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北碚金剛碑修繕 修舊如舊,石板的青苔保留 還建輪渡索道

2020-12-14 慢新聞

「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

小橋、流水、人家,古樹參天,這是位於北碚嘉陵江邊的金剛碑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不少重慶人的成長記憶。上個月,金剛碑核心區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不少市民都非常關注,也有些擔心:是修繕還是大拆大建?金剛碑古村修繕之後是否也會隨之打造成旅遊目的地?這些被收藏在山間的巴蜀建築能否保持原真?未來的金剛碑又會是怎樣?

今日(11日),記者首次走進金剛碑修繕現場打探。項目負責人表示,金剛碑修繕將保存原有的街巷格局,所有巴渝民居修繕將修舊如舊,儘量做到頂不落地,青瓦上草不落地,連青苔都保持原貌。據悉,金剛碑古村落核心區有望明年8月竣工,整個項目2020年完成。屆時,還將恢復輪渡、修建索道,與張飛古道等相連。

僅保護青苔就準備了10種方法

通過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記者走進「藏」在兩山之間的金剛碑古村落。

不同於一般施工現場的喧囂,在金剛碑姚家大院修繕現場,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清理著大院內腐朽的木頭和垃圾,大院的正堂大廳用腳手架支撐。現場的負責修繕的山西古建築集團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杜增升告訴記者,修繕均使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儘量多地保留原構件。

「姚家大院是典型的清代巴渝木質民居,由於年代久遠,木質的橫梁和柱子逐漸出現傾斜和下沉。」杜增升說,為了儘可能保護建築的原有結構,做到房頂不落架,保持建築本身的味道,修繕時採用的拉索、楔子等工具將變形的橫梁逐漸拉回原位,在文物修復中成為牮正,「每天校正過來幾釐米,完全拉回原位要持續幾個月甚至更久。」

杜增升說,姚家大院的正堂大廳不會改變它原有的面貌和結構,對柱子腐朽的部分按照原材料原工藝補接,腐朽面積超過柱子1/6的才根據情況進行更換。

金剛碑項目運營負責人鄧松告訴記者,金剛碑修舊如舊不僅針對8處12棟文物,所有巴渝民居都要保持原汁原味,做到屋頂不落地,房屋青瓦上的草也儘量休整後保持原狀,地面石板上的青苔也儘量保留。鄧松透露,針對青苔,他們利用黃豆面和有機肥結合,已經想出了10種保護方法。

恢復城門洞,還原建築原來功能

金剛碑古村落核心區原有建築13000平方米,經過多年閒置和風雨侵蝕,如今只剩下不到7000平方米。鄧松透露,經過半年多的建築考古、歷史照片還原和文史資料參考,在修繕過程中,對原有的巴渝民居進行原地還原,再現金剛碑作為水陸交匯碼頭的繁華。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金剛廟城門進行挖掘。金剛廟城門緊鄰河邊,據介紹,在金剛碑繁盛之時,商旅往來,客人下船後經過這扇城門就進入金剛廟。通過考古挖掘和史料印證,明確金剛廟為清代財神廟,也是七幫會的會所,形態兼具寺廟及戲臺的風貌特徵。後來,該處又改成學校,城門被封堵。

鄧松說,所有的建築都要恢復原有的功能,展現一個動態的金剛碑。「這道老城門以及財神廟要恢復出來,同時,民國的古戲臺和後來的學校功能我們也要展現出來。以後大家來金剛碑,枯葉了解金剛碑每一處建築的歷史。」

「古村落的保護難度遠遠超過重建,我們希望通過對金剛碑現有的空間進行梳理,找到以前舊的使用脈絡進行還原,把一個原滋原味的記憶中的老金剛碑呈現給大家。」鄧松說。

通過輪渡索道與張飛古道、二巖形成環線

「為保持傳統風貌區的場地空間秩序和肌理,我們主動把容積率從0.6調整為0.4,為保證運營的統一和可持續性,把其中住宅用地性質變更為文旅用地,70%永久持有。」鄧松表示,未來的金剛碑將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民宿酒店、溫泉養生、遊船觀光等業態。

「我們還要培養新的原住民。」鄧松說,金剛碑要和央美、川美、重大等合作,打造藝術工坊。恢復勉仁書院,和西南大學打造文創書院等,讓更多的藝術家、畫家、收藏家走進金剛碑。

