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後,範長江文化旅遊園區迎來久違的涼爽。不少市民到此,參觀範長江故居,傾聽範長江故事,學習和傳承長江精神,陳列館、新聞林、後花園,人頭攢動。
遊人如織,感受紅色文化
範長江文化旅遊園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東興區田家鎮,距內江主城區12公裡,距成渝高鐵內江北站8公裡,近年來吸引源源不斷的遊客前往。景區以範長江故居(紀念館)和趙家壩新農村綜合體為核心,主要包括範長江生平事跡陳列館、二十世紀長江故裡社會變遷館、長江大課堂、長江新聞林、新聞廣場、故居後花園等景點,重點突出長江記者文化、川南民俗文化、農耕田園文化三大特色文化。
8月19日,記者來到範長江文化旅遊園區,天朗氣清,環境怡人。園區門口一紅色雕塑上書「為中華民族之獨立與自由而呼號」,正是範長江曾為《新華日報》創刊號的題詞,如今依然激勵著後人。
新聞廣場位於範長江文化旅遊園區入口重要位置,正對範長江故居。廣場設計大氣、簡潔,除滿足基本的遊客集散、休憩和舉辦活動外,還蘊含了範長江作為新聞工作者剛正不阿的氣度和胸襟!
此時,早已有市民漫步園區,走過青石路、桂花林,聽鳥鳴,觀魚躍。遊人沿著木棧道欣賞風景、拍照留影,不知不覺便來到了範長江故居門口。舊宅有上百年歷史,串架鑲板結構,小青瓦屋面,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
踏進故居,一尊高大的範長江塑像令人肅然起敬。故居內,修舊如舊的陳設,展示了新聞巨子範長江生前的生活起居情況,解說員講述其好學愛國精神、艱苦樸素作風、英勇事跡,令遊人動容。
參觀紀念館,緬懷長江精神
記者走出範長江故居,來到範長江紀念館,這裡陳列著範長江生前看過的書籍、穿過的衣鞋。牆壁上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新聞巨子範長江生前的大事記,求學之路、西北之行、創辦《華商報》,其事跡和成就讓遊客不住發出讚嘆。
「長江先生是內江的驕傲。」
「艱苦樸素、克己奉公,他的光輝將永遠照耀後世。」
毛澤東與範長江在延安竟夜長談的情景塑像讓不少遊客駐足觀看。1937年2月9日晚上10點至2月20日早上10點,一個極其簡單的窯洞內,毛澤東和範長江談了一個通宵。談話主題圍繞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係、抗日戰爭的戰略三個問題展開,由範長江提出問題,毛澤東作闡述性展開,範長江由此茅塞頓開。
在「文革浩劫」「科技之光」篇章,一張張陳舊的照片、泛黃的報紙,還有歷代長江新聞獎得主照片,讓遊客回望長江精神的傳承路,緬懷長江精神。
「參觀範長江紀念館後,我深入了解了革命前輩、新聞巨子範長江的一生,我們要以他為榜樣,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一遊客說道。
文旅融合,建設旅遊強區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陳列館後方,有著佔地約1.8萬平方米的後花園,花園種植有柳樹、香樟、楠木等25種花卉苗木,擺放有景觀石,長達3000米的青石板遊步道穿插其中,並設有4個休息亭和2組走廊道,為遊客休閒提供了很好的場所。
範長江新聞林位於範長江故居廣場旁,佔地約2萬平方米。新聞林以「長江形象,新聞科普」為主題,其入口處設有一大型景觀石,上面雕刻「範長江新聞林」,由「綠色中國行」活動組委會設立。來自全國的20多家主要新聞媒體於2014年3月在新聞林種植了紀念樹。如今,小樹已成林,鬱鬱蔥蔥。
展陳面積約820平方米的長江大課堂,其外形似範長江的書架,館名由人民日報社原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邵華澤題寫。館內主題牆以堆疊的書籍造型為背景,地面是一條綿延的長江水,隱喻長江精神自有後來人。大課堂臨近荷塘,一到夏天,天藍水清,荷花盛開,空氣清新,是遊人參觀學習後休憩的理想場所。
繼續往深處走,趙家壩田園綜合體位于田家鎮正子村,屬長江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核心區,小青龍河穿行而過。
青山綠水,風光秀美。園區點點滴滴都融入了紅色文化及長江精神,受到多家旅遊公司、遊客好評。
據了解,範長江文化旅遊園區將以內江推出「大千故裡古牌坊·騎馬踩水遊內江」周末二日旅遊精品線路為契機,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合力推動文化旅遊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區旅遊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