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丨被焦慮和恐懼籠罩的吶喊人生

2020-12-24 澎湃新聞
我認為我的藝術不是病態的……我描繪疾病和不幸時,反而是一種健康的釋放。這是一種健康的反應,人們可以從中學習並依此生活。​——愛德華·蒙克

如果要選哪位藝術家的作品最能夠緩解焦慮,療愈人心,那知美君一定會選這位一生都在與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做鬥爭的愛德華·蒙克。

《帶酒瓶的自畫像》,1930年,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相信很多人對蒙克的認識,都是從這幅捂著臉尖叫的——《吶喊》開始的。

《吶喊》,1893年,油畫,蛋彩畫

挪威國家博物館,奧斯陸

畫面中暴力扭曲的線條與色彩,傳達出人類共通的焦慮和恐懼的情感體驗。

而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共鳴力量,除了構圖、筆觸等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其中訴說著蒙克自身的種種經歷和內心情感,這也是蒙克作為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最重要的創作主題。

《自畫像》,1895年,石版畫

大英博物館,倫敦

今天,知美君就帶大家一起,深入蒙克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挖掘更多其創作背後的故事,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其作品中扣人心弦的力量和內涵,獲得自我心靈上的療愈和慰藉。

疾病和死亡

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場景,是蒙克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這些其實源於其至親的悲慘遭遇:

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去世;14歲時,親愛的姐姐以同樣的病因離世;26歲時,精神有問題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妹妹抑鬱終生……

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身心備受折磨。

對疾病、死亡的恐懼困擾著蒙克的一生,並成為他創作的素材來源之一。

 

《病孩》,1885-1886年,布面油畫

挪威國家博物館,奧斯陸

《病孩》是蒙克早期的傑作,取材自姐姐蘇菲去世的場景。

創作過程中,蒙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試圖通過回憶姐姐蘇菲八年前死亡時的樣子,分析死亡那一刻。

這是第一幅蒙克試圖用色彩的情感含義和油畫顏料的粗糙質地表達自己的畫作。它最初名為《研究》(A Study),蒙克將其描述為自己的第一幅靈魂畫作。

1886年,當它在克裡斯蒂安尼亞藝術協會年度秋季展覽中展出時,人們對於被認為還未完成的內容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蒙克回應說:「我們不能全都畫指甲和樹枝。」

隨著時間的推移,《病孩》被認為是第一個表現主義的作品,並被蒙克以油畫、版畫等不同方式多次演繹。

《病孩》,1907年,布面油畫

泰特美術館

《病孩I》,1896年,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這也證明了蒙克在重複作畫的數量和使用不同技法產生變化的方面最具創新性。

在這幅《死去的母親和孩子》中,蒙克描繪了一幅死亡的場景,用《吶喊》中緊緊抓住頭部的姿勢,「復活」了死去的親生母親。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1901年,蝕刻、 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在《繼承》中,蒙克描繪了一幅女性將梅毒傳給孩子的可怕場景,並對當時女性的卑微地位作了有力的批評:男人們從不用接受檢查,她們從男人那裡感染了梅毒,不得不看著疾病摧毀她們的孩子。

《繼承》,1916年左右,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情感經歷

由於對疾病的遺傳性的恐懼,蒙克將永不結婚或成立家庭視為義務。同時,他又深受波希米亞藝術家和作家群體激進力量的影響(該群體主張忽視婚姻限制,追求戀愛自由),談過幾場無疾而終的戀愛,分過一次「動槍」的手……

蒙克的第一場嚴肅的戀愛的對象是米莉·梭洛(Milly Thaulow)。她是蒙克的親戚卡爾·梭洛(弗裡茨·梭洛的兄弟)的妻子,也是海軍上將和傑出的社會人物的女兒,享有波希米亞人所倡導的自由表達和自由態度的特權。

米莉·梭洛,1885年

蒙克與她在沿海村莊阿斯加德斯特蘭德度夏的時光為像《夏夜:聲音》(The Voice)這樣的作品提供了構圖的基調。

《夏夜:聲音》,1894年,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畫面中女人的臉和身體暗示性地轉向觀看者,仿佛引誘他們進入樹枝繁茂的海邊背景。

當米莉·梭洛拋棄了他,並跟別人傳出緋聞時,蒙克自己開始痛苦;她最終與丈夫離婚,嫁給了一名演員。之後的生活中,蒙克的親密關係都是短暫的:女人當然被他吸引,他也享受她們的陪伴,但他始終堅持他與藝術結婚,任何長期的承諾都會使他深感焦慮。

