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大風颳,沙漠千裡不開花。出門上班騎駱駝,黃土堆裡把肉抓。」
這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甘肅,卻不是現實中的甘肅。甘肅整體上生態雖然脆弱,但也有不少地方水草豐美山川秀麗,尤其是隴南。隴南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鄰陝西,南接四川,是西北通向西南的交通要道。這裡地處長江流域,氣候溼潤,溫度適宜,風景優美,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近年來,隨著「雙聯」工作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大力進行,隴南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產業是電商和旅遊,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電商會拉動旅遊,旅遊會帶動電商。當前,隴南正面臨著鄉村旅遊發展的戰略機遇,如能合理把握,必將獲得極大發展。
隴南發展鄉村旅遊業,具有四大戰略優勢:第一,隴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不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第二,全國人民有望不久實現全面小康,旅遊在人們的生活中日益重要,旅遊市場飛速壯大;第三,隴南交通瓶頸即將全面突破,遊客容易集散;第四,中東部地區汙染較重,遊客自然尋找替代景區,隴南兼具西部的環保和東部的景色,順理成章容易受到青睞。
但是,目前隴南旅遊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既缺乏服務意識,也缺乏營銷策略,尤其是缺乏文化創意。以隴南的旅遊資源,若能結合好的文化創意,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結合隴南的部分旅遊資源,闡述一下發展隴南文化旅遊的思路。
打造甘陝川文化旅遊圈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旅遊的文化難以傳播,沒有文化的旅遊難以做大。遊客看到美景時,吟誦一句唐詩宋詞,遠比來句「好美啊」「真美呀」這等枯燥乏味的表述更加激蕩人心,這就是文化旅遊的魅力。隴南很有文化底蘊,適合發展文化旅遊,但思路不應局限於本地區內,應該在更大的範圍內來考慮發展。這個更大的範圍,就是甘陝川文化旅遊圈。
這個文化旅遊圈,主要包含甘肅隴南、陝西漢中、四川廣元幾個地區,並向周邊輻射影響。這個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建立在該區域內交通水平大發展的前提下,建立在中國社會經濟總量大提高的基礎上。蘭州至重慶的高鐵將於年底前全線通車,成縣機場也將於春節期間試運營,武都至九寨溝高速公路也已經提上日程,再加上已經建成的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等,以行路難著稱的隴南很快將突破千萬年來大自然對隴南發展的封鎖,迎來四通八達的時代。「絕世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本自無人識,零落依草木。」如果把隴南比作一位絕代佳人,那她千萬年來就過著這樣幽居空谷與世隔絕的落寞生活。如今,這位佳人即將登堂入室,驚豔亮相。
要建設這樣的文化旅遊圈,需要甘肅、陝西、四川幾個省的戰略協同,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旅遊聯盟,對隴南、漢中和廣元的旅遊資源進行一體化整合和規劃。確立這樣的戰略,需要胸懷廣闊、目光高遠,不受限於眼前和局部利益。這是一種旅遊業的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增加對遊客的吸引力——來圈裡玩一次,可以遊覽很多景點,可以領略很多文化,性價比是非常高的。整個圈內的旅遊人氣火爆了,各個景點自然不愁沒人來。
五彩隴南,絢麗繽紛
隴南各地文化底蘊深厚,可以建設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基地。中華文化的各種精髓要素,比如文治、武功、健康、成功、忠孝、禮儀、和平、昌盛等等,在隴南幾乎全有集聚和反映(詳見下文)。可以這樣講,中華就是一個大隴南,隴南就是一個小中華。在甘陝川文化旅遊圈內,隴南應該弘揚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鄉村旅遊產業,爭取把隴南建設成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基地。
