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的詩性和芳華

2020-12-07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彎彎

古時的城,都曾有一個詩意而浪漫的名字。

蘇州古稱姑蘇,

黃山古稱徽州,

合肥古稱廬州,

棗莊古稱蘭陵,

西安古稱長安,

揚州古稱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的一句詩,不經意地給揚州這座城市,起到了驚人的美名傳播,更不料想,這句詩流傳千年,未曾失色。

還有那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堪稱去揚州最逍遙的描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則給揚州冠了「二分明月」的別稱。

想外出旅行的人們,不得不承認,每逢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在糾結該去哪兒旅行時,腦海中立馬跳出的是揚州,是廣陵。

01揚州古稱廣陵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唯有廣陵知曉者眾多。

揚州,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城市。提起揚州,人們總會想起大運河畔垂堤的楊柳;想起風景絕美的瘦西湖;想起詩仙筆下的煙花三月;想起杜牧與揚州的不解情緣,想起「揚州八怪」的才情風雅,想起文匯閣藏書豐富卻毀於戰火……

揚州城裡,每一條尋常巷陌都訴說著過往的繁華,每一塊漢磚宋瓦都鐫刻著歷史的風雲,每一座鹽商宅邸都昭示著曾經的富有。

史載最早揚州城建於公元前486年,自春秋末期「吳城邗,溝通江淮」,揚州即開始有明確記載的城市歷史。

戰國時代,揚州為越國境內,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敗。秦時設置郡縣,揚州屬東海郡廣陵。東漢時揚州屬徐州廣陵郡。經歷三國的紛爭,西晉時南北短暫統一,揚州屬揚州廣陵郡。隋代重置郡縣二級行政,揚州屬江都郡。

揚州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有重大的發展,新的城池越發壯大,至唐而達於鼎盛。揚州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

02詩人們的揚州

唐代,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當時的揚州城繁榮富足,商賈雲集,遊人如織,有「揚一益二」的說法。

另外,揚州自古風景秀麗,理所應當成為了文人墨客垂青的城市,除了李白,還有張若虛、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揚州八怪……

李白送孟浩然到廣陵

浪漫詩人李白天性放蕩不羈愛自由,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漫遊,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他多次遊歷揚州,在《秋日登揚州西靈寺塔》一詩中就以:「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的詩句描摹出揚州西靈塔(棲靈塔)的雄偉壯觀。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故土蜀中,從此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第一次遠遊就「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

他那首傳誦千古的啟蒙名詩就作於揚州。那是公元726年的九月十五日,李白寓居揚州旅舍,當晚月明星稀,他望見夜空中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提筆寫下了這首中外皆知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後來,李白遊歷到襄漢一帶時,結識了文壇前輩孟浩然,二人很快成為至交,孟浩然同時成為了李白的偶像。

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兩位詩人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依依惜別。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有個揚州人叫張若虛,他寫了篇題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節選)

這首長篇歌行,氣勢汪洋,清新流暢,不事雕琢。句句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運用富有生活韻味的清麗之筆,描繪出一幅幽美邈遠、超凡脫俗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此詩由景的描寫上升到對宇宙的慨嘆,對人生的深思。聞一多曾盛讚道:「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謂推崇備至。

一首《春江花月夜》,乃是有「孤篇橫絕」之稱的千古絕唱。一詩傾倒讀者,照耀千秋,然而有關作者的介紹卻太過稀少,現存資料中僅有「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的簡單記載。

可是卻毫不影響張若虛成為揚州人的驕傲。揚州是他的家鄉,透過他的詩,我們看到一個離人立於江岸,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江水,讚嘆著自然的浩淼蕩漾。

那永恆綿久的宇宙,稍縱即逝的時光,離愁別恨的相思,遊子浩茫的心事,都借著一片空靈迷茫的月色,引著讀者去探尋美的真諦,去感知著千年前的詩畫揚州。

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揚州同遊

劉禹錫與白居易神交已久,二人生於同年,才情抱負滿腹,卻遭遇被貶的命運。

寶曆二年(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回洛陽,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也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試想,在通訊極為不便的古代,與故交好友在異鄉重逢,兩人內心怎能不悲喜交加。

筵席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好友抱屈,深感惋惜。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感嘆好友不幸的同時,又稱讚好友的才氣與名望。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都是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後來,兩人同遊棲靈塔,還互相作詩,紀念這次同遊。白居易《與夢得同登棲靈寺塔》詩中表現的是,半個多月在揚州,一起登了許多的樓塔,兩個人都是老骨頭了,如今只能勉強有力氣爬到棲靈塔的九樓。劉禹錫則寫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幹。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

