較,南京人聰明,但不計較。聰明的南京人創造了燦爛的六朝文化,不與人計較的南京人繼承了超然脫俗的魏晉遺風。所以南京人總有一股閒適之氣,仿佛天生的名士。這股氣是學不來的,更是裝不來的,學來的和裝來的氣是酸氣,只有與生俱來的才是大氣。
南京人不嫌貧不愛富。南京老百姓會羨慕有錢人,但從來不覺得有錢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南京的老百姓再窮也會理直氣壯的窮著,再富也會安分守己地富著。不以貧富論成敗,過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南京人知足,不愛炫耀。南京人不在乎別人評論自己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夠迅速,也不在乎別人評論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夠精緻,他們自顧自地伏在路邊的小地毯上喝鴨血粉絲湯,他們覺得很滿足。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一條條高速鐵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脈搏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司空見慣,懶得掛在嘴邊嘮叨和炫耀,他們的心胸足以包容得下這些輝煌。
這就是南京人特有的詩意,不夠高雅,但足夠平實。
民間有個說法:三隻蘿蔔頂人參。蘿蔔的隨和有目共睹,生吃熟吃、涼拌熱炒、熬湯油煎,都行,也不分時節和男女老少,總之,雖難登大雅之堂,卻顯得樸實親切。
「不登大雅之堂就不登唄,多大的事啊……」南京人說。也許,這就是南京人「大蘿蔔」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