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南澳總鎮府」。攝影 賓語
汪道涵先生題寫的「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攝影 賓語
2013年,這塊清代「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在南澳縣紀委建設總兵府廉政教育基地過程中被發現。這是南澳迄今發現的首塊「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攝影 賓語
總兵府前現遺存有8000斤,6000斤土炮各一尊。據炮上銘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鑄造。攝影 賓語
「鄭成功招兵樹」。1664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樹下張榜招兵收復臺灣,時至今日,古榕經歷300多年,枝繁葉茂,遊人來到這裡,不是在樹前留影,就是拍樹作紀念。攝影 賓語
福建泉州籍人黃龍在南澳任職11年,「寬嚴互著,清靜宜民」,深得民眾愛戴。離任時,軍民為他立了「黃公遺愛功德碑」以示紀念。攝影 賓語
在名震中外的汕頭市南澳縣深澳鎮南澳總兵府「二進門」前,看到安徽老鄉汪道涵先生題寫的「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心中漾起暖暖的感覺。
全國廉政教育基地眾多,廣東潮州的韓文公祠,中山市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合肥的包孝肅公祠,分別因韓愈「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的從政態度,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指導思想和包拯的「色正芒寒」的凜然正氣而成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而將古代總兵府作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全國獨南澳總兵府一家。去年初,南澳總兵府成為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這是汕頭市首個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重點以「一廊二廳一堂」為主要平臺,以駐南澳傑出總兵典型事跡為主線,展示駐南澳總兵的廉政形象,弘揚優秀總兵廉政文化。
一廊主要指廉政碑廊:在府前右側院牆上鑲嵌著23塊歷代的南澳古碑,其中,有廣東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古代行政公署「禁示碑記」,有記載中國最早的港務約法石碑——嚴禁增加販船換證繳費碑記。該碑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署南澳海防軍民府同知章立,碑文內容大意是:對運載糧谷來南澳的販船執行每年只更換一次證照的制度,嚴禁管理部門為增加收費而隨意增加更換證照次數,使商販免生後患,而民食有賴。二廳主要指勤政廉政廳和海防文化廳。勤政廉政廳以圖文、塑像、聲光電等表現形式和手段,集中展示蒞任南澳176任共166位總兵(含副總兵、鎮將)中傑出代表的勤政廉政故事,讓參觀學習者耳濡目染,深受教育和啟迪。同時,為進一步擴大廉政教育宣傳效果,南澳縣紀委編纂了《南澳總兵勤政廉政故事》一書,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研讀、學習了解南澳總兵府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勤政廉政文化內涵。
南澳島位於廣東、福建海上交匯處,瀕臨臺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國東南海防的門戶,史稱「潮汕屏障、閩粵咽喉」,歷代朝廷對此非常重視。
根據總兵史料陳列室的史實資料介紹,總兵府的歷史應從明萬曆設總鎮府說起。明萬曆三年(1575年)朝廷以海防之險要詔設閩粵南澳鎮,派副總兵一員鎮之,兼領漳潮兩府海防軍事。次年由當時的南澳副總兵晏繼芳建造總鎮府。萬曆九年,副總兵侯繼高增建總兵府的後樓,成為一個完整的總兵衙署。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澳鎮升設總兵,受閩(福建)、粵(廣東)水師提督管轄。至清末的300多年中,明清兩朝共有總兵、副總兵、鎮將176任被派駐於此。
南澳對臺關係源遠流長,隋大業六年(610),武賁郎將陳稜率大軍舟經南澳擊流求(臺灣的舊名)破之,鄭成功來南澳招兵舉義及其父鄭芝龍(任過南澳副總兵)興臺抗荷,南澳總兵藍廷珍率部赴臺平亂,南澳總兵劉永福率軍赴臺抗日,他們在海防建設、戍邊安民、興學育才、扶貧賑災等方面鞠躬盡瘁、廉潔奉公,體現了歷史上總兵恪守清廉、謙勤篤實的光輝形象。
清雍正元年(1723),江南和州籍人聶國翰任南澳鎮總兵後,做了不少好事。雍正四年,南澳大饑荒,饑民不計其數。欲開倉放糧,須等上司批准,但屆時因飢餓而死者可能過半。聶國翰與遊擊楊琳商討後,一邊派差役飛報省總督、巡撫,一邊下令打開糧倉,救濟災民。此外,還從饒平轉運大米到南澳,分丁散糶。又派船隻出海,向過往糧船買米,以緩災情。聶國翰自己捐銀買米,煮粥救濟無錢買糧的饑民。聶國翰離任後,軍民為紀念聶國翰,立「去思碑」,每到他們壽誕,就聚拜於碑前,以報答其恩惠。而聶國翰之前的福建泉州籍人黃龍在南澳任職11年,「寬嚴互著,清靜宜民」,深得民眾愛戴。離任時,軍民為他立了「黃公遺愛功德碑」和「黃龍祿位碑」,以示紀念。而乾隆年間的南澳鎮總兵馬琳為官30年,家無珍品,兩袖清風,兵民莫不愛戴。後來的南澳人追思這些總兵,建碑紀念他們。
在總兵府前,有兩棵榕樹,左邊一棵為「鄭成功招兵樹」。1664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樹下張榜招兵收復臺灣,時至今日,古榕經歷300多年,枝繁葉茂,遊人來到這裡,不是在樹前留影,就是拍樹作紀念。總兵府前現遺存有8000斤,6000斤土炮各一尊。據炮上銘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鑄造,兩尊炮原分別架設於深澳草寮尾和深澳東門外,1984年移放於此。總兵府右側院牆上鑲嵌著23塊歷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一塊是中國最早的港務約法,一塊稅務碑,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2013年,一塊清代「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在南澳縣紀委建設總兵府廉政教育基地過程中被發現。這塊牌匾為木質,直式,高85釐米,寬56釐米,厚3釐米,字劃刻成淺浮雕狀,字體楷書,筆劃剛健,是南澳迄今發現的首塊「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
新發現的牌匾系第41任總督李威光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南澳總兵時懸掛於總兵府「二進門」上面的牌匾。李威光為廣東人,乾隆三十七年被欽點為武狀元,曾任京城頭等御前侍衛。
離開南澳總兵府回汕頭市區的路上,賓語的廉政空間與#海絲心語廣東行#的小夥伴兒們一直在思考:硝煙雖已離去,歷史不能忘卻。假如郭伯雄、徐才厚這些軍中大老虎能像「閩粵南澳鎮」的總兵們那樣恪盡職守、勤於軍務、潔身自好、忠誠愛國,哪會落得個千夫所指的下場呢?(文/圖 賓語)
(光明網—賓語的廉政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