隴南的地理條件,也比較適合進行休閒健身一類的活動。比如成縣縣城周邊群山環抱,很適合在山間公路上發展山地自行車運動。再如,嘉陵江水路綿長,很適合進行漂流運動。至於徒步登山之類的運動,更是處處皆宜。更有的地方山壁陡峭,適合攀巖類運動。所以在發展鄉村旅遊時,戶外健身項目必不可少。
隴南有陽壩、雲屏為代表的綠色文化,有紅軍長徵和兩當兵變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有白龍江、白水江、白馬關、白馬藏族為代表的白色文化,有先秦、黑瓦、藥材為代表的黑色文化,有楓葉、黃酒為代表的黃色文化。五彩隴南,絢麗多姿,這就是隴南應該打造的整體文化形象。
隴南各縣區文化創意思路
隴南各縣區的名字很有意境,總結起來就是:文武雙全(文縣、武都),忠孝兩當(兩當),禮儀健康(禮縣、康縣),成功徽章(成縣、徽縣),和平榮昌(西和、宕昌)。根據這些文化含義,可以形成各自的文化品牌和特色。
武都區:以武會友,尚武愛國
武都可以確立弘揚中華武文化的發展戰略,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都。應該把習武強身內容,列入精準扶貧考核科目,從而復興中華武魂。習武可以健體強身,這就避免了因病返貧;習武可以培養武德,這就避免了無謂糾紛;習武可以振奮精神,這就避免了萎靡不振;習武可以傳承文化,這就避免了忘掉國魂……武都把中華武文化復興起來,進而帶動全國的武術氣氛,爭取達到像廣播體操那樣的普及程度,全中國的精神面貌也將為之改觀。
武都農村地區,不乏奇山秀水鮮花翠葉,這都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優質資源。如能結合中華武文化進行發展,有望使區域發展再上層樓。少林的博大,武當的精巧,峨眉的秀麗,崑崙的險峻、青城的蒼翠……各個武學門派的氣質風格,都可以在武都的環境中找到印證。
設想有一天,在武都的奇山秀水之間,來自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一邊領略美景,一邊習武健身,餓了品嘗美食,累了醉臥田家……畫面之美,難以想像。
康縣:健康之縣,奔向小康
造酒有杜康,舉杯祝健康,走康莊大道,脫貧奔小康,國泰民安康……中國人很注重「康」字文化。康縣的名字非常好,可以圍繞健康理念發展鄉村旅遊。藉助這裡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理想的溫度、溼度、負氧離子數等優越條件,可以把鄉村旅遊和健康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比如,徒步遊覽梅園溝就是一項愉悅身心的運動。
鳳凰谷原名史家溝,很不適合發展文化旅遊。因為舊名字不能反映出這裡的優美風景,從而也就不能吸引遊客。有思路靈活的村民,把村名改成鳳凰谷後,和村裡的環境才相得益彰。同樣的原因,大水溝的村名也不適合發展旅遊,因為無法使人產生美的聯想,也應該改成符合文化旅遊要求的名字,比如康溪(健康之溪)、長生谷之類。
歷史上,康縣有茶馬古道穿過。但是目前,康縣的茶馬文化,發展得還較為粗糙,多是表演性質,無法拉動產業。應該首先打造「多彩茶馬」的文化概念,以各種顏色的馬匹和各種顏色的茶葉相組合,比如紅馬綠茶、黃馬紅茶、白馬黑茶等等。然後在此基礎上開發利用,豐富旅遊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康縣是太平軍石達開餘部散落之地,夫婿倒插門的習俗很可能和太平軍戰士分散隱蔽、躲避清軍追殺有關。這個習俗及其所關聯的史實,應該成為康縣發展民俗旅遊與開展文藝創作的基點之一。康縣還是紅軍長徵經過之地,還建立過蘇維埃政權,所以康縣發展紅色文化也有一定空間。
成縣:「成」字文章,大有可做
成龍、成鳳、成才、成人、成績、成就、成功……成縣理所當然應該發展「成」字文化,並以此理念規劃鄉村旅遊項目。可以搜集古往今來書法家寫過的「成」字,設立「成字碑林」;可以搜集古詩文中帶「成」字的金句,部署在各景區內;可以搜集和「成」字有關的成語,建成「成字成語園」……在這些文化創意的基礎上,再進行相關的產業開發。這樣,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也產生了經濟效益。還可以考慮建立大成文廟,傳播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好學上進。
