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彎彎
古時的城,都曾有一個詩意而浪漫的名字。
蘇州古稱姑蘇,
黃山古稱徽州,
合肥古稱廬州,
棗莊古稱蘭陵,
西安古稱長安,
揚州古稱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的一句詩,不經意地給揚州這座城市,起到了驚人的美名傳播,更不料想,這句詩流傳千年,未曾失色。
還有那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堪稱去揚州最逍遙的描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則給揚州冠了「二分明月」的別稱。
想外出旅行的人們,不得不承認,每逢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在糾結該去哪兒旅行時,腦海中立馬跳出的是揚州,是廣陵。
01揚州古稱廣陵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唯有廣陵知曉者眾多。
揚州,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城市。提起揚州,人們總會想起大運河畔垂堤的楊柳;想起風景絕美的瘦西湖;想起詩仙筆下的煙花三月;想起杜牧與揚州的不解情緣,想起「揚州八怪」的才情風雅,想起文匯閣藏書豐富卻毀於戰火……
揚州城裡,每一條尋常巷陌都訴說著過往的繁華,每一塊漢磚宋瓦都鐫刻著歷史的風雲,每一座鹽商宅邸都昭示著曾經的富有。
史載最早揚州城建於公元前486年,自春秋末期「吳城邗,溝通江淮」,揚州即開始有明確記載的城市歷史。
戰國時代,揚州為越國境內,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敗。秦時設置郡縣,揚州屬東海郡廣陵。東漢時揚州屬徐州廣陵郡。經歷三國的紛爭,西晉時南北短暫統一,揚州屬揚州廣陵郡。隋代重置郡縣二級行政,揚州屬江都郡。
揚州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有重大的發展,新的城池越發壯大,至唐而達於鼎盛。揚州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
02詩人們的揚州
唐代,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當時的揚州城繁榮富足,商賈雲集,遊人如織,有「揚一益二」的說法。
另外,揚州自古風景秀麗,理所應當成為了文人墨客垂青的城市,除了李白,還有張若虛、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揚州八怪……
李白送孟浩然到廣陵
浪漫詩人李白天性放蕩不羈愛自由,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漫遊,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他多次遊歷揚州,在《秋日登揚州西靈寺塔》一詩中就以:「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的詩句描摹出揚州西靈塔(棲靈塔)的雄偉壯觀。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故土蜀中,從此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第一次遠遊就「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
他那首傳誦千古的啟蒙名詩就作於揚州。那是公元726年的九月十五日,李白寓居揚州旅舍,當晚月明星稀,他望見夜空中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提筆寫下了這首中外皆知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後來,李白遊歷到襄漢一帶時,結識了文壇前輩孟浩然,二人很快成為至交,孟浩然同時成為了李白的偶像。
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兩位詩人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依依惜別。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有個揚州人叫張若虛,他寫了篇題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節選)
這首長篇歌行,氣勢汪洋,清新流暢,不事雕琢。句句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運用富有生活韻味的清麗之筆,描繪出一幅幽美邈遠、超凡脫俗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此詩由景的描寫上升到對宇宙的慨嘆,對人生的深思。聞一多曾盛讚道:「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謂推崇備至。
一首《春江花月夜》,乃是有「孤篇橫絕」之稱的千古絕唱。一詩傾倒讀者,照耀千秋,然而有關作者的介紹卻太過稀少,現存資料中僅有「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的簡單記載。
可是卻毫不影響張若虛成為揚州人的驕傲。揚州是他的家鄉,透過他的詩,我們看到一個離人立於江岸,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江水,讚嘆著自然的浩淼蕩漾。
那永恆綿久的宇宙,稍縱即逝的時光,離愁別恨的相思,遊子浩茫的心事,都借著一片空靈迷茫的月色,引著讀者去探尋美的真諦,去感知著千年前的詩畫揚州。
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揚州同遊
劉禹錫與白居易神交已久,二人生於同年,才情抱負滿腹,卻遭遇被貶的命運。
寶曆二年(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回洛陽,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也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試想,在通訊極為不便的古代,與故交好友在異鄉重逢,兩人內心怎能不悲喜交加。
