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2020-12-23 文創資訊

3月15日,由張猛執導,周冬雨首次擔任出品人並特別出演,王鏘、曹瑞等主演的電影《陽臺上》公映。影片改編自任曉雯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男主角張英雄因為父親在拆遷中被逼死,決定向仇人復仇,結果卻喜歡上了仇人的女兒的故事。

作為一部文藝片,《陽臺上》首映發布會上就曾被觀眾質疑為「爛片」。目前,影片上映6天票房不足400萬,豆瓣評分6.1分。對此,導演張猛回應,「《陽臺上》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我一直對票房沒有太大的期待。反正就希望這部電影能好,希望真正想看這部電影的人能去影院看,這是比較重要的。」

除了影片本身引發不少爭議,《陽臺上》採用的全膠片拍攝也引發極大關注。畢竟在電影越來越數位化的今天,採用全膠片拍攝顯然更加費時費力,不但成本高,後期處理起來也特別麻煩。而導演張猛之所以堅持,除了《陽臺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之外,更重要是能帶來一種電影獨有的「儀式感」。

膠片電影的主流時代已經過去

膠片,從黑白到彩色,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數百年來的歷史積澱及技術進步,其優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畫質讓一眾電影人成為它的「忠粉」。

然而,電影作為一門受科技發展驅動的產業,歷經多次技術革新、產業換代,最終走到了數字時代,讓膠片時代在極盛之後迅速衰退。

現如今,使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已經越來越少。在華語電影世界,最近幾年也就只有《一代宗師》、《聶隱娘》、《箭士柳白猿》、《長江圖》等幾部膠片作品。

拍攝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影片的導演曹保平認為,膠片電影的莊重感消失,票房幾乎成為唯一的考量後,電影拍攝也愈發浮躁……

確實,數位化時代,電影市場似乎陷入了一種只要票房高,電影就是好的的怪圈。這將電影的商業屬性直接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而忘了電影本身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

不可否認,電影數位化時代,技術的進步拓展了電影人創作的想像空間,《阿凡達》、《阿麗塔:戰鬥天使》、《海王》、《復仇者聯盟》、《馴龍高手》等影片中驚奇絢麗的特效技術等,讓觀眾大呼過癮,爽感爆棚。

但膠片帶來的質感是數碼拍攝無法取代的,膠片電影帶來的踏實感也是電影人難以忘懷的。

早在前幾年柯達停止民用交卷的生產時,昆汀·塔倫蒂諾、克里斯多福·諾蘭、賈德·阿帕圖和 J·J·艾布拉姆斯等幾位大導演就不斷地與好萊塢各家製作公司的高層進行談判,促使環球、華納兄弟和韋恩斯坦在內的一些合作的電影公司每年購入一定數量的膠片用於拍攝。

昆汀·塔倫蒂諾認為,電影若不能以35釐米膠片形式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諾蘭也在奧斯卡科學技術獎的頒獎典禮上表示,膠片電影代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黃金規格。在他們看來,膠片電影帶來的畫面層次是數字攝影無法匹敵的。

昆汀·塔倫蒂諾是忠實的膠片愛好者

即便如此,數位技術帶來的變革,也讓膠片電影的缺陷暴露無遺:費用高昂、流程複雜、受環境氣候影響大等,尤其是拍攝效率方面,更是無法與數位技術想匹敵。而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數字電影攝影在色域、色彩還原等方面,快速地向膠片攝影逼近,差距也是越來越小。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如何挽留,隨著2012年膠片界大佬柯達申請破產,膠片電影的主流時代已經過去。

膠片時代結束,但美學仍在

無論是好萊塢大導演們的膠片保衛戰,還是國內導演們對膠片的堅持,都是基於對傳統膠片質感的恪守,對美學的堅持,對電影的尊重。

在膠片主流時代已去的今天,堅持膠片拍攝不能說是倒退,也不僅僅是情懷,更是創作的責任感。畢竟膠片那麼貴,每一幀都值得創作者們精心對待。嘎啦嘎啦轉動的膠片聲響,承載的是電影人的敬畏感與自豪感

現如今,雖然膠片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膠片美學卻不會消失。那種膠片帶來的寬容度、色域、味道、變化的質感以及充滿想像力的發揮空間,吸引著數字創作者們孜孜不斷的追求。

於是,諾蘭用65毫米IMAX膠片拍攝出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並以70毫米IMAX膠片格式上映。昆汀也用65毫米膠片拍攝了《八惡人》,並以70毫米膠片放映。

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使用膠片技術拍攝

可見,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怎樣進步,美學是永恆不變的追求。對於電影人來說,既要綜合掌握數位技術的變革,也應在條件允許下學習傳統電影製作的技術與流程,在積極提升自身業務水準的基礎上,做到對技術的融會貫通,最終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角度,發現屬於自己的美學表達方式。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電影創作的基礎不會丟失,膠片時代形成的美學觀念對於後來者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膠片的輝煌時代過去,但是電影作為一種光影藝術,無論使用膠片和數字拍攝,為人們帶來的最根本的永遠是美學體驗。無論技術如何變化,保留初心與工匠精神進行創作,才是電影人最原始的創作「工具」。

