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膠片是怎樣成像的?利用景物反差拍攝最美照片,攝影師:曝光

2020-12-23 鹽六遊戲解說

眼睛看東西的方式與膠片紀錄景象的方式是不同的。眼睛掃視四周,並且對視野中許多目標進行聚焦。膠片透過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取景框「看」景物,並且受到焦距、光圈及相機與景物間距離的制約。不論光源的亮度如何,眼睛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對色彩進行平衡,調整。今天小元給大家談談景物反差和膠片是怎樣成像的。

膠片記錄影像則要受主光的影響。瞳孔能根據光線亮度的不同而放大或縮小,而膠片曝光時,無論光圈和快門如何調節,也只能接收固定頻率的光波。眼睛和大腦一起,能對光線的亮度和內涵產生一系列的反應。膠片則受到光亮度的影響。

簡而言之,眼睛和大腦既是圖像的接收器,又是視覺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膠片的感光則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並受自身感光性能的制約。上面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還要注意人眼能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光線條件對得到的景象進行調整,而全自動照相機則不能。因此,有時我們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景象,在拍成照片後,可能變得完全不同。

因此,了解兩者到底有多大的差異,並學會對相機和膠片進行調整,以期達到與大腦得到的圖像相一致的效果,就成了攝影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目標。眼睛,這個神奇的裝置,在不斷的向大腦傳遞各種信息。這些電磁信號與其他信號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感知世界。而照相機則是捕捉並記錄各種不同亮度的顏色的工具。只有在照相機將影像轉化成我們以前見到過的某種形式時,才能被人賦予價值和內涵。因此,人的眼睛是積極的、主動的,而相機和相紙則是消極被動的。

1、膠片是怎樣成像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的景物和照相機形成圖像的區別,咱們先簡單看一下相機成像的原理與人眼的視覺形成有什麼不同,並了解一些提升畫面品質的技術,正是這些技術,使照片越來越接近人眼的視覺感受。這些知識能使你拍攝更好的照片、至少能先讓你的照片看起來與真實的景物更接近一些。

膠片是由一種叫做滷化銀的感光顆粒,附著在感光乳劑中,再覆以透明的塑料片基構成的。這些小顆粒,在形狀上可以是隨意的,也可能有統一的標準,這要由膠片的製造方法決定。膠片最重要的特性是它捕捉光的效率。這將決定感光性的好壞,通常用ISO係數來表示。

一般來說,膠片感光速度越高,則感光顆粒的面積就越大。某一類型的膠片中,速度高的膠片比速度低的膠片具有更大的感光晶體面積。

在實際應用中,當放大並最終製成照片後,這些鹽和胡椒形狀的感光顆粒可能顯現出來。在過去,太多的顆粒會影響畫面展出的效果,但今天,這已經不是問題了。現在的攝影師故意尋求大顆粒的膠片或使用放大技術,來強調畫面的質感,達到創作目的。通常這些技巧可與印象派畫家和點描派技法的作品相媲美,或給畫面增加一一種懷舊的感覺。

攝影術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光的能量能影響並改變物質。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光的能量是植物生產營養物質的催化劑。在攝影中,光使滷化銀顆粒發生轉變。這種轉變能產生一種看不見的「潛影」。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潛影變大,並能被人眼所見。所有的膠片在曝光以後,成為負片。

此時,記錄下來的光的亮度與實際場景中的亮度正好相反。光的亮度與底片上的銀的密度成正比。銀越多,底片越黑,表明那裡受到的光線的照射越多。但在負片中,情況正好相反。原本明亮的區域變成了暗色,原本越暗的區域則變得較亮。

現在,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湖泊,周圍環繞著深色的樹林,當它被拍成負片時會是什麼樣子。在負片中,湖面變成了深色,周圍較亮的部分則代表原來那些較暗的樹叢。黑白負片中,這些地方將表現為深淺程度不同的灰色陰影,在彩色負片中,則會有不同密度和亮度的各種顏色。因此,光線的亮度被轉化成膠片上密度不同的顆粒。密度變化的範圍也就代表著照片記錄下來的影調變化範圍。這一機制是拍攝過程的關鍵。負片製成照片時,影調關係將掉過來。幻燈片則要依靠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方法獲得正像。兩種方法都最終將負片轉化成正片。

