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咒》被譽為咒中之王,據說是佛教咒語中,字數最多的一首咒語,同時這首咒語更有諸多神奇的力量,因此是寺院早課的必修課。
從前,能找到一本文字版的《佛教念誦儀軌》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在網上一搜索《楞嚴咒》視頻,發現有諸多版本。如深圳弘法寺的,福建太姥山平興寺的,妙嚴精舍的(未知具體地點),臺灣淨覺山光德寺的,臺灣法鼓山的,美國萬佛城的,還有山東佛教在線、以及《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視頻、根本上師——緣聚禪蓮徒兒背誦的標準梵文版《楞嚴咒》視頻等等。
佛教經咒中有一些字,不僅字典找不到,念音也比較特別。從前靠口口相傳,因此在傳承的過程中,隨著時間、區域和方言等原因,發生音變,特別是多音字,念法就各念各的了。這次通過對幾個不同版本的視頻的比較,發現一些字念音的差別,於是就進行了一番比較,列出一些不同念音的字。這些字集中地出現在第一會和第五會,第四會只有一個字。
下面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新華字典》、《漢典》以及大陸、臺灣等地寺院和美國萬佛城的早課視頻,對個別字讀音做一比對。
第一會
怛:
這個字幾乎每會都出現過。《新華字典》、《漢典》都讀「dá」;《搜狗百科》也讀作「dá」;《說文解字》:從心旦聲,得案切;《康熙字典》:《集韻》得案切,音旦;但是在《楞嚴咒》的讀音中,有讀dá,也有讀dán的。從視頻上聽,深圳弘法寺、臺灣法鼓山讀dá,山東佛教在線、臺灣淨覺山光德寺等讀dán。妙嚴精舍的視頻上有注音,注音上顯示的是「TA」,這應該是臺灣的注音,應該讀da。另外,優酷網、土豆網等上面還有一個《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的教學視頻,這個視頻讀音非常清晰,這個字讀dá。
他:
這個字在每會也都出現過。
《新華字典》、《漢典》、《搜狗百科》都讀tā;《康熙字典》:《廣韻》託何切,《正韻》湯何切,從音拖。又《集韻》唐佐切。但是在《楞嚴咒》的讀音中,有讀tā,也有讀tuó的。
如臺灣淨覺山光德寺、法鼓山等都讀tā,而大陸寺院和美國萬佛城都讀tuo。另外《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的教學視頻也讀tuo。
阿:
《新華字典》與《漢典》都有兩種讀法:ā與ē;《說文解字》:烏何切;《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韻》、《正韻》從於何切。
在《楞嚴咒》中,也是兩種讀音同時存在。有讀ā的,也有讀的ē。妙嚴精舍、光德寺、萬佛城等讀ē;山東佛教在線、《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的教學視頻等讀ā。
娑:
《新華字典》與《漢典》都讀suō;《說文解字》:從女沙聲,素何切;《康熙字典》:《廣韻》素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桑何切。
但是在《楞嚴咒》的讀音中,有讀suō的,也有讀shā的。臺灣的佛教寺院如光德寺、法鼓山等都讀做shā;而大陸的如深圳弘法寺、福鼎平興寺、以及美國萬佛城等都讀suō。
跢:
這個字屬於生僻字,《新華字典》中沒收錄。《搜狗百科》與《漢典》中都有dài、duò、duō、chí四種讀音;《康熙字典》:《廣韻》、《集韻》從當蓋切,音帶;又《廣韻》、《正韻》丁佐切,《集韻》丁賀切;又《集韻》當何切,音多。又陳知切,音馳;又《集韻》陟慄切,音窒。
因為是多音字,但是在眾多寺院中仍是讀duō的,暫時還沒聽到讀其它音的。
那:
《新華字典》中有nā、nà、nèi三種讀音;《搜狗百科》裡除了前面的三種讀音外,還有nǎ、nè、nuó等更多讀音,《漢典》裡有nā、nà、nǎ、nèi四種讀音。《說文解字》:諾何切;《康熙字典》:《唐韻》、《廣韻》諾何切,《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從音儺;又上聲。《廣韻》、《正韻》奴可切,《集韻》乃可切,從音娜;又去聲。《廣韻》奴個切,《集韻》、《韻會》、《正韻》乃個切,從音哪。
在《楞嚴咒》的讀音中nà與nuó的兩種讀音並存,不過,臺灣寺院光德寺、法鼓山讀nà音,大陸寺院與美國萬佛城都讀nuó音。
拏:
拏字《新華字典》不收錄;《漢典》讀ná;《說文解字》:從手奴聲,女加切;《康熙字典》:《唐韻》、《集韻》、《正韻》,女加切;《韻會》,奴加切,從音呶。
山東佛教在線、臺灣地區寺院光德寺、法鼓山都讀nǔ音,大陸寺院及美國萬佛城、《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的教學視頻等都讀ná
般:
這個字是漢字中最常見的字,《新華字典》、《漢典》都讀bān,但是在佛教中卻另有讀音,「般」字在咒語或音譯的梵文中讀「bō」,如「般若」,讀bōrě,《漢典》詞語條目中也讀bōrě。
