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由張猛執導,周冬雨首次擔任出品人並特別出演,王鏘、曹瑞等主演的電影《陽臺上》公映。影片改編自任曉雯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男主角張英雄因為父親在拆遷中被逼死,決定向仇人復仇,結果卻喜歡上了仇人的女兒的故事。
作為一部文藝片,《陽臺上》首映發布會上就曾被觀眾質疑為「爛片」。目前,影片上映6天票房不足400萬,豆瓣評分6.1分。對此,導演張猛回應,「《陽臺上》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我一直對票房沒有太大的期待。反正就希望這部電影能好,希望真正想看這部電影的人能去影院看,這是比較重要的。」
除了影片本身引發不少爭議,《陽臺上》採用的全膠片拍攝也引發極大關注。畢竟在電影越來越數位化的今天,採用全膠片拍攝顯然更加費時費力,不但成本高,後期處理起來也特別麻煩。而導演張猛之所以堅持,除了《陽臺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之外,更重要是能帶來一種電影獨有的「儀式感」。
膠片電影的主流時代已經過去
膠片,從黑白到彩色,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數百年來的歷史積澱及技術進步,其優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畫質讓一眾電影人成為它的「忠粉」。
然而,電影作為一門受科技發展驅動的產業,歷經多次技術革新、產業換代,最終走到了數字時代,讓膠片時代在極盛之後迅速衰退。
現如今,使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已經越來越少。在華語電影世界,最近幾年也就只有《一代宗師》、《聶隱娘》、《箭士柳白猿》、《長江圖》等幾部膠片作品。
拍攝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影片的導演曹保平認為,膠片電影的莊重感消失,票房幾乎成為唯一的考量後,電影拍攝也愈發浮躁……
確實,數位化時代,電影市場似乎陷入了一種只要票房高,電影就是好的的怪圈。這將電影的商業屬性直接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而忘了電影本身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
不可否認,電影數位化時代,技術的進步拓展了電影人創作的想像空間,《阿凡達》、《阿麗塔:戰鬥天使》、《海王》、《復仇者聯盟》、《馴龍高手》等影片中驚奇絢麗的特效技術等,讓觀眾大呼過癮,爽感爆棚。
但膠片帶來的質感是數碼拍攝無法取代的,膠片電影帶來的踏實感也是電影人難以忘懷的。
早在前幾年柯達停止民用交卷的生產時,昆汀·塔倫蒂諾、克里斯多福·諾蘭、賈德·阿帕圖和 J·J·艾布拉姆斯等幾位大導演就不斷地與好萊塢各家製作公司的高層進行談判,促使環球、華納兄弟和韋恩斯坦在內的一些合作的電影公司每年購入一定數量的膠片用於拍攝。
昆汀·塔倫蒂諾認為,電影若不能以35釐米膠片形式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諾蘭也在奧斯卡科學技術獎的頒獎典禮上表示,膠片電影代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黃金規格。在他們看來,膠片電影帶來的畫面層次是數字攝影無法匹敵的。
即便如此,數位技術帶來的變革,也讓膠片電影的缺陷暴露無遺:費用高昂、流程複雜、受環境氣候影響大等,尤其是拍攝效率方面,更是無法與數位技術想匹敵。而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數字電影攝影在色域、色彩還原等方面,快速地向膠片攝影逼近,差距也是越來越小。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如何挽留,隨著2012年膠片界大佬柯達申請破產,膠片電影的主流時代已經過去。
膠片時代結束,但美學仍在
無論是好萊塢大導演們的膠片保衛戰,還是國內導演們對膠片的堅持,都是基於對傳統膠片質感的恪守,對美學的堅持,對電影的尊重。
在膠片主流時代已去的今天,堅持膠片拍攝不能說是倒退,也不僅僅是情懷,更是創作的責任感。畢竟膠片那麼貴,每一幀都值得創作者們精心對待。嘎啦嘎啦轉動的膠片聲響,承載的是電影人的敬畏感與自豪感。
現如今,雖然膠片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膠片美學卻不會消失。那種膠片帶來的寬容度、色域、味道、變化的質感以及充滿想像力的發揮空間,吸引著數字創作者們孜孜不斷的追求。
於是,諾蘭用65毫米IMAX膠片拍攝出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並以70毫米IMAX膠片格式上映。昆汀也用65毫米膠片拍攝了《八惡人》,並以70毫米膠片放映。
可見,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怎樣進步,美學是永恆不變的追求。對於電影人來說,既要綜合掌握數位技術的變革,也應在條件允許下學習傳統電影製作的技術與流程,在積極提升自身業務水準的基礎上,做到對技術的融會貫通,最終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角度,發現屬於自己的美學表達方式。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電影創作的基礎不會丟失,膠片時代形成的美學觀念對於後來者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膠片的輝煌時代過去,但是電影作為一種光影藝術,無論使用膠片和數字拍攝,為人們帶來的最根本的永遠是美學體驗。無論技術如何變化,保留初心與工匠精神進行創作,才是電影人最原始的創作「工具」。
文創資訊記者 | 樊佩
本文為「文創資訊」(news.vsochina.com)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