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看來,獲得世界遺產的名號,是一處文化遺產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在許多世界遺產地的介紹文字中,也往往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結束。這種行文揭示著撰寫者對於世界遺產的認知——一個遺產地的至高巔峰就是申遺成功,這是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這種認知是對世界遺產的誤解。當我們認真研讀《世界遺產公約》,會發現對於締約國義務的描述中,要求其「保證在本國境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認、申報、保護、保存、展示以及代代相傳」。
其中,申遺只是「確認和申報」,而後申遺時代的「保護、保存、展示以及代代相傳」則更為重要,且應久久為功。?
對遺產地而言,近年來已經逐漸樹立了「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的意識,對於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更 為重視。遺產地的管理者和專業人員,也會為了更好保護和管理遺產付出大量心血,做出大量工作。但是,這些心血和工作有時並不能換來正面的反饋。許多遺產地都曾被世界遺產委員會點名要求澄清各類問題,甚至不得不接受國際組織針對重點問題開展的反應性監測。如此看來,光是提高保護意識還遠遠不夠。辛辛苦苦做的工作卻得不到認可,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工作方法出了問題,換言之就是:藥不對症。
事實上,在每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於遺產地工作的評述和要求中,已經對「症」診斷得很清晰,而且也開出了「藥」。歷次世界遺產大會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專業諮詢機構、締約國等多方參與共商世界遺產事務的集中場合,其間既有對特定項目的審議,也有回顧性報告和新理念的發布,而這些內容都會完整輯錄於大會決議文件中。其中,與遺產地最直接相關的便是保護狀況報告相關的決議。因此,遺產地的正確工作方法,是認真研讀大會的決議要求,並逐條落實。
如果一個國家對某處遺產地採取的措施和世界遺產大會的決議不一致甚至相違背,那麼其做的工作越多,就越背離世界遺產的原則,也就不怪世界遺產委員會頻頻對其投去質疑的目光了。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次次大會決議中用詞的變化,來觀察某項世界遺產地面臨的國際質疑的步步升級。
以世界遺產「加德滿都谷地」為例,該遺產在2015年遭受強地震破壞,其災後恢復工作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也因而持續出現在世界遺產保護狀況審議環節。為了更好觀測國際社會對於這項遺產保護情況的態度和情緒變化,我們採用了語言學的情感分析方法,對決議文本中一般出現在每段開頭的祈使類詞彙進行分析。
這類詞中經常出現的包括讚揚(Commend)、鼓勵(Encourage)、推薦(Recommend)、歡迎(Welcome)等鼓勵性詞彙,注意到(Note)、認為(Consider)、決定(Decide)等中性詞彙,以及擔憂(Concern)、感到遺憾(Regret)、要求(Request)、重申(Reiterate)、敦促(Urge)等約束性詞彙。
在震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委員會著重表達了對尼泊爾的同情和鼓勵並號召國際社會提供幫助,因而鼓勵性詞彙較多;
在次年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委員會根據專業評估,客觀陳述了尼泊爾在地震過程中的嚴重破壞並對震後恢復做出要求;
然而由於尼泊爾的工作進展緩慢,第41屆和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委員會描述問題的「中性詞彙」和做出要求的「約束性詞彙」依然較多,且給出的問題解決方案也一次次重複出現,說明尼泊爾並未切實落實這些建議。需要指出的是,第42屆大會期間的鼓勵性詞彙主要是面向未來工作的「鼓勵性建議」。
而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委員國就是否將加德滿都谷地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進行了激烈討論,對尼泊爾一直以來的不作為甚至排斥國際援助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而「約束性詞彙」的驟然增加反映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耐心已經消磨殆盡。?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也許我們也可以類比說,一項世界遺產被列入「瀕危名單」甚至面臨被除名的境地,正是一次次對大會決議的無視或是錯誤處置導致的。保護狀況報告遠不是四處摘抄形成一份工作匯報那麼簡單,它應是在讀懂決議意圖的基礎上,切實以決議中的建議和要求指導實際工作,而後圍繞這些工作對世界遺產的「保護、保存、展示以及代代相傳」的助益作用進行總結。
要切實利用好大會決議,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端正態度和認知,將大會決議中的要求作為對國際遺產界的莊嚴「承諾」來履行,這也是世界遺產語境下的遺產監測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是要暢通大會決議的轉達流程,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讓遺產地儘快獲知與其相關的決議內容,以便其開展更富針對性的工作;三是要提高對決議內容的解讀能力,既要準確把握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關注點和傾向,也要增強對專業概念和措施的理解,而不應只是泛泛而談,或是將其作為公文寫作中的「漂亮話」。
雖然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構成在不斷變化,每屆大會的決議也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但總體而言,大會決議本身保持了很大程度的連貫性和客觀性。因此,對於決議內容的解讀和落實,應是遺產地了解和呼應國際遺產界理念與原則的極好途徑;對於決議用詞及其情緒的感悟,也是觀測國際社會對某項遺產保護管理態度的窗口。通過採用語言學領域的語詞分析工具,加強對於大會決議的識讀能力,也是搭建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中國語言和國際話語橋梁,促進國際對話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更需要遺產地不斷加強能力建設,以大會決議為抓手,更加自如和高效地利用其指導自身工作,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