如果你正在開始了解測光和膠片的寬容性等知識,色域的概念將會很有幫助。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在不論現場的景物和光線條件怎樣,我們都能對照片的結果做出比較精確的預測。這種能力是攝影師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

2、景物反差

在曝光時,要對光線亮度進行控制以便使產生的影像亮度處在膠片的寬容度之內。實際上,無論光是明是暗,還是受到了散射——對於照相機都沒有什麼區別。這並不是說光線產生的畫面氣氛——內部關係和情緒一—對照片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這是拍出好照片的必備條件之一。

但對於照相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畫面中最亮與最暗部分之間的亮度差有多大。這種反差以及控制反差的手法決定了拍攝質量的好壞。

畫面中亮部與暗部的亮度差叫景物亮度差。我們可以用測光表來測量這種景物間的亮度關係。使用正確,測光表就能讀出亮部和暗部之間光線亮度的差距,使你在決定曝光時有充分的根據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一方面,人眼和照相機有很大的差別。照相機是為了在膠片上產生出正確的影像。而人眼只考慮光線的亮度,並在瀏覽整個場景的過程中對亮度變化做出本能的反應。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順光」拍攝的2大特點
    一、順光拍攝的優點:攝影愛好者在拍攝照片時經常會採用這種順光方法拍攝照片。因為順光攝影的優點是色彩還原性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受光均勻,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影調較為柔和,環境細節豐富,更接近被攝主體。
  • 樹林拍攝技巧分享
    剛直有力的直線,廣闊穩定的平線,挺拔莊重的豎線,活潑生動的斜線,柔美流動的曲線,反差強勁的粗線,輕柔文弱的細線等,樹木的線條感與生俱來,只有抓住了這些線條的曲直、濃淡、虛實以及強弱,在色彩和影調的相互映襯下,就能加強畫面的表現力。許多有經驗的人認為,物體其最美的部分就是局部。
  • 富士膠片 instax SQUARE SQ10 數模一次成像相機
    富士膠片發布了 instax SQUARE 數模一次成像相機 SQ10(下文簡稱 「SQ10」)。這是富士膠片第一款使用方形尺寸相紙的一次成像相機。  SQ10 搭載了數字成像傳感器,擁有數字成像處理技術。
  • 如何拍攝城市夜景風光照片?專業攝影師給你方法,教你拍出好照片
    使用低感光度就成為硬性條件,但為了讓相機能捕捉到更多的光線,就要降低相機的快門速度,相機的曝光時間越久,畫面就越明亮,但問題也很明顯,快門速度過慢就不能手持拍攝,因此需要配合三腳架和快門線才能進行拍攝,這樣就不擔心相機震動而影響照片的成像質量。
  • 膠片攝影——並不遙遠的記憶
    柯達破產,富士減產,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膠片攝影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了「老年人的活動」,只有少數攝影師繼續堅持用膠片拍攝。然而膠片攝影並未從此徹底消失,人們很快又發現了膠片的一些特有的魅力,膠片攝影的過程和最後所得照片的獨特風格,都不是用數位相機可以取代的。所以,膠片攝影很快又在年輕攝影師當中流行起來,成為了一種自帶「情懷」的攝影創作方式。
  • 數位相機拍攝時為什麼不需要膠捲呢?
    中所周知,相機是由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組成。成像:包括一些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再就是一些透鏡或者是效果鏡等。曝光:就是快門、光圈、測光、閃光燈等這這些系統輔助系統:從過去到現在無非就是卷片或者是計數的一些機構等回歸主題,數位相機拍攝時為什麼不需要膠捲呢?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了解相機工作(曝光)的原理。
  • 霧天拍攝不易,怎樣才能拍出滿意的照片?秋季霧天拍攝技法10例
