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建安裝南京公司參建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項目正式竣工,並順利通過行業驗收。為確保7月順利投運,此前,1600名旅客參與了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全流程壓力演練,對航站樓進出港流程、設備設施、信息系統進行了壓力測試,為順利開航奠定堅實基礎。屆時,T1、T2航站樓將「雙樓合璧」,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超過5000萬人次。
T1航站樓改擴建項目是國內在建首個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改擴建項目。中建安裝承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機電安裝工程,改擴建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
夙夜鏖戰
搶抓工期不停航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的飛行區域相通,項目團隊需在不影響機場航班正常運轉下,對T1航站樓進行改擴建施工。一邊是往來穿梭的旅客,而一牆之隔是緊張施工的工人;一邊是頻繁起降的飛機,而一欄之隔是轟鳴喧囂的工程機械,施工航行兩不誤。
如何在保證飛機跑道安全運行的情況下,加快施工進度,確保順利竣工?項目團隊利用「BIM+裝配式建造」技術,通過BIM對機電管線進行綜合建模,然後在項目現場3500平方米的預製加工廠內進行模塊加工,再運至航站樓內進行模塊裝配,既節約了運輸時間,也節省了人力成本,大大縮短了工期。因預製廠與機場跑道和滑行道敏感區域僅一道鐵絲網之隔,項目部安排FOD管控員圍繞機坪不間斷巡查,並在機坪區域設置FOD收納箱,及時清理外來物及預製廠產生的建築垃圾,降低對航空區域的影響。
T1航站樓中老舊管線密布,部分電纜管線連接塔臺、公共管理樓等區域,承擔著工作區域水、電、暖供應。要在緊張的工期內更換老舊管線設備,還要避免與機場運營衝突,項目總工程師徐佳佳提前帶人摸排樓內機電管線情況,規劃新舊管線排布,對管線位置、長度參數瞭然於胸。安排工人晝夜不停拆除老舊管道線纜,安裝管道、橋架、線纜及絕熱保溫層,最終僅用48小時實現新舊管線系統的接駁,保障了航班的正常安全運行。
創新驅動
復工復產「加速度」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項目施工進度,項目部緊急召開復工復產推進會做好復工前的準備工作。項目部包車點對點接送江蘇省內工人,並為外省工人購買返蘇車票,確保隔離期內農民工工資足額發放,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如何追上延誤近兩個月的工期?按照常規施工流程,在風管和保溫材料安裝完成後砌築牆面,但改擴建工程原有牆面無法拆除,牆體與風管距離太近,沒有足夠的空間黏貼保溫釘,保溫材料無法固定,容易脫落。
項目經理任坤贇帶領23人的年輕團隊,利用角鋼和扁鋼等常見材料,創新發明了一種簡易便捷的保溫釘粘貼工具,將保溫釘按一定間距固定在工具上,只需將細小狹長的粘貼工具插入縫隙,與事先固定好的位置結合,再鋪覆保溫材料,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拆除及砌築牆體的成本。目前,該發明已成功申報國家級專利技術,在未來的改擴建項目中將大有「用武之地」。
智慧建造
施工現場「觸手可及」
項目部利用搭建的「智慧工地」APP,對項目的進度、質量、安全、物資設備、綠色施工等進行全過程管控,只需打開APP,隨時查看平臺數據,統籌安排施工任務,及時解決現場問題。項目部還利用「智慧工地」APP開展安全檢查,可實現遠程偵測隱患、隱患統計、整改督辦。生活區宿舍裝設的煙感探測器與APP聯通,煙霧濃度達到設定值時會將數據發送至後臺,相關人員接到手機提醒後,可在第一時間開展救援工作,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員的生命健康。
在冷凍機房的安裝過程中,項目部運用了「BIM+裝配式建造」技術。利用BIM技術將機房設備提前設計加工,整合成若干個模塊後,再運送到現場組裝。工廠與現場同步平行施工,有效地縮短工期50天,實現了現場零動火、零汙染,綠色環保。
中建安裝積極踐行交通強國戰略,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航空樞紐。從1994年到2020年,中建安裝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三次「牽手」同行,用匠心「建」證城市經濟「起飛」。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