文創資訊記者 | 樊佩

本文為「文創資訊」(news.vsochina.com)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大師玩膠片棄用4K 數字拍攝如何再進步
    70mm膠片用於早期的IMAX拍攝,35mm膠片即135膠片,畫質相當數字電影4K-6K的水平。相比於數字拍攝,膠片拍攝有自己的優勢,由於採用化學的方式,膠片拍攝可以還原的細節非常之多。因此很多專業的攝影人士喜歡膠片拍攝,在電影的拍攝中,膠片和數字經常呈現對立的狀態。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數字攝影技術的進步,隨之帶來的是影像的泛濫和易得。 從直徑半米的綠色鐵盒中取出卷好的膠片,去掉首尾保護膠片的部分,把片路上好。片盤有兩個,上面供片,下面的收片。調整好音鼓、透鏡、供片盤,伴隨著機器運轉發出的巨大噪音,上好的膠片一格一畫地投射到影院的屏幕上。這次北野武影展放映用的膠片是從南池子的片庫借來的,放映完之後影院還得歸還回去。對於這些膠片來說,何時「重見天日」還是一個未知數。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3D電影需要多臺攝影機同時進行拍攝,如果用膠片,那就是要多份膠捲,所增加的成本是不可想像的。況且數字更方便後期加電腦特效,用膠片來製作3D大片簡直是自找麻煩。3D和特效電影成為市場的寵兒,這是數字能夠取代膠片存在的重要推動力。
  • 一個時代的結束:再見了,膠片電影
    那會兒,這裡熱鬧得不行。」被問到老人所在的生產線現在的情況時,錢順安十分感慨:「現在這條生產線就剩三個人了,生產的也不是電影,就是一些民營公司送來的玩具幻燈片訂單。等過幾天這裡的庫存膠片用完了,我們的工作也就結束了。」膠片沒落的必然數位技術剛出現時,所呈現出的影像還是極其粗糙的。
  • 電影膠片的未來
    眼下正在發生的數位技術取代膠片同樣可以放到這種背景下來理解。看得見的數字是這麼顯示的:伊斯曼柯達公司自 2006 年以來電影膠片產量縮水了 96%,從每年 124 億英尺下滑到 4.49 億英尺。應戰數位化轉型不得力,使柯達在 2012 年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第二年這個感光巨人終於走出了破產陰影,現在電影膠片業務只佔該公司總收入的 6%。
  • 膠片相機知識:35mm膠片和全畫幅相機有什麼關係?
    最近跟朋友聊了一個話題,什麼叫35mm膠片,跟全畫幅是不是一樣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下面這個角度來回答,帶你先看看什麼叫膠片,然後在看看是不是一個東西。銀鹽膠片是比較容易做出大尺寸的影像,不過,通常能拍攝這種超大影像尺寸的設備,相機就會更大,從而讓攜帶變得非常的不方便。在早期的輸出方式上,還是以將膠片直接貼附在相紙上,進行等倍輸出,以樣片印相輸出為主,所以,能輸出和影像尺寸同大小的相機就變成了主流。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那個時候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每天都有新片上映,高天宙忙得不可開交,以至於圈內有個形容,就是「送到影院時,放拷貝的鐵盒還是熱烘烘的,是因為衝出來還未降溫就直接裝箱,取出來的膠片還在滴水。」雖然數碼拍攝製作出來的影像能夠拍得十分仔細清晰,可是卻沒有膠片那種層次感,現在我們也在努力,希望數碼可以模擬到膠片給我們的感覺。」楊千嬅也說:「膠片是有生命力的,像一本生活中有氣質和質感的日記,它雖然褪色,卻是一件經歷了時間、記錄了人生、蘊藏了智慧的物件,很有生命力。」張家輝說:「對我而言,膠片拍攝的才是電影。數碼影像太銳利,沒有氣氛,沒有質感。」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大畫幅膠片和35mm、中畫幅膠片都略有不同,因為膠片以4′x5′(或更大)單張出現,必須擱入膠片支架。裝載過程須在暗中進行。每個支架只能裝兩張照片。傳統攝影馬甲的口袋就是為這樣的大畫幅膠片設計。必須得有很多口袋,才有地兒放這麼多膠片支架。
  • 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或用膠片相機拍照的優缺點
    膠片相機是以前的照相機,是採用膠片作為圖像的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字式照相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相機,那麼膠片相機相對於現在的數位相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講講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
  • 膠片攝影入門指南
