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俗語,都是千百年來人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總結出來的方法或者道理,所有的俗語都有幾個相同的特徵:讀起來朗朗上口,言簡意賅,有的蘊含哲理,也有的充滿封建糟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句市井氣息十足的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
這句話的表達的其實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寧願娶寡婦,也不要娶生妻。「生妻」就是指離過婚的女子。在古代講的是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封建社會男女地位不像現在的男女平等,那時的普通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可以說,她們從出生開始命運就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不僅沒有受教育,參加科舉的機會,就連配偶的選擇權也沒有。
古代的婚姻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到了十三四歲父母就會幫她們說媒,到了結婚那天才會見到男方,在現在看來這是不可思議以及難以接受的,可在古代,她們的命運就是這樣;嫁到男方家後也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說要孝敬長輩,要服從丈夫的命令,要延續家裡的香火,不能有嫉妒心理,不能多嘴等等,只要違反了一條丈夫就可以把妻子休掉,因此古代人通常認為離婚了的女子是品德不好的人,所以人們告誡他人不要娶離婚的女人;
與此相反,人們對寡婦的態度則要好得多,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都是支持寡婦再嫁的。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句話反映的是不平等的男女關係以及對女性的壓迫,這類思想是我們應該要唾棄的,不過呢我認為裡面還是有一定的要求是現在我們應該要做到的,比如說要孝敬父母,
婆媳矛盾一直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個炸彈,不少婚姻中的男女都為之頭疼,雖說觀念不同是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好好孝敬父母,把自己的那一份先做好呢,媳婦給婆婆做出了讓步,相信明事理的人呢也不會再過多的去挑對方的毛病
;再比如說女方在生活中不應多嘴,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繁重的工作導致人們變得易怒,如果夫妻雙方在下班後互相的問候多一點,抱怨少一點,是不是也會讓婚姻更加地和諧呢?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離婚這件事,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上漲了15年,這與現在人們對於婚姻態度的變化是有一定關聯的,
雖說現在早已沒有舊社會的「父母之命「的規制,也沒有到結婚當天才能見到對方的習俗,人們有很多的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另一半,去磨合兩人之間的性情,然而現在有許多人反而不願在婚戀上花更長的時間,不少人都是找個看得順眼的人草草了事,這就引起了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問題。在結婚上,我認為應該要秉持著寧缺毋濫的態度,畢竟這是一輩子的事情。總的來說,愛情應當是兩個人的細水長流,而不是像吃快餐一樣大快朵頤。不論男女,婚姻上不應」不娶生妻「,也要儘量做到」不做生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