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法國音樂劇《小王子》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之前,都首先出現旁白:「請求孩子們的原諒———因為這個故事是獻給一個大人的。」昨晚,《小王子》16場亞洲首演畫上句號,揮別上海赴臺北演出。但是否所有大人都讀懂了小王子離別時天空中那抹「最美和最讓人悲傷的景色」了呢?
這恐怕是亞洲迄今為止引進的最獨特的一出音樂劇。一點也不「百老匯」的《小王子》,會讓那些帶著「娛樂」心理前去欣賞的人失望;也讓那些善於思考和體會的人們落淚。
昨晚最後一場《小王子》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特別安靜,有人已是第三遍來看了。正在旅行期間的該劇詞作者伊莉莎白·阿娜依也改變計劃,飛到上海觀看這最後一場。《小王子》是從童年時代起就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一本書,是一部「特別觸動她內心」的作品。
「從宇宙的高度看世界,以老人的心寫童話。」《小王子》一書最權威中文譯者馬振騁精闢地概括了全劇精髓。劇中通過造訪很多星球來隱喻這個奇怪的社會和奇怪的大人們———大人們太忙了,要生存要工作,工作完了還要儘快地娛樂發洩。所以很少有人為大人們寫童話,特別是像這樣安靜的童話。
「這個大人多麼需要安慰。」劇中的旁白這樣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只有很少的大人還記得這一點。」就像「蟒蛇吞吃他們的獵物,從不咀嚼」,忙碌著的人們來看這齣戲很有可能變成不會細嚼慢咽的大蟒蛇。
但有更多的觀眾,在東方藝術中心的歌劇廳裡尋回了兒時的自己。
觀法國音樂劇《小王子》有感
金復載(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主任)張苑
今年的夏季,對於中國音樂劇愛好者和音樂劇專業從事者來說,無疑是幸福的。在上海這片中國音樂劇的熱土上,不再單一引進一部音樂劇,而是同時引進兩部音樂劇,這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東方藝術中心的法國音樂劇《小王子》和上海大劇院的《媽媽,咪呀!》。我幾乎是同時期觀賞了這兩部風格迥異的音樂劇,由此得來一些新的觀感與思考。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上海大劇院引進的英國音樂劇《媽媽,咪呀!》。這部音樂劇以地中海為背景,講述了女兒在結婚之前,想找出她未知的父親來參加婚禮。這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使得女孩的母親措手不及,在經歷了再一次愛的洗禮之後,最終母女倆還是尋找到了幸福的真諦。《媽媽,咪呀!》是一部典型的劇情性音樂劇。與其他傳統音樂劇不同的是,該部作品是將1970年代組合ABBA的成名曲串在一起,然後再請編劇根據歌曲編寫了劇本。《媽媽,咪呀!》是一部喜劇,裡面到處洋溢著歡樂和青春,音樂通俗易唱,節奏明快,劇情也是描繪了生活中小人物身邊的故事。無論是中學生還是中老年人,都可以輕鬆接受這部音樂劇,看完這部音樂劇人們可以不顧夏日炎炎跟著舞臺上的演員一起激情舞動。
而法國音樂劇《小王子》,卻是將我們帶入一個我們完全無法預知的夢幻世界。這部音樂劇沒有熱力四射的熱舞,沒有俏皮搞笑的臺詞,《小王子》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哲理,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品讀。音樂劇《小王子》是根據法國作家埃克蘇佩裡(1900-1944)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這是一部獻給成人的童話,講述了飛行員的駕駛飛機發生故障,迫降到撒哈拉大沙漠中,碰巧遇到一名來自外星的小人兒———小王子,通過與小王子共度8天的交流,飛行員了解到小王子所居住的星球的奇特情況以及他在太空中的奇遇:小王子分別拜訪了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和地理學家的星球。最後來到巨大的地球上又遇到了蛇、玫瑰花、狐狸、扳道工、商販等,由此他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本質。小王子看似簡單的言語中卻充滿了豐富的哲理,提醒忙碌奔波的大人要保持一顆童心,才能真正發現原來最美好的事物一直就在身邊。
這部音樂劇的劇本完全忠於小說原味,體現了非現實意義的一種理念,一種觀點。它沒有一個觀眾想當然的劇情線條,以音畫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人們無法想像的畫面和哲理。如果說,《媽媽,咪呀!》像一瓶運動飲料的話,解渴冰爽,那《小王子》則像一杯綠茶,有點苦,但卻很清新,需要反覆品嘗,最後才能品味出它的味道。
