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詩意三泉華麗蝶變
——徽縣大河店鎮三泉村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工作紀實
近日,三泉村的百畝薰衣草競相開放,吸引眾多遊人前來賞花觀景。本報通訊員高瓊攝
本報記者李文翠
「山相擁、水環抱,宛若明珠光芒耀;齊努力、共打造,勤勞鋪起康莊道;歌聲起、人歡笑,三泉新村展新貌!」
三泉村,位於徽縣大河店鎮東北部,坐落於聞名遐邇的青泥嶺腳下,村內因有「三眼神泉」而得名。這裡青山悠然、碧水漣漪,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清泉、草甸、險峰、曲徑等唯美曼妙的自然景觀,悠久的人文歷史傳承著千年青泥古道的悠悠遺風,迴響著仙人關大捷的擂擂戰鼓,靜默而不失靈動、清雅而不失厚重。
曾幾何時,由於地處遠山、交通不便,三泉村的美麗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更因為簡單的生產生活方式,單一的經濟收入來源,三泉村的發展被深深地烙上了「貧困」的烙印。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三泉村緊抓歷史機遇,立足實際、深入調研、科學確立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培育特色富民產業、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發展鄉村觀光旅遊」的工作思路。縣上指導、鄉鎮主抓、村社配合、全民參與,迅速掀起了一場將三泉村美麗再現、詩意重描的丹青工程。
基建重彩
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要求,三泉村重新審視青山綠水對於建設發展的深刻含義,提出了「尊重自然、依山就勢,打造青泥蜀道璀璨明珠」的建設思路,充分挖掘村莊人文歷史、民間傳說、傳奇故事等文化資源,符號化、景觀化融入「山美、水美、村美、房美、路美、人美」的美麗鄉村建設之中,著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旅遊目的地」。
三泉村堅持打好改善基礎條件、加強環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務等美麗鄉村建設「組合拳」。先後投入580萬元,硬化通村通組道路17.9公裡,成為大河店鎮第一個村組道路硬化全覆蓋的行政村;相繼實施了人畜飲水、電網改造、寬帶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對62戶貧困戶實施了危房改造;建成文化廣場2處、停車場3處,配套建成鄉村舞臺、鄉村衛生室,廊亭、花架等,為群眾茶餘飯後、休閒娛樂開闢了好去處。(下轉第二版)
鄉居寫意
仰首望青泥,俯身映三泉。葫蘆泉、青龍泉、白馬泉,這「三眼神泉」清冽甘甜、靈動生氣,既承載著一方百姓的生息繁衍,也成為三泉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烙印。
像這樣具有獨特氣質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三泉村猶如散落的明珠俯拾即是。因此,探訪鄉村文化的多樣性,保存優質資源的獨特性,尋覓三泉故事、融匯山水之間,就成為三泉村美麗鄉村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於村中心的「三泉祈福」文化廣場與含黛遠山、百畝花海交相輝映,盡顯唯美意境。「蜀道詩韻」文化廣場以再現蜀道文化而聲名遠播,傳遞著「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文化記憶,銘刻著吳玠將士誓死守關的忠義氣節。
同時,保護性修繕的清代民居羅家大院,藝術性打造的蓮花臺、青泥古道大門等特色景觀節點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點睛之筆,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相映生輝。
產業描金安居樂業,富業興村。要讓美麗鄉村保持巨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發展力,就要築牢產業發展的根基。
三泉村圍繞「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積極探索「兩入一轉一勞務」(即:土地入股、貧困貸款入股,土地流轉,富裕勞務力輸轉)的產業扶貧模式,積極發展苗木繁育、生態養殖、經濟林果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特色民宿、農家餐飲等鄉村旅遊產業,撐起了三泉村群眾經濟收入的半邊天。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15元,是2014年的1.3倍,全村如期實現整體脫貧目標。
扶貧情深,幸福花開。三泉村「新農村、新產業、新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在早起的晨霧裡、在耕作的田埂裡、在落日的餘暉裡記載著三泉兒女的勤勞質樸、耕耘收穫。群眾性文體活動的開展,先進典型、道德模範的評選評比,更是凝聚起三泉兒女向上向善、見賢思齊的強大正能量。
依山興長業,傍水築新園。實現華麗蝶變的三泉村,正以俏麗的風姿、厚重的文化、廣博的胸懷、開放的姿態,帶著青泥古道的遺風、攜著奇山秀水的靈動、捧起五色花海的熱情,邀您共享詩意家園、美麗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