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數位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如今即便是使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在後期製作的時候,基本沒有人使用膠片做剪輯了。在放映的過程中,膠片存檔也是沒有了用武之地,膠片存檔的運輸和保存都有一定劣勢,在放映的次數多了以後,畫面的色彩還會出現一些偏差,比如顏色的變化以及噪點增多等情況。
大師玩膠片棄用4K 數字拍攝如何再進步
因此在目前的電影工業中,膠片多數出現在拍攝的過程中。比如最近上映的大片《星際穿越》就是最後一部使用70mm膠片拍攝的IMAX商業電影。由此可見即便是在拍攝中,膠片的地位也是在日漸下降。《星際穿越》在使用70mm膠片的同時,也使用了35mm膠片拍攝,可以說這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拍攝習慣有關係。他的很多電影都採用膠片拍攝。
膠片拍攝可以保存很多的細節
膠片屬於化學成像。通常的膠片就是16mm膠片,相當於2K數字電影的解析度水平。70mm膠片用於早期的IMAX拍攝,35mm膠片即135膠片,畫質相當數字電影4K-6K的水平。相比於數字拍攝,膠片拍攝有自己的優勢,由於採用化學的方式,膠片拍攝可以還原的細節非常之多。因此很多專業的攝影人士喜歡膠片拍攝,在電影的拍攝中,膠片和數字經常呈現對立的狀態。
膠片拍攝如今越來越少見
過去數字攝影難以企及膠片攝影的清晰度,如今隨著4K拍攝設備的出現,在清晰度上顯然膠片的優勢並不明顯了,4K或者未來的8K拍攝,相比膠片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何一些電影大師堅持使用膠片拍攝?數字拍攝的在解決了清晰的問題後,又該如何升級轉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膠片拍攝和數字拍攝的關係。
專業的攝影師經常會說膠片拍攝的電影更有美學的造詣,也會經常提到「菲林感」這個詞。其實這個詞解釋起來非常的複雜,就和很多音樂愛好者在用不同耳機聽歌時,經常會說這個耳機更有「空氣感」一樣,沒有人能真正的定義「菲林感」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個詞和膠片拍攝的特性有很大的關係。相比數字拍攝,膠片拍攝有著顆粒細膩、寬容度好、色彩忠實還原等特點。
「菲林感」是傳統攝影美學的濃縮
「菲林感」所強調的顏色準確,過渡細膩以及低照度的表現優勢等特點,其實都是傳統膠片帶來的電影觀感。因此「菲林感」這個詞其實有著很深的懷舊意味,如今很多數位相機為了提升「菲林感」,會採用在後期加入噪點的方式來讓圖片或者視頻更加接近膠片拍攝的感覺。這是因為目前的數碼設備,拍攝的影像「太過清晰」了。
數字拍攝的影片則是畫面過於「銳利」
有的攝影師不喜歡數字攝影的原因,就是因為新設備對於畫面的表現過於清晰,使得電影的畫面沒有傳統的美感,因此很多人甚至故意讓畫面模糊一些。這裡的「清晰」並不是指的數字拍攝的畫面細節過多,相反是因為其細節太少的緣故。我們已經提到膠片拍攝是化學染料互相浸染形成的圖像,其顏色與顏色過渡之間你很難找到一個界限。而如今的數字設備則是不同,如果你放大來看,其顏色和顏色的界限分明。這種細微的差別積累起來之後,最終的結果就是膠片拍攝的電影過渡自然,有經驗的攝影師可以利用膠片的特性實現多種不同的效果。
數字拍攝的影片則是畫面過於銳利,在像素的數量提升之後,比如4K的影片,其對於顏色的渲染,畫面的把握都太過真實了,仿佛就是人眼看到的畫面,太真實反而沒有美感了。這和100多年積累起來的電影審美其實是有關係的,因此對於專業的攝影師來說,對於把握數字攝影的脈搏,其實是沒有底氣的。
類似克里斯多福·諾蘭等大導演喜歡用膠片的原因也是如此,他們是從膠片時代走過來的,一方面對於膠片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一方面對於膠片可以呈現的畫面感覺,畫面展現出的情緒,都更加的有把握。
膠片拍攝經過長期的發展,如今已經建立了很多的美學模式。比如《現代啟示錄》以及《教父》影片對於以後戰爭片以及黑幫片的拍攝有著很大影響。因此利用膠片拍攝,對於類型片的拍攝更有把握。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是導演還是現場的攝影,燈光等,都有一定的標準可以遵循。而數字拍攝則是初生牛犢,雖然有著很多新的屬性,但是依舊只能按照老的片場習慣來走,一時間還無法讓自己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
使用膠片拍攝「類型片」有依可循
不過數字攝影也正在找尋自己的道路,比如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地心引力》就是數字拍攝的,其中長鏡頭的運用讓人嘆為觀止。其實數字攝影並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新美學,因為電影的美學升級,不僅僅是拍攝一個環節可以促進的。如何利用過去膠片拍攝的經驗,結合數字拍攝的優勢,讓電影拍攝的手法繼續豐富和前進,才是數字拍攝的重擔。
數字拍攝需要傳承和發展
其實我們仔細看膠片拍攝和數字拍攝的關係,更像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如今數字拍攝風頭正勁,猶如十幾歲的少年,處於叛逆期,對於父親許多的經驗都不屑於使用。有很多激進的攝影師,總是將兩者對立起來,有的認為膠片更有美學的基礎,有的認為膠片應該徹底放棄,其實叛逆與傳承,用來形容數字拍攝和膠片拍攝的關係是最合適的。
說了半天膠片拍攝和數字拍攝的關係,其實數字拍攝未來一定會發揚廣大,徹底取代膠片拍攝是沒有疑問的。那麼什麼樣的數字攝影機才是好的攝影機呢?難道8K就一定比4K好,未來的數字攝影機只剩下數字遊戲了嗎?現實的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汽車不是越快越好,汽車的優劣和速度固然有關係,但不是正相關。
攝影機不只是解析度的PK
解析度和數字攝影機的關係亦是如此。解析度高固然可以讓用戶看到更多的細節,也是技術的進步,回頭去看過去的VCD電影,其效果肯定是慘目忍睹。但是當解析度達到一定的極限後,繼續提升就沒有太多意義的了,電影美學可不僅僅是細節多那麼簡單。
細節豐富而不突兀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從膠片和數字拍攝的關係我們也可以看出,一款好的數字攝影機,應該有準確的顏色表現,其對於人物的膚色,環境的渲染都要有一定的實力,當然這不是硬體的比拼,更多的是調校經驗的比拼,好的攝影機對於色彩的渲染是有活力的,更加有美感的,這樣說可能有一點虛,但是細微的調節差別,正是專業機器和普通機器的差別。
此外好的攝影機在細節應該有更精彩的表現,近可能達到膠片那種自然的過渡,細節豐富而不突兀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當然筆者說的這兩點是在解析度、移動拍攝、便攜性等諸多方面都有足夠的優化之後,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在完全繼承了膠片的優點後,結合新的技術,諸如3D、48幀等表現形式,一定會讓數字拍攝有新的高度。
好的攝影機在細節應該有更精彩的表現,近可能達到膠片那種自然的過渡,細節豐富而不突兀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