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國內旅遊時,都會選擇去北京故宮看一看。這座中國標誌性建築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從建成至今,故宮已跨越了600年時間,見證了明清兩個王朝從興盛到衰亡的全部過程。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34;,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又被譽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另外四座分別是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僅從數字上我們就不難看出故宮的雄偉壯闊。在600年前,沒有鋼筋混凝土,也沒有粘結砂漿,古人是如何建造出這一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呢?
據《明史》記載,修建故宮時徵集了全國著名工匠10多萬名,役使民夫達100萬之多,整個工程歷時14年,直到1420年才最後完工。此後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並未改變。
故宮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木材主要選用的是楠木、杉木、檜木。這些木料主要來自京郊房山懸山中,也有部分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亦來自房山縣。宮殿裡砌牆用的磚,叫做澄漿磚,是在山東臨清燒制的;鋪地用的方磚,叫做金磚,是在蘇州燒制的。整個紫禁城用磚超過了1億塊。施工所用的材料作工非常精細,譬如砌牆用的澄漿磚,是先把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經過沉澱,取出過濾後的細泥,最後把細泥晾乾做坯。我們現在用做粘結劑的水泥砂漿,在古代可是沒有的,工人們用在磚塊之間、石板之間的粘合劑,材料是煮過後搗碎的糯米和雞蛋清,選用這種粘合劑,不僅粘結力強,而且效果平整美觀。
作為工匠精神,精心打造的這些建築群,不管是青石路面、漢白玉欄杆,直到大雄寶殿都是精益求精。雕梁畫柱,四梁八柱,梁脊刻龍雕鳳,顯得美觀高貴。可以說從故宮的選址、設計,到建築工程,是一套很完整的過程。但是這些建築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例如大型樹木等,相比現在我們用的建築材料來說,卻是非常不環保的。當時建造故宮選用木材的等級是按照長短及圍長來決定的,圍長一尺以上為六等,二尺以上為五等,四尺以上為頭等,五尺以上為神木。只要發現符合標準的木材&34;,也就是說悉數砍伐走,絕不留下一根&34;。這種濫砍濫伐的結果導致了極為珍貴的金絲楠木瀕臨滅絕。什麼叫大興土木,我覺得故宮的建成,才是真正符合大興土木這個詞。
在600年後的今天,我們只能從文字上感受到故宮的建成是多麼不容易,我覺得這個偉大的建築工程取得成功的關鍵技術恰恰是中國人在永樂時期高度發達的社會管理學、道路運輸學、機械工程製造業等等。
北京故宮無疑是一個讓後人引以為豪的偉大建築,我們在驚嘆故宮的雄偉大氣,恢宏壯觀時,是不是也應該以這些古代的建造師為榜樣,汲取他們的智慧,在古代取材難、運輸難、建造難的環境下,都可以建造出流芳千古的建築,而我們現在的建築工業已經非常發達,也出現了很多環保型建築材料,有了很多設備,建造一棟建築已經非常方便。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早已不是沒有材料的問題,而是應該要把我們好的建築材料用到實處,讓我們的建築像很多古建築那樣,即使飽經風霜,卻依然矗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