《小王子》的這種全新的戲劇形式,打破了傳統英美音樂劇的敘事性音樂劇形式。《小王子》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音樂劇,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注重詩意氛圍的營造。把法蘭西民族的藝術精神,包括民族戲劇的質素融入其中。他們將音樂、詩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強其抒情性。對語言詞句美的追求,使之注重詞句的節奏,美和韻律感更具詩化傾向。《小王子》雖沒有明朗的戲劇衝突,但絕非沒有戲劇衝突。該戲更注重於人物內心的衝突,在小王子平靜的外表下,他的內心充滿了疑惑、未知和欲望。這使得他的有張力的內心衝突要大於戲劇衝突。所以,直至最後當小王子離開時,這股內心的衝突,由飛行員徹底爆發出來,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催人淚下。
從音樂角度來講,《小王子》全劇音樂風格統一,以法國小調性特有的旋法而體現,其音樂節奏和戲劇節奏相互交融,完全統一於其劇情、臺詞和布景的詩化性,形成一種獨特的法式詩化音樂。法國音樂,在整個世界音樂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湧現了一大批聞名世界的音樂偉人,有柏遼茲、古諾、聖桑、李斯特、德彪西等等。這些偉大的作曲家,為法國的音樂乃至世界的音樂流派的走向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印象主義。如法國畫家莫奈、德加、雷諾瓦等,他們反對傳統的規則,要求自由的韻律節奏,藝術造型重於表情、詩意重於情節。之後的德彪西便緊隨詩、畫之後,開創了印象派音樂,也開創了現代音樂的新紀元。在《小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其音樂都有法式音樂中固有的崇尚柔和抑制,排斥過度激情,追求細膩感受。全劇音樂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美的憧憬,體現了一種含蓄的暗示多於熱情直率的表達,而形成的獨特的音樂劇音樂語彙。在《小王子》的演唱形式上,我們不難發現全劇幾乎沒有重唱和合唱。它再一次打破了傳統音樂劇的演唱形式的傳統模式。以單一的獨唱形式,塑造了一個個人物鮮明的戲劇個性,以及強調了該戲中的每一個人特有固執的一面,和小王子單純淨化的心靈,成為該戲反傳統的鮮明風格。換言之,自從2002年的《悲慘世界》打開中國音樂劇國門以來,已有5個年頭。音樂劇的熱度在中國不斷加速升溫。對於音樂劇的模式,中國音樂劇愛好者也開始從傳統的英國麥金託什式的大劇情音樂中慢慢走了出來。如果說,《獅子王》、《媽媽,咪呀!》給中國音樂劇迷一些新的東西,那麼《小王子》給中國音樂劇愛好者和專業從事者的觀念改變是徹底的,更值得思考的。《小王子》給大家帶來的耳目一新,要比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還要多。老百姓對於音樂劇的鑑賞水平開始逐漸提高了,那麼對於中國音樂劇專業從事者來說,肩上的壓力也越來越重了。絕對不能以僵化的頭腦,去一味咀嚼老牌音樂劇國家吃剩下的殘羹冷炙。
在英美國家,劇情音樂劇也正在日益消沉,換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概念型音樂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趨向複雜中的便捷,對於任何事物的追求不再看其表面的淺薄和華麗。現代的人們,也越來越現實,劇情早已被無數的名家以各種文藝形式挖掘一空,人們對於老套的劇情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對於在我國後來乍到的音樂劇,擺在面前可以被用的,吸引人眼球的好的劇情已為數不多。而《小王子》的到來,無疑給迷茫的中國音樂劇開啟一盞明燈。告訴國人,音樂劇的形式還有很多種,不要被傳統音樂劇的模式束縛了頭腦。我們要打開我們的思路,開拓我們的視野。在法國音樂劇發展3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如果我們一味「描紅」英美音樂劇,我們將永遠迷失自我,永遠也找不到中國音樂劇的正確道路。通過《小王子》,我們並不是要模仿法式音樂劇,而要吸取法式音樂劇的這種創新理念,和打破傳統的勇氣,積極探索和尋覓適合我國的音樂劇模式。在我國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有太多優秀的藝術門類可以去深掘。我們要靜下心來,仔細聆聽蘊藏在中華大地上的聲音,捕捉中國人獨有的一笑一顰。
小王子不僅給大人們上了一課,同時《小王子》也給中國音樂劇上了一課。我們要學習小王子孜孜不倦的提問精神,更要學習《小王子》向傳統音樂劇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