揚州何其有幸,見證了「劉白」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誼,棲靈塔何其有幸,讓兩位大文豪為自己留下了詩作。

歐陽修與蘇軾師生二人的平山堂

嘉祐二年,歐陽修出任禮部省試主考官,修閱考生文章時,將一位考生列為第一名,此考生便是蘇軾。這開啟了師生二人一輩子的緣分。

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他在揚州城西北五裡的大明寺西側蜀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常攜帶賓客來此遊覽聚會。據記載,憑堂遠眺,江南遠山,正與堂的欄杆相平,故名「平山堂」。

歐陽修在揚州以安民、便民為本的「寬簡之政」,給揚州帶來政通人和的新氣象,而平山堂留下了他的風雅文化。

1056年,歐陽修調離揚州幾年之後,他的朋友劉原甫也被任命為揚州太守。在平山堂告別的餞行宴會上,他作了這首《朝中措》相送: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於蘇軾而言,是恩師,也是伯樂。蘇軾終生掛念自己的老師,而揚州留下老師太多的蹤跡,幾次經過揚州,他都特意到平山堂去憑弔恩師。

1079年,蘇軾再次路過揚州,第三次來到平山堂。當時,恩師已經仙逝。蘇軾看著當年高朋滿座的堂上還留著老師的墨跡,老師在此宴飲賓客的場景恍如昨日,他一時感慨萬千,當即寫下了一闕《西江月》: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間萬事,轉頭而空,唯有師生二人對平山堂的情結不變。

杜牧的揚州情緣

杜牧與揚州有不解之緣,他筆下流淌的詩句,讓千年後的人們仍舊對盛唐的「綠楊城郭」心馳神往。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邀請,由宣州去揚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監察御史裡行,轉掌書記。

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貴公子習氣,初到揚州這個煙花繁盛之地,他很自然地墜入了「溫柔鄉」。杜牧本就生得姿容美,又好歌舞,頗具風情,公務之餘的他很快在花街柳巷裡如魚得水。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官拜監察御史,將離開揚州赴長安任職。多情自古傷離別,臨走之際,杜牧與自己的紅顏知己,一位年輕歌女難分難捨,他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其一)

離開揚州後,杜牧還止不住對揚州、對佳人的思念,不時作詩感懷。公元848年,杜牧路過金陵,想起當年在揚州的舊遊故交,寫下《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開成二年(837年),杜牧再去揚州。此次重來,既憂心弟弟眼疾,又焦慮自己前程,杜牧不再有當年的年少輕狂,風流得意。《題禪智寺》一詩寫出了他的哀傷和黯然: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中年後的杜牧,遍歷人間滄桑,世事浮沉,寫過一首追憶揚州幕僚生活的詩《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那曾經醉生夢死的生活早如過眼雲煙,空留人生深沉的慨嘆。這首詩是杜牧無言的惆悵,是落寞的回望。揚州,於杜牧而言,不止是一座城,是他一生放不下的執念。

03千年運河

揚州是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興盛的城市。

隋煬帝是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十足的享樂者。他在稱帝前年紀輕輕就在揚州發跡,並且政績斐然。隋煬帝對揚州情有獨鍾,開鑿大運河,不止能滿足他到揚州遊玩的欲望,又能將南方豐厚的物資輸送到北方。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朝相繼開鑿通濟渠、山陽瀆、永濟匯和江南運河,位於江南北界的揚州則成為南北運輸的中心。運河因揚州而存在,又為揚州帶來了繁榮和發展。

人們更熟悉的是隋煬帝三下揚州的風流韻事,一路上浩浩蕩蕩,幾萬船夫,極盡豪華奢靡。在《泛龍舟》一詩中,隋煬帝對揚州的喜愛溢於言表:

舳艫千裡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六轡聊停御百丈,暫罷開山歌棹謳。詎似江東掌間地,獨自稱言鑑裡遊。

唐代詩人胡曾有句詩「千裡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一語中的,昔日的龍舟再也不會回來了。隋煬帝真是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隋煬帝第三次到江都,再無往日風光,沉溺酒色,而是帶著禁軍南下避難。這一次他身死國滅,魂歸揚州。一代帝王悄然落幕,人們只能尋著舊跡去追思這個皇帝了。