成縣還適合發展影視外景基地。西峽有人文歷史,石門有造化神奇,宋坪有山鄉風韻,雞峰有文化融合,再把環繞縣城的景觀帶進行文化創意,比如建設萬畝油菜花海……這些元素綜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內容豐富、風格多變的外景氛圍。成縣雨後雲海蔚為壯觀,遊客身處山中,如夢似幻,頗有「得道成仙」的感覺。因此,在這裡拍神話劇非常適合,只需等待下雨。
成縣機場年底即將通航,屆時成縣將成為甘陝川文化旅遊圈的集散地之一。成縣應該未雨綢繆,規劃好相關的文化創意和產業項目,以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屆時,世界各地的遊客在成縣下飛機,在隴南、漢中、廣元一帶的甘陝川文化旅遊圈內進行消費。成縣作為窗口站,理所當然應該抓住先機。據說已經有企業規劃在機場出租房車,外地遊客下飛機後即可改乘房車遍覽文化圈內的各個著名景區。
文縣:文化交融,文明典範
文縣與著名風景區九寨溝相鄰,適合分流九寨溝遊客。目前,武(都)九(寨溝)高速公路正在準備建設,通車後將把文縣和九寨溝聯繫到一起。三國文化也是文縣鄉村旅遊的創意源泉。三國時期,鄧艾從陰平道(今文縣境內)入蜀,費盡千辛萬苦才攻進成都。如今,遊客可以舒服地乘車走高速往來甘肅和四川。得隴望蜀,在古代被指野心太大,現在卻成了遊客的輕鬆選擇。
文縣鄉村旅遊,應該重視文史內涵。比如應該重視對白馬文化的傳承和開發。白馬人是歷史上氐族人的後代,曾經建立了前秦政權。很多人知道「淝水之戰」的歷史,知道「草木皆兵」的成語,卻往往不知道這說的就是白馬人的故事。當時,前秦皇帝苻堅帶領的軍隊,就包含了很多白馬人。文縣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以白馬為主題,以歷史為範本,以故事為創意,做大文化旅遊產業。比如,拍攝一部《白馬王子》的電視劇,可以是歷史題材,也可以是現代題材,結合白馬文化即可。
另外,文縣碧口、天池等地,不但風景宜人,而且是隴文化和蜀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加以挖掘後,結合到旅遊項目中,也可以有很多收穫。
徽縣:山水印記,詩意徽章
徽縣的文化底蘊,應該是一個「詩」字。詩仙李白在名詩《蜀道難》中,這樣寫徽縣青泥嶺:「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三灘景區的古棧道遺址,也足以引發詩人懷古之幽情。尤其重要的是,徽縣植被茂盛風景秀麗,如詩如畫,極容易引起人的文學創作衝動。因此可以舉行詩會、詩詞朗誦會等文化旅遊活動。
以李白文化為根基,策劃徽縣鄉村旅遊活動,可以有很多作為。如體驗蜀道難、學寫古體詩等等。還可以對李白在徽縣經歷進行藝術創作與加工,以戲劇、模仿秀等形式讓遊客參與表演。
徽縣有文池景區,恰好與詩歌文化相協調,也可以進行相關創意。另外,徽縣發展徽派文化,造成「南有徽州、北有徽縣」的旅遊口碑,也不失為一個思路。還有,「徽」字一個重要的含義是徽章,可以從「徽章」、「印記」的角度來創意徽縣文化旅遊項目和產品,把徽章、印章、牌匾的設計製作發展為一個與本縣名稱相關的特色產業。
兩當:忠孝雙全,兩面擔當
兩當旅遊文化產業,主打一紅一綠。紅色文化是指兩當兵變歷史,綠色文化是指以雲屏景區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既當紅色旅遊基地,也當綠色旅遊樂園,是為「兩當」。
此外,兩當還可以解釋為「忠孝雙全、兩面擔當」。由此,可以以忠孝文化為內核,賦予其當代進步意義,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把傳統文化裡的忠孝概念,進行重新詮釋,使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忠」在古代是指忠於君王和朝廷,當代則應解釋為忠於偉大祖國、忠於中華民族,也就是核心價值觀裡所說的「愛國」。「孝」在古代僅指孝敬本族長輩,當代則應解釋為孝敬社會長者。基於這樣的解釋,對「忠」和「孝」主題進行合理的文化創意,可以提高兩當鄉村旅遊的文化附加值。
如果從成縣杜甫草堂到兩當兵變紀念館,組織一場自行車賽,將具有下列意義:紀念革命歷史,意為對祖國盡忠;銜接古代史和現代史,意為對古人盡孝;從成縣到兩當,從唐朝到民國,在時間和空間上皆有跨越,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靈官峽則記錄了新中國飛速發展的光榮歷史,也有文章可做。
西和:民族團結,「西和氐羌」
傳說中,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另外,中國乞巧節也是從西和發源的。這都是西和獨特的旅遊資源,應該好好創意和利用。乞巧節又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是膾炙人口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好乞巧文化,對於消解 「西方情人節」的文化衝擊,具有重大意義。