最受折磨的是他與圖拉·拉爾森之間的關係。她是一位挪威葡萄酒富商的女兒,1897年左右蒙克與她相遇,不久深陷情網。

圖拉·拉爾森和蒙克,1902年

為了嫁給蒙克,她在歐洲各地追著他跑。 

1902年,蒙克打算結束這段關係,圖拉上演了一出自殺的戲碼。她準備了一把左輪手槍,揚言要吞槍自盡。蒙克試圖奪下手槍,爭搶過程中不慎扣動扳機,一槍打斷了自己中指的末端關節。

倖存下來的最早的X光片之一是他手指中子彈的圖像。

這次事件使蒙克的左手永久性受損。

在這幅《紅頭髮綠眼睛的女人:罪》(Woman with Red Hair and Green Eyes: Sin)中,模特的外貌和紅色頭髮與圖拉·拉爾森的非常相似。

《紅頭髮綠眼睛的女人:罪》。1902年,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通過強調她濃密的紅髮, 蒙克傳達了他在與拉爾森紛紛擾擾的相處過程中感受到的煩擾。

這幅《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的具體日期不詳,但從圖拉的外表樣貌來看,很可能是在兩人最終分手後創作的。1907年之前的某個時候被蒙克分成了兩半。 

《與圖拉·拉爾森的自畫像》,1905年,布面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與巴黎劇院的合作

除了疾病和情感的糾葛之外,與巴黎劇院合作的經歷也對蒙克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6-1897年為作品劇院做的廣告,伯納德設計了印章

傳統劇院注重情節、經典誦讀和說教,這是當時法國首都資產階級娛樂的主旋律,而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巴黎新劇的興起對傳統劇院形成了挑戰。 

1886年、1890年自由劇院、作品劇院先後成立,易卜生的戲劇《群鬼》《野鴨》等先後在這裡上演,引起巨大的轟動。

1896年2月,蒙克抵達巴黎。作品劇院的創始人之一奧雷裡昂·呂涅波(Aurélien Lugné-Poe)認識到這是一個理想的機會,與挪威有聲望的藝術家建立聯繫,進一步表達易卜生作品裡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蒙克跟作品劇院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是《培爾·金特》(Peer Gynt)。這首戲劇詩以挪威民間神話人物的探險為基礎,1867年首次出版就奠定了易卜生的聲望但一直未在法國上演。

《為易卜生〈培爾·金特〉設計的劇院節目單》,1896年12月,平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對於劇場節目單蒙克設計成了銅版畫的形式,並專注於《培爾·金特》裡絕望的老母親阿塞(Aase)和年輕又充滿希望的索爾維格(Solveig)。

老年與青年、絕望與希望的對比是蒙克在早期一些畫作和版畫作品中所探索的,如《女人的三個階段》(Woman in Three Stages)。

《女人的三個階段》,1895年,銅版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女人的三個階段》,1894年,布面油畫

拉斯穆斯·梅耶爾收藏,伯爾根

但是在《為易卜生〈培爾·金特〉設計的劇院節目單》中,他將兩個人物放在一起,表示女孩和年老的女人不是女人的兩個獨立階段,而是由生活經歷所聯繫的不可分割的狀態。

《培爾·金特》的上演取得了巨大且轉折性的成功,這給易卜生和作品劇院帶來了好評,使呂涅波得以委託蒙克進行次年另外一個節目單的設計:易卜生的《約翰·加布裡埃爾·博克曼》。

蒙克將自己等同於劇中的採礦投機者約翰·加布裡埃爾·博克曼,那個因貪汙入獄、被釋放後連續八年在樓上房間來回不停踱步的人,如「一頭困在籠子裡踱步的病狼」——這是他著名的油畫自畫像《夜間流浪者》(The Night Wanderer)的主題。

《夜間流浪者》,1923—1924年,油布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該劇象徵性的結局:博克曼出發進行死亡漫步,從雪地走向深無盡頭、永不衰竭的王國的山脈。這也激發了蒙克在1922年至1924年創作油畫《繁星之夜》(Starry Night)以及之後的同名平版畫和木刻畫版本。