後記

揚州在史沉歲月裡,有說不盡的詩性和芳華,在滾滾長河中,我們唯有憑著追憶去紀念這座城裡的雲煙,去解讀發生在揚州城裡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味蕾間融2500年古城芳華:揚州緣何當選「美食之都」?
    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舉辦2014級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畢業設計暨研究性教學成果展,現場開展廚藝大比拼。 在業內學者看來,民以食為天,揚州美食的興盛與揚州城千百年的繁盛與傳承不可分割。
  • 《路邊野餐》的詩性研究
    畢贛想要它成為一首詩。《路邊野餐》在開場中,通過旁白,點出了同片名一樣的詩集的名字,暗示了全篇的詩性。一首詩裡面,有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詩人,和他的詩。因為這個緣故,整部電影誘使我們去想像一個關聯,拼湊一個故事,而不是用一般的起承轉合來展現一個故事。在敘事上,前半部分影片是完全碎片化的。
  • 潘江龍:水彩重生之詩性表達
    這些細緻的刻畫是詩性思維從生活中獲取並轉化為自身經驗,讓人的本性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去,並使它們被動地具有人的功能,並能感受到情慾和思想的巨大生物過程。「詩性思維」繪畫需要長期修煉,對於生活與周圍的事物保持一種熱情與敏感,是為深刻的一種繪畫呈現。中國繪畫向來講究詩畫共體,也是未來的水彩畫與中國畫在精神上異曲同工之處。
  • 揚州城的小點心,不會讓你失望的!
    今天的揚州城會有什麼呢:雙麻酥餅現在什麼地方都有賣酥餅的,餡料也是多種多樣,大人小孩都比較喜歡。雙麻酥餅是揚州的一道傳統點心,表皮酥脆,餡有點鹹。翡翠燒賣翡翠燒賣和千層油糕並稱揚州點心中的雙絕。翡翠燒賣的原料中有翠綠的青菜葉,所以就有了這樣的名字。在調餡的時候,現在準備好中的青菜葉中放入適量的白糖,然後再放鹽,這樣一來可以襯託出糖的甜味,還能夠保護青菜葉中的葉綠素。
  • 詩性的審美|將一圖雲絲畫幻化為凝固的詩
    將所有對於詩意、天人合一、舒適情調的追尋化為凝固的詩描繪出一幅幅樹影婆娑、山石林立的畫卷水墨絲語以一捲雲絲畫喚醒潛藏國人內心深處的中式情懷追溯古今,復興骨子裡的中式風本期案例新中式售樓處01從古雅的庭院入宅,中軸對稱之美映入眼底天圓地方的無素應用和古銅門似是一位緘默的老者
  •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評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作者:劉小波(《當代文壇》雜誌編輯)  作家凸凹的《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一部圍繞歷史名人李冰生平而鋪陳的長篇小說。
  • 揚州城將現最「動」人的夜市!
    今天(7月10日)下午,揚州首創的體育公園夜市嘉年華正式啟動,自此,揚州城將再現最「動」人的夜市。 我們將用體育人的專注和用心,聚焦人群需求,加強細節建設,對標其他體育消費集聚區,激活夜間體育健康消費,讓城市 『煙火氣』更快回到大家身邊。願所有人在這裡能感受到揚州城的運動煙火氣息,願體育夜市成為揚州城最『動』人夜市!」揚州市體育局局長李桂山說。
  • 2400年歷史的揚州城,最具煙火氣息的地方在這,知道的人不多
    當年詩仙李白的那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那如詩如畫流傳千年的景色深深印刻在無數人的腦海之中和國內許多的歷史名城一樣,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高樓林立成為了揚州城的主旋律,那麼哪裡最能體現老揚州人的生活呢?在這裡,丁家灣。
  • 保留詩性的心境_文教頻道_中山網
    他所創作的眾多詩作給人內蘊豐盈、張力無限、隱喻萬千之感,也能讓人從詩中尋找到時間密碼遺落的珍珠。在時間流逝當中窺視自己,是需要發現的眼睛和勇氣的,我們關注世間,關注網絡塵事,但並不會過多關注於內心。對於現代人來說,無論我們是否承認,我們內心依然充滿孤獨和寂寞,遠的精彩無比,而眼前未完成之事一籮籮。
  • 揚州城到處月餅飄香 今年的中秋被歡樂包圍
    張琳珊攝月到中秋更皎潔,今天又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連日來,市區各單位、社區、村紛紛開展不同形式的慶中秋活動,揚州城到處月餅飄香,溫情洋溢,歡樂環繞。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景區平山鄉槐二村黨委為轄區70周歲以上老黨員、困難群眾等送上中秋月餅,送去黨組織的關心和慰問。
  • 寫初夏桃花的古詞詩,讀一遍運如桃花,至情至性
    欣賞杜昌海先生《桃花》十首得句/陸奎亮杜公妙手摺花枝,索取歡詞賦小詩。篇篇芳華草色新。東籬縱有千秋詠,識得陶翁有幾人?《第二故鄉》一一轉水灣/陸奎亮一往情深樂賦章,萬佛湖畔總彷徨。百年先祖湖心裡,十載流遷大樓房。轉水灣塘藏舊夢,格桑花中散芬芳。