西和的文化內涵,當然是一個「和」字。這不只是字面的意思,還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先秦時期,西和縣境北部,居住的是秦人,而南部居住的是氐羌人。「西和氐羌」是該縣深刻的文化淵源,象徵著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平。這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極具現實意義。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也要追求一個「和」字,人人都有責任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而奮鬥。西和縣尤其應該承擔這樣的使命。先人的文化資源應該好好用來為如今的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服務。
由於地處絲綢之路支線,西和還有一個較新的含義——與絲綢之路沿線的中國以西地區國家團結合作、互利共贏、和平友好。這樣,西和的鄉村旅遊文化創意,就不但要面向國內市場,而且應面向絲綢之路沿線所有國家,前景非常廣闊。
禮縣:禮儀之邦,禮尚往來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賢下士」「非禮勿視」「講禮貌」、「送禮物」……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學有著極大的淵源。以今天的價值觀,當然不能全部肯定禮學,但是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禮縣鄉村文化旅遊發展,就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禮縣高速路的廣告牌上,印著大大的廣告詞「禮賢妹、禮賢大嫂」。這是因為禮縣女子非常賢惠能幹,以至於在全國勞務市場上有了不小的名氣。禮縣應搜集整理禮學文化的有益傳統,來作為鄉村旅遊的文化創意。比如,古人見面的禮節形式,古人說話的禮貌用語。舉個例子,古人見面作揖、拱手,實際比今人見面握手更加衛生,有利於防止疾病傳播,所以值得傳承和提倡。這可以作為禮縣文化旅遊業的創意題材,比如可在一些鄉村進行推廣傳統禮儀的嘗試,也可以結合我國傳統禮儀進行文藝創作,以此推進旅遊業發展,同時提升民眾道德文明水平。
禮縣作為秦文化的發源地,應從先秦文化中吸取營養,作為文化旅遊的創意來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些優美的詩句,中國人傳誦了數千年,卻少有人知道它產生在隴南,在西漢水。包括禮縣在內,西漢水流域的各個縣區,應該好好開發利用這樣優秀的文化資源。
宕昌:盛世同歌,中華榮昌
宕昌的文化底蘊,在一個「昌」字:古羌國曾在此繁榮昌盛,紅軍曾在此走向榮昌,中醫藥文化在此發展昌明……
宕昌不只有官鵝溝的美麗風光,更有羌族古國的厚重歷史。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羌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比如,據甘肅學者研究,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就是羌族人。再比如,有學者認為,羌、姜同源,姜姓就出於羌文化。類似這些,都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的學術根據,進而打造文化旅遊項目。
宕昌有一個地方,叫作哈達鋪,在中國革命史上大大有名。紅軍長徵到達這裡後,毛澤東從報紙上得知劉志丹等在陝甘邊建有根據地,從而確定了紅軍長徵的方向,改寫了中國革命歷史。挖掘這段紅色歷史,進行文化意義上的開發、產業意義上的創意,對宕昌發展鄉村旅遊非常重要。
宕昌還是中藥材種植基地,可以以中醫藥學內容來進行創意。對國民進行中醫教育,破除人們對於中醫的偏見,同時可以發展中醫養生業和養生旅遊產業,可謂兩全其美。
人文隴南,鳳舞九天
隴南有武功蓋世(武都),隴南有文採飛揚(文縣),隴南有成功希望(成縣),隴南有盛世榮昌(宕昌),隴南有禮儀之邦(禮縣),隴南有詩意徽章(徽縣),隴南有快樂健康(康縣),隴南有忠孝擔當(兩當)……五彩的隴南畫卷,萬年的華夏樂章。插上文化和經濟的翅膀,隴南將會「鳳凰于飛,其道大光」。
這些都做到了,哪個遊客來了不會感嘆一句:這是什麼神仙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