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地方叫「死海」。因其含鹽量過高,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而得名死海。然而令人驚嘆的是,人們在這無魚無草的海水裡,竟然能自由遊動;即使是不會遊泳的旱鴨子,也總是能浮於水面,不用擔心會被淹死,因此死海又是「不死的」。
死海是怎麼形成的
死海是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湖泊,很多人都好奇它是怎麼形成的,它位於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部分,因為是延伸的板塊所以很容易撕裂出多處懸崖裂溝之類的地質構造,死海就是其中一處,然後在約旦河以及周圍一些小河流的支援下,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內陸湖。但是這裡炎熱乾燥且降水少的氣候使得水分大量蒸發,在加上兩端的地質層中的大量礦物質鹽溶於水並下沉,久而久之死海中的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10倍。
死海真的要死了嗎?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你看著那張在死海上漂浮看報紙的照片時,死海的面積正在不斷的萎縮。
死海第一次有記錄的水深測量是在1927年,從那之後它就一直在變小。20世紀60年代死海水面在海平面392米以下,2002年已經在海平面412米以下了。據英國的《每日郵報》報導,位於以色列的死海西岸,水位低的地方以平均每年下降一米的速度乾涸。到了近期,經過測量我們發現死海的水位較最初已經下降了40多米,從地圖上看很明顯,死海已經被分隔成一大一小的兩部分。
究其原因,分為兩方面:先是蒸發量,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不斷蒸發濃縮,湖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不過在最近幾十年中,因為氣候變暖導致這裡的夏季氣溫達到了50℃以上的高溫,大氣更加瘋狂地榨乾死海所剩不多的水分;再就是它的供水源,約旦河早已不是當年的奔流大河,農民們需要從約旦河中引水進行農業灌溉,工廠需要從約旦河裡抽水進行生產,居民需要從河中取水去生活,然後當地的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需要船運,哪裡來的河呢?要從約旦河人工引出支流。不是說以前的人不會這麼做,只是現代的發展讓當地人對約旦河的索取越來越多。死海的島上也出現了的「鹽島」,雖然美麗但也加速了死海的死亡。
為什麼「死海不能死」
死海海平面下降後,大量鹽分被留在岸邊的土壤中,並脫水形成乾燥的鹽晶。當地雖然降雨少也是有雨季的,但是一旦遇到雨季,乾燥的鹽晶遇水後快速溶解在水中,滲入更深的地下。這個過程將死海岸邊地面下的土壤一點點掏空,導致地表逐漸失去支撐,最終崩塌並形成地陷坑。而且這樣下去死海周邊荒漠化越來越嚴重,這樣的地陷坑會越來越多,侵入公路農田還有城市住宅。這還是死海快死時發生的情況,死海一旦真的死亡,周圍的環境將不適合人類生存。
為死海輸血續航
為了讓死海活下去,2013年12月,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三個國家籤訂了「紅海一死海輸水工程」的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建造總長約180千米的管道,將紅海水輸入死海。該工程既能穩定死海水位,也能通過海水淡化工廠的處理增加新的淡水來源。該工程被簡稱為「引紅濟死」,類似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紅海北部建立一個抽水站,抽上來的水到達最高點再利用重力向下引流,途徑淨水站和發電站,最後流入死海。預計到2054年,該項目可使死海的表面海拔上升到416米。
這個項目途徑的淨水站每年可分離2.1億立方米供周邊灌溉發電,剩下的1.9億立方米含鹽滷水匯入死海。不過引紅海水救濟死海會讓死海變紅,因為死海的含鹽量不適合生物生存,但紅海的含鹽量較低,如此一來就會讓死海水中的的含鹽量下降,如果鹽度下降到25%,那麼死海就會成為杜氏鹽藻的理想繁殖場所。杜氏鹽藻身處高鹽環境中時,其體內會產生大量胡蘿蔔素,導致湖水整體變為紅色。但這種鹽藻的大量繁殖也不會影響死海的生態環境,只不過藍色的死海將不復存在。
不過這個項目和我國的南水北調相比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先說管道,輸送的是海水容易堵塞而在入水口加過濾網又影響水速。管道的材料也是問題,橡膠和特殊塑料質量的材料易磨損對抗不了那裡的沙漠化環境,鋼管不夠靈活而且容易腐蝕,那些複合材料也要經常換修。然後就是長距離輸水,既耗電又費閘門,經常換修又是一筆不低的開銷。最後,那片地區屬於板塊交界處,經常的地震也是對這個工程的一個巨大考驗。
生命出現在20億年前,人類也存在了20多萬年,我們卻只用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就將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破壞殆盡。慶幸的是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並且開始復原。不過這種復原也不是立刻見效的,死海的復原就要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