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
曾經繁榮一時,如今卻與外界隔絕。除攝影愛好者和個別劇組前來取景,更多的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沒有人打擾的金剛碑獨自古樸著,但金剛碑的孤獨即將變成過去。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修復工作,已被北碚區列為今年重點工程。
今(20)日,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慶典——東方藝術復興金剛碑創作展,在金剛碑古村落正式揭開帷幕。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馬剛、夏德武、顏新元、夏鵬程、徐驥、陳曄等16位當代著名畫家將在金剛碑進行寫生創作, 以藝術家獨有的視角來表達記錄最後的金剛碑。
據了解,藝術家們寫生創作結束後,本月25日,金剛碑將正式啟動修繕,兩年後將原真呈現。
藏於山,隱於林
「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
金剛碑坐落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走進村落,青石板路上布滿青苔,小路兩旁,古樹參天,頗有年代的瓦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置身其中,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
「金剛碑的得名,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雲山建寺之時,有金剛力士前來助力,曾遺漏了塊巨石在此,當地人俗稱為『立石子』。那巨石有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狀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題刻『金剛』二字。」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這個從清乾隆年間興起的古村落,因轉運煤炭而興起,是巴渝碼頭古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重慶濃鬱的地方文化特色。
據了解,金剛碑原是古渝州最偏遠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縉雲山南坡的小煤窯星羅棋布,煤炭業日益興旺,煤炭必經過金剛碑嘉陵江出口,運銷外地,於是形成產煤、運煤、銷煤的水陸碼頭和中轉站。
興盛於康熙年間
抗戰時期這裡曾大腕雲集
金剛碑古鎮因產煤業的興起,帶動了整個古鎮所有行業的發展。到清同治年間,鎮上各個行業興旺繁盛,成立了以煤、鹽、船、馱、牛、馬為首的行業幫會「七幫會」,金剛碑也成為了水陸交匯的碼頭。各種商號、客棧、茶樓林立,沿村河兩岸有商店、貨棧千餘家,煤窯沿山排開,挑夫摩肩接踵,呈現出一派興盛景象。
楊家大院,磚木結構三合院,瓦房頂上長滿青苔
至今,在金剛碑還能見到崖壁上鑿出的孔洞。「這是當年碼頭文化的見證,那裡的觀音閣保佑行船平安。」袁東山介紹,後來到了民國時期,金剛碑已經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幾家較大的民居建築群。
20日,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走進金剛碑,村頭古樹下,楊家大院映入眼前,磚木結構三合院,內凹式設計,小巧精緻。
何家大院,是民國時期較大的富商家族建築群,從遺留下來的殘破建築不難看出當年的繁華。
「從文化底蘊來看,金剛碑曾經大家雲集。」袁東山稱,抗戰時期,一大批著名經濟實業家、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寓居金剛碑。
這些人中,有書法家謝無量,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大學者孫伏園、陳子展、吳宓等眾多文化名人,教育家梁漱溟在金剛碑興辦了「勉仁書院」。
正中書局,民國時期全國六大書局之一,著名散文家廖崇群在這裡寫成了三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集,修繕效果圖。
25日正式啟動修繕
兩年後這裡將原真呈現
「建設單位將以尊重歷史的情懷,秉持保護與利用合理平衡的原則。」重慶市規劃院歷史名城所副所長方錢江,透露了金剛碑古村落的修繕方案。
滑翔機修造所,抗戰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為加強空軍建設,滑翔機運動作為抗日救亡的軍事體育項目被廣泛推行,金剛碑滑翔機修造所應運而生。
他介紹,這裡將保護堡坎、陡坡和溪流河灘、古樹名木、景觀樹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老街「人」字形的主街及其支巷共同構成的樹枝狀傳統街巷體系。「完整的清代和陪都時期的重慶將在這裡重現,時間將在這裡被收藏。」方錢江說,如文物建築金剛大廟,通過考古挖掘和史料印證,明確為清代財神廟,也是七幫會的會所,形態兼具寺廟及戲臺的風貌特徵。又如觀音閣,通過考古印證,明確其具體位置及形制,同時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建設形態,便採用尊重歷史的復建措施,讓其呈現出具有歷史連續性的獨特風貌。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現狀圖),抗戰時期,隸屬於中統的原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局長吳大鈞在此辦公
陪都時期,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專科學校遷入這裡辦公,後改為金剛碑儀表廠
據了解,2015年,《重慶市主城區傳統風貌保護與利用規劃》,明確將金剛碑確定為28個傳統風貌區之一,屬傳統巴渝風貌區,目前擬定建設計劃的包括核心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內的勉仁地塊。其中核心區計劃2018年開工,2019年完成;建控區及勉仁地塊計劃2020年完成建設。
金剛碑項目運營負責人鄧松表示,未來金剛碑將秉承「文化復興、生態涵養、形態原真、產業導入、住民保育、永續觀光」的發展理念,把容積率主動從0.6調到0.4,取消住宅用地,全部變成文旅用地,導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民宿酒店、溫泉養生、遊船觀光等業態,業主方70%永久持有。此外,金剛碑還將恢復勉仁書院,培育藝術研學基地、文創孵化等產業,聚集上千民營、文創文化企業,形成民營經濟產業高地,達到生態、形態、文態、業態和諧統一。
藝術家記錄最後金剛碑
納入金剛碑美術館永久藏品
金剛碑,歷來是各大藝術院校的寫生地。
2018年是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本次金剛碑創作展作為百年央美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包括中央美院重大題材主任、教授馬剛,中央美院造型學院副書記陳曄,中央美院碩導教授、中國陳設藝術專業委副主任夏德武,以及徐悲鴻紀念館典藏部主任徐驥先生等16位央美體系的畫家參與。金剛大廟、滑翔機建造所、國民統計局……一棟棟極具特色的傳統巴渝建築在藝術家們的筆下躍然紙上。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藝術家們的創作作品,將成為金剛碑美術館的永久藏品,供遊客們欣賞。「百年之後,遊客走在金剛碑石板路上,周圍古樹參天,河溝內流水潺潺,眼前的一切都跟藝術家們記錄的金剛碑別無二致。」北碚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還將打造金剛碑美術館。
據了解,未來的金剛碑美術館將致力於專業的藝術展覽、研究、收藏以及公共文化教育的傳播,以期以全球性的視野呈現視覺藝術的多元性和新鮮活力。
此外,金剛碑美術館將打破藝術場館與文旅休閒之間的壁壘,設學術報告廳、閱覽室及多功能廳,並配合此空間定位策劃一系列針對遊客、學者的藝術講座和公共教育活動,為文旅休閒歷史文化街區增加新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周小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