鄧松還表示,金剛碑還將恢復輪渡,與江岸對面的朝陽化工廠舊址、禪巖寺、張飛古道相連;通過棧道連接到澄江;還計劃興建過江索道和二巖相連,形成一條觀光遊覽環線。不僅如此,目前正在協調,以後金剛碑開通遊船、畫舫與朝天門、磁器口直接往來,形成新的「兩江遊」路線。

連結

金剛碑——因煤而興、抗戰時大腕雲集

金剛碑坐落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這個從清乾隆年間興起的古村落,因轉運煤炭而興起。

據介紹,金剛碑原是古渝州最偏遠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縉雲山南坡的小煤窯星羅棋布,煤炭業日益興旺,煤炭必經過金剛碑嘉陵江出口,運銷外地,於是形成產煤、運煤、銷煤的水陸碼頭和中轉站。到清同治年間,鎮上各個行業興旺繁盛,成立了以煤、鹽、船、馱、牛、馬為首的行業幫會「七幫會」,金剛碑也成為了水陸交匯的碼頭。各種商號、客棧、茶樓林立,沿村河兩岸有商店、貨棧千餘家,煤窯沿山排開,挑夫摩肩接踵,呈現出一派興盛景象。

抗戰時期,一大批著名經濟實業家、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寓居金剛碑。這些人中,有書法家謝無量,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大學者孫伏園、陳子展、吳宓等眾多文化名人,教育家梁漱溟在金剛碑興辦了「勉仁書院」。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文/圖

