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龍海寄來水仙,太太把她洗淨,小心地刻了養到花盆裡,只等春節開了。水仙是漳州的市花,而龍海又是漳州水仙的發源地,自然是漳洲最好的水仙了。捧著水仙,我想起了白礁慈濟宮。
上次去漳州,大約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在漳州東山培訓,周末朋友陪我去遊了溫泉泳,瞻仰了「開漳聖王」墓,還去了龍海角美白礁村。在這有「閩南故宮」美譽的白礁慈濟宮,我第一次聽「保生大帝」的故事,知道了1000多年前,吳夲不慕富貴放棄朝庭御醫的榮華,在漳州的海邊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去世後被尊為神,百姓稱其「保生大帝」修廟供奉。宋高宗在紹興二十年(1150年)下詔在白礁村建「醫靈神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名「慈濟」,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改慈濟廟為慈濟宮。慈濟宮經歷代整修,形成目前規模。
「保生大帝」是閩南重要的民間信仰。隨著閩南人闖南洋,過「黑水溝」,「保生大帝」信仰在東南亞、在臺灣有著廣泛的信眾,白礁慈濟宮譽為各地分靈廟的祖廟。1661年,鄭成功從廈門發兵收復臺灣,臨近的白礁村青壯年隨軍出徵。他們在慈濟宮奉請「保生二大帝」神像(慈濟宮開基建廟時,奉有三尊開基神像,信眾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大帝供奉在白礁村東邊的青礁慈濟宮)隨艦出發,祈佑大軍旗開得勝。神像隨南明鄭軍在臺南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登陸,人們在學甲建廟奉祀「保生大帝」。300多年來,學甲慈濟宮在臺灣有300多座分靈廟,成為臺灣各地慈濟宮的祖廟。每年3月11日,在保生大帝登陸臺灣的這天,全臺保生大帝廟宮及信眾都要聚集學甲慈濟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儀式。
歷代臺灣保生大帝的信眾都有回白礁祖廟謁祖的習俗。日本殖民臺灣期間,阻礙民眾的漢俗原信,回白礁祖庭不易。學甲慈濟宮便在當年保生大帝登陸處建「白礁亭」,以示臺灣信眾不忘祖廟,心系原鄉。前幾年,曾有幸目睹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儀式,被那浩大的場面,臺灣信眾的虔誠深深地感染,望著白礁亭內「如臨祖庭」的橫匾,不禁淚下。那是遊子們對祖先對祖廟對祖國割不斷的思念。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在臺灣,人們為什麼對那些農曆節日那麼虔誠,對原鄉來的那些神們是那麼由衷的信仰,對那些古老的民俗典儀繼承的那麼原汁原味。因為,那裡面是遊子的根,是遊子的魂,是遊子的精神原鄉,是先民們開山拓地的精神源泉。
前幾天,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要求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說清「臺灣價值」,才能決定是否在2018年臺北市長選舉中繼續與柯合作。我們當然知道蔡為什麼要柯說清「臺灣價值」,知道民進黨的支持者為什麼對柯文哲不滿,更知道蔡英文希望柯文哲說什麼。但是,不管蔡英文及其支持者內心的「臺灣價值」是什麼,真正的「臺灣價值」一直存在於真正的臺灣人心裡。
什麼是「臺灣價值」?去臺南學甲海邊的白礁亭看一看吧,看看民眾「如臨祖庭」的虔誠,看看人們祈禱保生大帝保佑幸福安康的渴望,是原鄉的神激勵他們建設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沒有原鄉的根,沒有原鄉的文化,他們的祖先可能早就放棄。你能說這白礁亭不是臺灣的精神,不是「臺灣價值」?
蔡英文上臺以來,在臺灣進行了一系列「去中國化」運動,甚至要對這些體現原鄉文化的宮廟「封爐滅香」。這些行動,只能閹割臺灣文化,滅掉臺灣精神之魂。
只要學甲海邊的白礁亭還在,臺灣人民心向祖國的心就不滅,只要臺灣還在,中華文化永遠是臺灣精神之魂。
在漳州有一首叫《水仙情歌》的歌謠,「水仙花開笑盈盈,阿妹與哥情義深。天崩地裂不分離,海枯石爛不變心。」兩岸永不分離,才是臺灣的價值,也才能彰顯臺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