《繁星之夜》,1922—1924年,油布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1906年,為了緬懷逝世的易卜生,劇院導演馬克斯·賴因哈特(Max Reinhardt)推出了室內劇院,即柏林一種新型的私密劇院,蒙克受邀擔任當年11月8日《群鬼》首演的舞臺設計。

蒙克為賴因哈特(Reinhardt)繪製了一系列「情緒素描」,準備供演員們排練的時候進行研究;其中的十五幅還在演出期間掛在劇院大廳裡供觀眾們欣賞。其中一幅,《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奧斯瓦爾德和他母親》(Ghosts: Osvald and his Mother),蒙克在閉幕場景中將兩位主角受苦的一刻融合在一起。

《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奧斯瓦爾德和他母親》,1906年,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蒙克此處是在影射《病孩》和《病室裡的死神》中他自己的家庭悲劇,將坐在柳條椅中嚮往光明卻有著致命性疾病的人物與痛苦佝僂著身子的人物放在一起。

蒙克後來回憶道:「我和我的家人,從我母親開始,就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我們在那裡坐了一冬又一冬,渴望著陽光。」

在《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阿爾文夫人在室內》的場景中,蒙克增加了一個滴答作響的老祖父時鐘, 一個全家福畫框和在各場景中無處不在的柳條椅。

《為易卜生〈群鬼〉的舞臺設計:阿爾文夫人在室內》,1906年,版畫

私人藏品,挪威

《群鬼》中又高又直的鐘最終在1940年至1943年創作的著名的油畫《在鍾與床之間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中重現,它於1944年蒙克逝世之前剛剛完成。

《在鍾與床之間的自畫像》,1940—1943年,布面油畫

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作為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中充分訴說著自身的種種經歷,處處流露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焦慮、恐懼、不安等情緒體驗。

如果你也曾被蒙克的作品打動,或者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蒙克的藝術創作,那一定不能錯過這本

《愛德華·蒙克:愛與焦慮》

 

[英] 歌莉婭·巴特魯姆

2020年1月

有書至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愛德華·蒙克(1863-1944年)是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而他的聲譽實際上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來自蒙克自身的人生經歷及波希米亞式的藝術家、作家和詩人群體的影響,使得他的繪畫作品成為當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社會,甚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群像。時至今日,他這些引人注目的作品依然有著震人心魄的力量,強烈地喚起人類共性的情緒和回憶。

這本書是2019年大英博物館同名特展(Edward Munch: Love and Angst)實錄,該展也是45年來大英博物館舉辦的最大的一場蒙克藝術回顧展。書中用非常高清的圖片展示了蒙克的油畫、版畫等藝術創作,以及相關的一些生活攝影照片;文字方面是由包括該展覽策展人在內的6位專業研究人員所撰寫的,選取了很多蒙克研究的最新成果,資料詳實,角度獨特,是所有蒙克及藝術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一本佳作。

 