相關焦點

  • 金剛碑古村修繕方案披露 輪渡索道貫通張飛古道
    金剛碑古村修繕現場。記者 周曉雪 攝自今年3月,金剛碑核心區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以來,這個重慶重點傳統風貌區之一的古村一直備受社會關注。這些被收藏在山間的巴蜀建築能否保持原真?古村修繕之後是否也會隨之打造成旅遊目的地?針對這些疑問,今(11)日上午,金剛碑項目建設運營方披露了對金剛碑的修繕理念及未來業態規劃。
  • 尋跡重慶北碚金剛碑古村:穿越百年的時代腳印在此停留
    賞一眼山巒層疊,聽一陣溪流潺潺,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街道的金剛碑古村落,是縈繞在每一位「老北碚」心中散不開的鄉愁。儘管這座自清康熙年間因煤運而興盛的古村如今人跡罕至,但若你漫步於此,依然能從這裡的青石板路、古磚舊居中,感受舊時川東居民的煙火氣息。金剛碑,儼若重慶歲月的年輪。
  • 北碚雙曬 | 去金剛碑尋找時空的自在
    在北碚,說起鄉愁,總會想到金剛碑,那是一種時空交匯的自由自在。今(14)日晚上8點開始的2020雙曬第二季北碚專場直播中,北碚區何慶區長便帶著觀眾一起探訪了神秘的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何慶區長介紹,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曾經是眾多攝影師、美術家的最愛,而在不久的將來,它會以更豐富的內涵和業態閃亮登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去體驗時空的自在。
  • 修繕初見成果 北碚這座「世外桃源」重亮燈火
    9月26日晚,夜幕之下,因修繕而沉寂一年多的北碚金剛碑重亮燈火。當天,不少原住民代表回到金剛碑,共同見證了修繕工程示範段飄零巷的亮燈,以及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左開禮老人搬遷前曾在金剛碑經營多年老茶館,這次回到故裡,看到一宅一院仍是舊模樣,忙不迭地與老街坊們拉起家常、憶起往事。本次亮燈的飄零巷示範段,位於金剛碑核心區村口主入口左側。步入飄零巷示範段,布滿歲月痕跡的門檻石、狹窄的石板巷道、夾壁牆之間,鋼結構護柱、金屬邊框、玻璃幕牆、霓虹招牌……可見傳統修繕手法與新工藝材質的碰撞交織。
  • 新重慶:北碚金剛碑下周啟動修繕,16位畫家記錄傳統巴渝建築
    藏於山,隱於林「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金剛碑坐落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走進村落,青石板路上布滿青苔,小路兩旁,古樹參天,頗有年代的瓦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置身其中,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
  • 引入世界知名溫泉品牌和溫泉康養療法 北碚傾力讓「世界溫泉谷」名...
    此外,北碚還發力以溫泉資源為核心要素的產業運營,推動以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為中心,以縉雲山、北溫泉、溫泉谷為支點的旅遊大環線格局。一系列知名項目的成功落地、溫泉與人文結合的創新路徑,讓北碚這個「世界溫泉谷核心區」的旅遊度假集群效應正在進一步形成。
  • 探訪綠野仙蹤——中秋北碚金剛碑古鎮一日遊
    筆者在北碚區待了快10年,有緣去過一次金剛碑古鎮,值得慶幸的是那時古鎮還未開發建設,所以得以一窺古鎮原味風貌。近日聽聞打造後的金剛碑古鎮將要於今年國慶節對外開放了,不知重新開放的古鎮,將會是何等面貌呢?
  • 重慶北碚的金剛碑是一個被遺忘的江邊小鎮,環境清幽,歷史悠久
    復甦一塊老硬碟,找到我10年前拍攝的北碚,讓我們打開記憶的大門,回看曾經的北碚城。今天上傳的是北碚金剛碑古鎮的部分照片,北碚的小夥伴們,你們能看出這些照片拍的都是哪裡嗎?在2009年的一個下午,我帶著心愛的相機第一次走進了這座城市邊上的古樸老鎮。
  • 區縣文旅精品薈北碚篇丨巴山夜雨 溫泉故裡 自在北碚
    留在北碚,不僅是山水的相逢,還有對自然的尊崇。這種尊崇,把「住」從「遊」之餘的附庸,變成了前置的理由。農舍的殘垣,同新夯的土牆融為一體;田坎的野草,與石徑的青苔渾然天成;粗糙巖壁登堂入室,好似屋內原生;枯枝敗葉收納入瓶,儼然桌上一景……座座順山勢而建的民宿院落,淋漓地展現著「天人合一」的意境,賦予深邃的歷史以蓬勃的朝氣。
  • 修舊還舊留住文脈 福建連江修繕保護老城區古建築
    餘杉芳攝修舊還舊 建設溫麻古街在「三街一坊」中的魁龍坊,路邊一側是修繕施工工地,堆放著泥水木料,不斷有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人進出周邊的古建築,另一側則是一度被稱為「中山路13號」的古建築。這座一年前還被磚混結構現代樓房裹挾、面目全非的古建築,歷經3個月修繕,已經儼然新生,找回了原來的名字:「陳家大厝」。歷經百年風雨,陳家大厝在連江縣中心城區被保留了下來。據考證,陳家大厝始建於清中晚期,最早由當地陳氏商人所建,家道中落後,部分被連江書香門第遊氏家族購買並不斷修繕。
  • 【雙曬】巴山夜雨 溫泉故裡 自在北碚