筵席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好友抱屈,深感惋惜。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感嘆好友不幸的同時,又稱讚好友的才氣與名望。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都是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後來,兩人同遊棲靈塔,還互相作詩,紀念這次同遊。白居易《與夢得同登棲靈寺塔》詩中表現的是,半個多月在揚州,一起登了許多的樓塔,兩個人都是老骨頭了,如今只能勉強有力氣爬到棲靈塔的九樓。劉禹錫則寫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幹。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
揚州何其有幸,見證了「劉白」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誼,棲靈塔何其有幸,讓兩位大文豪為自己留下了詩作。
歐陽修與蘇軾師生二人的平山堂
嘉祐二年,歐陽修出任禮部省試主考官,修閱考生文章時,將一位考生列為第一名,此考生便是蘇軾。這開啟了師生二人一輩子的緣分。
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他在揚州城西北五裡的大明寺西側蜀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常攜帶賓客來此遊覽聚會。據記載,憑堂遠眺,江南遠山,正與堂的欄杆相平,故名「平山堂」。
歐陽修在揚州以安民、便民為本的「寬簡之政」,給揚州帶來政通人和的新氣象,而平山堂留下了他的風雅文化。
1056年,歐陽修調離揚州幾年之後,他的朋友劉原甫也被任命為揚州太守。在平山堂告別的餞行宴會上,他作了這首《朝中措》相送: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於蘇軾而言,是恩師,也是伯樂。蘇軾終生掛念自己的老師,而揚州留下老師太多的蹤跡,幾次經過揚州,他都特意到平山堂去憑弔恩師。
1079年,蘇軾再次路過揚州,第三次來到平山堂。當時,恩師已經仙逝。蘇軾看著當年高朋滿座的堂上還留著老師的墨跡,老師在此宴飲賓客的場景恍如昨日,他一時感慨萬千,當即寫下了一闕《西江月》: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間萬事,轉頭而空,唯有師生二人對平山堂的情結不變。
杜牧的揚州情緣
杜牧與揚州有不解之緣,他筆下流淌的詩句,讓千年後的人們仍舊對盛唐的「綠楊城郭」心馳神往。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邀請,由宣州去揚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監察御史裡行,轉掌書記。
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貴公子習氣,初到揚州這個煙花繁盛之地,他很自然地墜入了「溫柔鄉」。杜牧本就生得姿容美,又好歌舞,頗具風情,公務之餘的他很快在花街柳巷裡如魚得水。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官拜監察御史,將離開揚州赴長安任職。多情自古傷離別,臨走之際,杜牧與自己的紅顏知己,一位年輕歌女難分難捨,他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其一)
離開揚州後,杜牧還止不住對揚州、對佳人的思念,不時作詩感懷。公元848年,杜牧路過金陵,想起當年在揚州的舊遊故交,寫下《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開成二年(837年),杜牧再去揚州。此次重來,既憂心弟弟眼疾,又焦慮自己前程,杜牧不再有當年的年少輕狂,風流得意。《題禪智寺》一詩寫出了他的哀傷和黯然: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中年後的杜牧,遍歷人間滄桑,世事浮沉,寫過一首追憶揚州幕僚生活的詩《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那曾經醉生夢死的生活早如過眼雲煙,空留人生深沉的慨嘆。這首詩是杜牧無言的惆悵,是落寞的回望。揚州,於杜牧而言,不止是一座城,是他一生放不下的執念。
03千年運河
揚州是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興盛的城市。
隋煬帝是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十足的享樂者。他在稱帝前年紀輕輕就在揚州發跡,並且政績斐然。隋煬帝對揚州情有獨鍾,開鑿大運河,不止能滿足他到揚州遊玩的欲望,又能將南方豐厚的物資輸送到北方。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朝相繼開鑿通濟渠、山陽瀆、永濟匯和江南運河,位於江南北界的揚州則成為南北運輸的中心。運河因揚州而存在,又為揚州帶來了繁榮和發展。
人們更熟悉的是隋煬帝三下揚州的風流韻事,一路上浩浩蕩蕩,幾萬船夫,極盡豪華奢靡。在《泛龍舟》一詩中,隋煬帝對揚州的喜愛溢於言表:
舳艫千裡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六轡聊停御百丈,暫罷開山歌棹謳。詎似江東掌間地,獨自稱言鑑裡遊。
唐代詩人胡曾有句詩「千裡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一語中的,昔日的龍舟再也不會回來了。隋煬帝真是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隋煬帝第三次到江都,再無往日風光,沉溺酒色,而是帶著禁軍南下避難。這一次他身死國滅,魂歸揚州。一代帝王悄然落幕,人們只能尋著舊跡去追思這個皇帝了。
後記
揚州在史沉歲月裡,有說不盡的詩性和芳華,在滾滾長河中,我們唯有憑著追憶去紀念這座城裡的雲煙,去解讀發生在揚州城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