相關焦點

  • 被焦慮和恐懼籠罩的吶喊人生
    ——愛德華·蒙克 如果要選哪位藝術家的作品最能夠緩解焦慮,療愈人心,那知美君一定會選這位一生都在與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做鬥爭的愛德華·蒙克。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這個秋天,如果漫步外灘,如果對內心和情緒主題感興趣,那麼請不要錯過「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據界面藝術了解,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
  • 大英博物館將展出《吶喊》版畫,呈現蒙克跨越時代的影響
    策展人茱莉亞•巴特拉姆(Giulia Bartrum)表示,蒙克作品對於內心的表達能夠引發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共鳴,而他作品中所蘊含的世界主義則值得當代人借鑑。1902年,蒙克在他的工作室「愛德華:愛和恐懼」將呈現這位挪位藝術家對於複雜而時常充滿憂慮的人類情感的表達。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
  • 蒙克來了!空降申城的這幅石版畫《吶喊》為何依然值得人們尖叫?
    BBC 曾把《吶喊》稱作僅次於達·文西曠世之作《蒙娜麗莎》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今天起,「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吶喊》。這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訪。
  • 聽見蒙克的吶喊
    不同於死板的生平介紹,蒙克的一生伴隨的是一排排的畫桌與畫筆。隨意使用的紙張也讓前來參觀的大朋友小朋友坐下來,一邊聽著蒙克的藝術人生一邊畫著心中的作品。也許對於蒙克來說這是最好的欣慰,看見自己的故事與作品感染著後代的人們,意義悠遠而綿長。
  • 蒙克博物館——紀念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而建
    用了幾個小時參觀完蒙克的所有畫作。《吶喊》和《吻》這兩幅作品是聞名於世的。他有很多其他不同的作品帶有不同的感覺。他是一個藝術天才。我很慶幸有這個機會來參觀這家博物館。在這裡工作的人都是充滿知識的。他們在為我們講解畫作知識的時候,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我們真的很喜歡精心策劃的蒙克展覽,在時鐘和床之間。
  • 挪威畫家蒙克名畫《吶喊》估價超8000萬美元
    英國蘇富比拍賣行定於5月2日在美國紐約市拍賣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名作《吶喊》。蒙克總共創作4個版本《吶喊》。待拍作品為1895年創作,由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收藏,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吶喊》。
  • ...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藝術到底多有趣 | 關於蒙克《吶喊》的6個冷知識
    其實,這一表情出自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2、 蒙克一共畫了大約105幅《吶喊》 其中4幅是油畫 2幅是蠟筆畫
  • 《吶喊》原來是他畫的!
    我只聽說過愛德華諾頓。但是要給你看這幅《吶喊》,大家肯定恍然大悟,喔原來是他呀!不好意思走錯片場...愛德華蒙克《吶喊》又譯《尖叫》02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西方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
  • 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大英博物館揭秘畫家本意
    也許你不認識畫家蒙克,但你絕對不會不認識他的名畫《吶喊》。很多人都以為《吶喊》中捂著耳朵的人是在尖叫,但他們都會錯了畫家的本意。大英博物館20日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
  • 《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中國展出,去外灘的這個美術館來一場...
    提起愛德華·蒙克的大名,必然會聯繫到那幅鼎鼎大名的《吶喊》。2012年,愛德華·蒙克繪製的其中一幅《吶喊》,曾創下1.199億美元的拍賣天價,在當時成為世界最貴畫作。
  • 年末年始日本好熱鬧,蒙克「吶喊」響徹40萬人的東京都美術館
    他的繪畫風格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觀壓抑的情調,對20世紀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著主要影響。他非常著名的作品有《吶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其中《吶喊》更是有史以來最貴的拍品,創下1.199億美元(約合8億人民幣)世界紀錄。
  • 吶喊吧!身價1.199億的emoji表情!
    焦慮?不知所措?COME ON!這個丟魂兒小表情,其實大有來頭哦!《吶喊》們。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作的繪畫作品《吶喊》,共有四個版本[1]。 《吶喊》1895年,彩粉木版畫第三版,是留有原配畫框的一件作品,畫框由蒙克手繪油漆,背面題有蒙克在1892年寫的一首詩。
  • 蒙克博物館,是一個美術博物館,作用是紀念愛德華•蒙克
    挪威議會大樓,這棟建築位於奧斯陸市中心,設計者是瑞典建築師Emil Victor Langlet,他為挪威議會大樓設計了黃色磚結構的主體,配以淺灰色花崗巖,是法國和義大利靈感的融合。挪威國家美術館,這裡是挪威國內最大的藝術品收藏地,挪威1945年之前的藝術收藏品都在這裡陳列著,其中最受遊客喜愛也最著名的《吶喊》就在18號廳,是挪威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挪威抗爭博物館,坐落在古城牆內,是挪威人歷次抵禦敵人堅持抗爭的最好證明,外觀是磚紅色,裡面陳列著訴說歷史的種種物品。
  • 北歐旅行之挪威「蒙克博物館」——欣賞世界頂級藝術
    蒙克博物館內的裝飾也是極其的較為低調奢華,這些裝飾是與蒙克先生的畫作呈現著一份相恰的。所以,來到奧斯陸觀看蒙克博物館還是很有必要的。三、 蒙克的畫作蒙克的畫作大部分是表現主義的,他從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吸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成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表現了人類心靈特徵,他的藝術帶有強烈的悲劇性。
  • 挪威海產品牌攜手久事美術館 美食融合作品讓「全城遇見蒙克」-中...
    ·蒙克的誕辰日,正在舉辦「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的上海久事美術館日前推出「全城遇見蒙克」活動,來自挪威的海產品牌Norway in a Box 參與合作,以蒙克本人最喜愛的鱈魚為食材,結合不同國家料理,讓現場嘉賓們享用多國美食,以紀念這位天才藝術家。
  • 《精靈寶可夢》推出《吶喊》主題卡牌
    《精靈寶可夢》推出《吶喊》主題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