    留在北碚,不僅是山水的相逢,還有對自然的尊崇。這種尊崇,把「住」從「遊」之餘的附庸,變成了前置的理由。農舍的殘垣,同新夯的土牆融為一體;田坎的野草,與石徑的青苔渾然天成;粗糙巖壁登堂入室,好似屋內原生;枯枝敗葉收納入瓶,儼然桌上一景……座座順山勢而建的民宿院落,淋漓地展現著「天人合一」的意境,賦予深邃的歷史以蓬勃的朝氣。
  • 老重慶|銅罐驛天主堂修舊如舊,建築風格中西結合等你參觀
    記者從九龍坡區獲悉,隨著銅罐驛英雄灣村綜合提升項目一期基本建成,銅罐驛天主堂、明誠書院文物保護修繕完成,李家院子等5個傳統院落57戶農房風貌改造全部完成。據考證,銅罐驛天主堂始建於1888年,1924年經過一次大規模擴建。抗日戰爭時期,明誠中學為避日機轟炸,於1941年從渝中區曾家巖遷往銅罐驛陡石塔村,天主堂被改為校舍。
  • 區縣文旅精品薈|巴山夜雨 溫泉故裡 自在北碚
    留在北碚,不僅是山水的相逢,還有對自然的尊崇。這種尊崇,把「住」從「遊」之餘的附庸,變成了前置的理由。 農舍的殘垣,同新夯的土牆融為一體;田坎的野草,與石徑的青苔渾然天成;粗糙巖壁登堂入室,好似屋內原生;枯枝敗葉收納入瓶,儼然桌上一景……座座順山勢而建的民宿院落,淋漓地展現著「天人合一」的意境,賦予深邃的歷史以蓬勃的朝氣。
  • 北碚金剛碑體驗區將於今年國慶開放
    修繕完成後的金剛碑快樂村莊。施工方供圖人民網重慶8月17日電 近日,重慶北碚十裡溫泉城管理委員會發布消息稱,修繕的金剛碑快樂村莊項目,目前體驗區主體結構已全部完善,內部裝修正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預計將在今年國慶期間修繕完工,嘉陵江畔又將平添一處新風景。修繕完成後的金剛碑快樂村莊。
  • 金剛碑古鎮:隱匿於都市山林中的秘境
    有事到重慶北碚五指山。閒暇的時候,面對蒼翠的山巒、茂密的樹林,我跟同伴提議散步。他說,好,我帶你去看看樹林裡的金剛碑。他是這裡的常客。「金剛碑,文物?」我問。「不,古鎮。」他回答。哦,我怎麼不知道?!現在,全部被青苔、綠草、野藤、枝蔓給覆蓋了、包裹了、遮擋了、侵蝕了。這是一種怎樣的自然的偉大力量。那種柬埔寨吳哥窟大樹纏寺的攝人心魄的圖像居然重現!再走來,舊時的鋪面、作坊、客棧、茶館,映入眼帘。那窄窄的小巷,靜靜的街道,突兀地佇立在面前。
  • 北碚金剛碑飄零巷示範段5月開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護修繕金剛碑等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街區。金剛碑起源於清康熙年間,興盛於抗戰時期。記者從北碚區獲悉,2017年6月,重慶九街文化產業集團經過招拍掛取得金剛碑的建設運營權,2018年3月啟動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的12處區級文物的保護工程,完整保留具有歷史氣息的建築泥牆、石牆,原真保護27條老梯道。金剛碑項目佔地面積約193畝,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約50畝,計劃2020年底建設完成。
  • 巴山夜雨,溫泉故裡,自在北碚
    ,並在北碚成功舉辦中國科學社第十八次年會;發展交通,於1933年修建四川省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建設城市,邀請膠濟鐵路總工程師、丹麥人守爾慈為北碚進行最早的市政規劃,建成北碚第一個街心花園,並從上海引種法國梧桐樹對城市進行綠化美化……抗戰期間,被後人推崇為「鄉建四傑」的盧作孚、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齊聚北碚,晏陽初在歇馬創辦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梁漱溟在金剛碑創辦勉仁書院,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也在北溫泉開班
  • 從輪渡到索道,從深巷到茶館,9個景點2種美食我們一起穿越老重慶
    重慶魔幻交通:在懷舊與現代裡穿越【長江索道:老重慶的時光機】在重慶生活了20多年,我的青春是和這座城市綁在一起的,我們見證了彼此的成長,我看著他從小巴士滿街跑,到輕軌四通八達,他的變化不是一夜促成,而是經歷了傳承、保留、捨棄的。
  • 一張「柒分」舊船票留住老重慶人的江上記憶
    七八歲時,隨家人搬到七星崗四德村,在渝中區生活了幾十年,可以說是地道的老重慶。  當天,在城市水上導覽線路開啟現場,他分享的許多老重慶故事,讓在場遊客聽得如痴如醉。尤其是一個老物件,更引發了大家的集體懷舊。「嘉陵江有很多我們的故事,比如夏天遊泳、坐輪渡走親戚,那個時候坐船隻需要幾分錢,都是憑票乘坐。」60後吳元兵這樣說道。
  • 踏青石板逛金剛碑古鎮 網媒記者體驗重慶原汁原味碼頭文化
    上午,記者們隨車來到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體驗老式川東民居和碼頭文化之美。走進金剛碑古鎮,一座座穿鬥青瓦房映入眼帘。一樓一底的石頭牆、土牆、竹木夾壁牆的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獨具巴渝特色。古鎮小道用寬2米、長500餘米青石板鋪成。兩旁的青瓦房隨蜿蜒曲折的山勢延伸。老街和古樹讓大家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