  • 芳華的含義是什麼 揭秘馮小剛的芳華時代
    馮小剛電影《芳華》快要上映了,很多人期待的同時,卻不太了解「芳華」二字的含義是什麼。小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快來看看吧!    芳華是什麼意思?    馮小剛之所以將這個電影取名芳華,是從「芳華」這兩個字的本身含義來解釋的。
  • 一詩一詞寫同一座橋,對照一讀,震撼力無以復加
    一詩一詞寫同一座橋,對照一讀,震撼力無以復加繁華的揚州,在杜牧的筆下,那是這首詩前兩句寫回憶中的江南秋日風光,那是青山隱現,綠水悠長,即使已到深秋,但仍然充滿生機詞上闋寫道,自金人入侵後,燒殺擄掠,昔日繁華的揚州城,已只剩下了「廢池喬木」。臨近黃昏,悽清的號角吹響,迴蕩在這座悽涼殘破的空城上,令人唏噓不已。下闋寫二十四橋依然存在,橋下水波蕩漾,橋上月光清冷,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儘管如此,然而還有賞月看花的人嗎?
  • 江南詩性文化的文學呈現(上)
    歷史上,文人墨客圍繞「江南」這一話題曾經留下過無數的詩詞歌賦、動人故事和優美傳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文學成就了風雅詩意的江南。山澤淑靈,煙雨晴嵐,而人文蔚起,教化昌明,江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經濟人文背景,深刻影響了江南人的精神氣韻。詩性的文化,風雅的文學,遂成為江南文化最典型的特徵之一。翻開文學史冊,歷史上留下詩詞歌賦最多之地,當數江南。
  • 詩詞丨芳華留不住,歲月已白頭
    芳華,在歲月中消殞。待到芳華留不住,歲月已白頭之時:繁華褪盡,芬芳不再,多少前塵往事化成心裡的一抹白月光,多少激昂的熱血化作胸前的一顆硃砂痣。逝去的芳華告訴我們:人生幾何,最是當下;唯惜今夕,不悔幾夕。
  • 興來吟古句,月滿去耕山——評石雲先生《石雲詩草》的「詩性情懷」
    石雲先生著作之《石雲詩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在評價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時,以「思無邪」來概括《詩經》的全部意義,充分強調了詩歌創作的態度和創作動機,強調詩歌創作要抒發真性情,「真性情」是《詩性》本身最大的文學價值,更成為了後世詩歌創作的傳統以及評價詩歌的一個標準。
  • 詩墨韻尋芳,不負韶華夢!
    紅塵茫茫輪迴轉換,芳華在歲月中無情地消殞。只嘆芳華留不住,惜歲月已白頭。當繁華落盡芬芳不再時,那些前塵往事如同雲煙,化成了心中的一抹白月光,激昂的熱血化成了胸前一顆硃砂痣。芳華,是一首多愁善感的詩,也是一本過於倉促的書。紅塵滾滾,人生如夢。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織碾世事滄桑變化,紅塵來去一場夢,醒來已是夢中人。
  • 畢飛宇:溫暖的、詩性的、苛刻的寫作者
    原標題:畢飛宇:溫暖的、詩性的、苛刻的寫作者【新聞人物】2020年12月30日,畢飛宇當選新一屆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著有長篇小說《平原》《推拿》《那個秋天、那個夏季》,中短篇《青衣》《玉米》《雨天裡的棉花糖》《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是誰在深夜說話》《相愛的日子》等,是江蘇省第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 嚴歌苓:《芳華》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
    《芳華》塑造了一組文藝兵群像。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芽。質樸善良的「好人」劉峰、因不良習氣被集體歧視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等情感的纏繞、交集,大相逕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小說用四十餘年的跨度,展開他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有著對一段歷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變遷的複雜感懷。
  • 開花《芳華》
    《芳華》發布前的熙熙攘攘讓他神秘莫測,讓人產生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事實上我不考慮東西的歷史,因為我不考慮智慧的歷史,因為我不考慮東西的歷史,事實上我沒有考慮東西的政治背景,所以我不考慮智慧的歷史背景。事實證明,一件好的藝術品有他的時代背景,但他必須是好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