《說文解字》:闢也。象舟之旋,從舟。從殳,北潘切
《康熙字典》:《唐韻》北潘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潘切,從音。
因此,從《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可以看出,早期般字讀作bō。
曳:
《新華字典》、《漢典》都讀yè;但《說文解字》:臾曳也。從申丿聲。餘制切;《康熙字典》:《唐韻》餘制切,《集韻》、《韻會》以制切,從音跇(yì)。
因此,在《楞嚴咒》中,各寺院對這個字的讀音,或讀yè,或讀yì,二者皆有。臺灣淨覺山光德寺讀yì;福鼎平興寺、妙嚴精舍、山東佛教在線、美國萬佛城、《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的教學視頻讀yè。
折:
這個字一般情況都讀成,《新華字典》、《漢典》有三種讀法:zhē、zhé、sh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未標出讀音;《康熙字典》:《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從音浙。
第四會
乂:
「乂」字在《新華字典》、《漢典》都讀yì,《說文解字》:芟艹也。從丿從乀,相交。刈,乂或從刀。魚廢切;《康熙字典》:《廣韻》魚肺切《集韻》魚刈切,從音刈。
但是各寺院對這個乂字讀音不一樣,大多數寺院讀成ài
第五會
姥:
這個字讀有兩種讀音,lǎo或mǔ,一般情況下,讀成lǎo的時候多,如姥姥。但是用在地名的時候,讀成mǔ的時候多。因此各寺院對這個字的讀音兩種讀音都存在,如深圳弘法寺、《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教學視頻等就讀lǎo,而妙嚴精舍、山東佛教在線、太姥山平興寺、臺灣淨覺山光德寺則讀mǔ,這可能跟太姥(mǔ)山這個讀音有關吧。但是有的視頻聽上去,覺得也有的讀成āo的,可能是個人聽力的問題,因為《楞嚴咒》讀到這裡時往往非常快。
憚:
《新華字典》讀dàn,沒有其它讀音;《搜狗百科》讀dàn或dá;《康熙字典》:杜晏切或得案切;《說文解字》:從心單聲,徒案切。在《楞嚴咒》中大多數寺院都讀dàn,只有山東佛教在線視頻讀成chán,可能與禪混淆了。
盎:
這個字在《新華字典》、《漢典》都讀àng,各寺院也大多讀àng,只有個別寺院讀成yàng的,不過不多,目前暫時聽到的只有臺灣淨覺山光德寺和《楞嚴咒(男聲標準音念誦))》教學視頻讀yàng。
甕:
《新華字典》、《漢典》都讀wèng,但在網上聽到一個寺院讀hōng的,這個視頻似乎刪去了,未能找到。妙嚴精舍在讀這個字的時候,讀音不清。
以上是個人在背誦《楞嚴咒》時體會到的,其實我覺得讀誦佛教咒語時,最好還是以翻譯的時代讀音為準。現在讀音相同,但是字卻不相同,我想當時一定是讀音也不同的,要不譯經大師們何必費那麼大精力翻譯呢?何不就用相同的字代替了呢?因為隨著時代、地域、傳承等的不同,所以發生了音變,這也是難免的。所以讀誦時,也不要過於在意一兩個個別字的讀音。南懷瑾先生曾在一本書中記敘他在康藏地區的深山裡,聽一個老太婆念誦「嗡嘛彌叭彌吽」。老太婆把「吽」字讀成了「niú」,但這樣也並不影響她的成就,據說她在漆黑的夜裡念誦這個咒語的時候,整個屋子都會放光。但是南懷瑾先生等聽了之後,覺得她念錯了,就給她改正了過來,可是當老太婆按照南先生他們的讀音念誦的時候,那個光芒就消失了,於是南先生就趕緊說那是跟她開玩笑的,於是老太婆又恢復了「niú」的讀音,那光又出現了。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不必過於在意讀音時候正確。
100多歲的夢參老和尚在談到《學習華嚴字母須知》的時候也說:「不要執著他的音,為什麼呢?每個字,包括《華嚴經》的華嚴字母四十二個字,翻譯的都不同。中國有句老話,「事經三傳,烏焉成馬」。一個字,傳三遍,本來是烏鴉,變成馬了。「烏」字跟之乎語焉哉的「焉」字,跟「馬」字,傳來傳去就變化了。中國佛教常用的經書,大多是鳩摩羅什翻譯的,他在甘肅翻譯的,到了長安,隨長安的方言翻譯的又不同。」「我在西藏學咒,一個咒,如果在宗喀巴大師青海塔爾寺念的不一樣,在甘肅夏河拉撲楞寺念的不一樣,昌都念的也不一樣,西康大金寺、大甘孜寺也不一樣。四川康巴,長春科爾寺念的又不一樣。」
同樣是《楞嚴咒》,根本上師——緣聚禪蓮徒兒背誦的標準梵文版《楞嚴咒》跟漢傳佛教寺院的念起來完全不一樣。就是美國萬佛城的《楞嚴咒》視頻也出現與任何版本都不一樣的讀法,就是在第一會一開始的地方多出了「南無」二字,不知道這是來自哪個版本的《功課本》,也只有萬佛城才這麼念,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地區的其他寺院以及「功課本」中都未出現過。
以上都是大師、大德們的見解。所以我們在背誦《楞嚴咒》的時候,不應該執著於個別字的讀音。背誦的功德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