    攝影:Simon Bray膠片vs數碼膠片數碼,各有所愛,但膠片攝影的一些基本元素,我認為還是遠遠優於數碼的。使用膠片相機的時候,需要自己打點一切,需要理解相片拍出的物理過程,還需要設定正確的曝光指數。您不可能隨便按一下,看看LCD屏,然後再試一次。我覺得這樣,自己對拍攝出的照片更有感情。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那麼如果你看了前面的內容,開始和小編一樣入坑了膠片攝影。一開始是購買屬於自己的二手膠片相機、各種各樣的膠捲,懷揣著忐忑的心情拍攝完之後,下一步就是膠片的衝洗和數碼化了。 目前我們可以將衝洗好的膠片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淘寶的店家,由店家衝洗膠捲後,再使用專業的膠片掃描儀進行掃描。這樣我們就能收到已經被掃描成電子版的照片,還有衝洗好的底片了。
  • 膠片相機攝影入門指南
    攝影:Simon Bray  膠片vs數碼  膠片數碼,各有所愛,但膠片攝影的一些基本元素,我認為還是遠遠優於數碼的。使用膠片相機的時候,需要自己打點一切,需要理解相片拍出的物理過程,還需要設定正確的曝光指數。  您不可能隨便按一下,看看LCD屏,然後再試一次。我覺得這樣,自己對拍攝出的照片更有感情。
  • 膠片上的記憶 500塊玩轉膠片(上)
    同樣,當我們拿起膠片拍照的時候我們想的就要比使用數位相機拍照多得多——曝光、構圖、衝洗甚至放大都需要在拍攝的時候考慮,如果你使用的是手動鏡頭與手動過片的機器,那對於拍攝的要求就更高了,這時你拍照時候的心態也不會跟使用數碼一樣——一通亂拍然後再選。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那麼如果你看了前面的內容,開始和小編一樣入坑了膠片攝影。一開始是購買屬於自己的二手膠片相機、各種各樣的膠捲,懷揣著忐忑的心情拍攝完之後,下一步就是膠片的衝洗和數碼化了。 目前我們可以將衝洗好的膠片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淘寶的店家,由店家衝洗膠捲後,再使用專業的膠片掃描儀進行掃描。這樣我們就能收到已經被掃描成電子版的照片,還有衝洗好的底片了。
  • 柯達申請破產 《一九四二》成馮小剛最後膠片電影
    有「膠片狂人」之稱的李玉在成都拍攝《觀音山》時曾留下一段美談,她在現場喜歡把攝影機打開,不喊停地對著演員拍,直到演員們演得忘了自己是在對著鏡頭演電影……一部《觀音山》,她用了20萬尺600本膠片(註:一部90分鐘的普通電影一般需要7~8萬尺膠片),但是昨天在談到新作《二次曝光》的拍攝時,李玉表示,這次也開始嘗試用膠片和數字攝影機混用的方式:「我們昨天也在討論柯達倒閉的事情,感嘆技術變化太快了。
  • 重回膠片時代 十部高性價比膠片相機推薦
    儘管黃金時代已經逝去,但有關膠片與數碼孰優孰劣的爭論在攝影愛好者之中卻從來沒有終斷過。但即便如此,膠片與數碼也絕非不能共存,恰恰相反,兩者是能夠完美互補的。對於數碼攝影來說,它所提供的是一種精準、高效的拍攝方式,而相比之下膠片攝影則能夠給予我們更多驚喜感。於是,聰明的攝影師懂得如何使用這兩種拍攝方式,並取得平衡。
  • 典藏膠片品質:淺談富士膠片模擬模式
    【模擬膠片技術】    膠片的成像特點在於:可以在高光和暗部保留大量層次與細節的同時,仍然能夠表現出中高對比度、中高飽和度以及中高銳度的不同變化,這種細微的變化使得不同的膠片所表現的影像有不同的風格。所拍攝出的影像既可以鮮豔亮麗,也可以古舊沉重,這些細微多端的變化可以引起人的視覺系統產生共鳴,呈現出獨特影像的魅力。
  • 膠片相機的末日
    心急如焚的藝術小孩在一旁等得躥上跳下,待到膠捲上好一通快門狂按,相機很迅速地歇菜了——膠捲用光了。小孩子憤怒地道出了心裡話:「連個屏幕都沒有,剛拍的照片也看不到……騙人!這才不是照相機呢!」給2000年後出生的小孩解釋一個正在日常生活中消亡的概念似乎不太容易,因為膠片的感光材料所採用的化學成分,膠捲(膠片)相機在日本被命名為銀鹽相機。這個名字帶有一層工業時代的色彩。
  • 巧思RF:膠片時代落幕的餘暉
    起因 手裡有臺徠卡M4(數字尾巴開箱貼在這裡),街拍的時候遇到光線複雜的場景想要測光,就得拿出我僅有的一個測光表——iPhone裡的myLightMeter。然而疫情期間外出都戴口罩,面部識別不管用,每次解鎖手機都得輸入密碼,很麻煩。於是便想著再收一臺帶測光的膠片旁軸。
  • 難以超越的經典 數碼時代柯達的膠片
    選擇了膠片就是選擇了歷史,選擇了一種生活品味。使用膠片就是一種撫摸歷史的過程,看著膠片拆封,裝到相機中,輕柔的過片,聽著相機過片齒輪絲絲入扣的「嗒嗒」聲,我們能夠體會到那些設計師們為此而付出的心血,看著那些經典的膠片相機,你會驚異這些工業品也能做的如此巧奪天工,每一臺精美的膠片相機都是令人眩目的工藝品,每個零件都是那麼的纖巧、華麗,歷經歲月的浸染依舊那麼精準、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