    常可在同一拍攝點、同一視角拍出風韻不同的照片。4、留白霧能天然留白,產生空間感,產生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意境和效果。那麼,如何拍攝好「飄渺仙境」的霧天照片呢,有什麼技巧呢?你也可以使用 1-2EV 的曝光補償,來創造高調效果,這樣可以創造淡雅柔和的意境,但注意不要高光部分過曝——這一點,可以通過直方圖和高光警告功能來實現。相反地,你也可以調低曝光補償來製造厚重深沉的意境,為此可以考慮把部分景物剪影化。用哪種方案,具體取決於你的想法和拍攝目的。
  • 法國攝影師拍攝的美國西部,復古膠片色調下的懷舊感與抒情風格
    1955年,弗蘭克使用從古根海姆基金會獲得的基金,開著自己的汽車,行駛了5000公裡來到西部拍攝,經過了3年的拍攝和整理,在1958年出版了攝影史上的重要著作《美國人》。我們今天不是要介紹弗蘭克和他的作品,而是介紹一個拍攝美國的攝影師。
  • 「最美應用」NOMO:這個App,帶你回到久違的「膠片時代」
    打開 NOMO ,界面上的元素很簡單:取景器、閃光燈、雙重曝光、選擇照相機、快門和膠片。有兩個照相機可以挑選,分別是 INS W 和 135 B,前者模仿的是富士拍立得的成像效果,後者模仿的是 LOMO LC-A 相機,這個需要 6.00 進行內購,麵包君覺得買不會吃虧,拍照後可以立即成像,左下角還會顯示拍攝日期,可以說是非常懷舊了。
  • 如何拍攝經典肖像照片 留下人生最美瞬間
    在六七十年代,還是膠片時代,人們拍照都是拍攝的黑白照片,無論男女老少都沒有什麼化妝之類的。坐在照相館的大型座機前,拍攝著自己的照片。然而,在那個年代的攝影師,拍攝都很認真,特別是用光非常講究。許多經典的人像佳作,就是這些老一代攝影師獨具匠心創作的。這些經典的肖像,自然樸實,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 雲霧拍攝的攝影技巧
    雲霧拍攝風光攝影師都喜歡拍攝不尋常的天氣(雨、雪、霧、暴風雨等),霧就是其中一種。有霧的天氣之所以得到風光攝影師的寵愛,是因為霧具有非同一般的藝術表現力,它不僅能渲染現場氣氛,而且能使畫面充滿特殊的情趣。如果幸運的話,你就可以看到濃霧瀰漫山谷,景物在霧中若隱若現的絕倫之景。
  • 人像攝影,如何拍攝最美的特寫鏡頭?人像特寫的拍攝訣竅
    所謂「細節見真章」,人像的拍攝少不了特寫鏡頭的拍攝,「特寫」的運用可增強視覺衝擊力,放大人物情緒和細節,增強畫面表現力等。▲「特寫」的運用可豐富和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很多人以為特寫就是將鏡頭拉近,「咔嚓」一聲,其實不然,特寫更是你揚長避短的完美一擊。那麼,人像特寫,怎樣拍才最美?
  • 風光攝影究竟用數碼還是膠片?專業攝影師總結,鐵手工不比三腳架
    數碼還是膠片回溯到十年前,當你去問攝影師他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攝影設備時,大多數專家都推薦你使用中型和大型膠捲相機。此外,專家們還會特別強調:拍攝綠色風景的最佳方法是使用富士別墅倒裝片、柯達倒裝片在日落和秋天等。很難想像有多少人在十年內仍然擁有電影攝影機。
  • 怎樣才能拍攝好日落照片?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落日照片的拍攝未嘗不是如此。夕陽美麗但稍縱即逝,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領悟,拍攝出來的照片風格迥異。怎樣才能拍攝出優秀的落日照片,至少可以把握以下幾點:一是選好拍攝機位。同是一個太陽,不同的拍攝地點,可以構圖的形態截然不同,甚至爬高數米機位後,卻可能帶來驚喜的視覺。尤其是與太陽構成畫面的近景,對成像意境影響十分巨大,從某種意義上講,成敗在於什麼地方拍攝。
  • 手機拍攝中的HDR是什麼,如何利用它拍出更好的照片?
    HDR是「高動態範圍成像」的意思,它是攝影師用來平衡場景中光線水平的一種技術,通常用於單幅照片中曝光差異較大的情況。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室內,通過窗戶拍攝陽光的直射區域。
  • 手機攝影學院:巧用APP製作多重曝光照片
    所謂的多重曝光,是膠片時代就已經出現的一種拍照技術,主要利用同一張底片進行多次曝光的方式,將不同場景融合到一起,形成獨特的視覺美感。數碼時代的多重曝光就變得更加簡單,通過PhotoShot和前面提到的手機應用即可實現合成,同時還能通過各種濾鏡帶來豐富的色彩效果。
  • 如何拍攝出夜空中的明月
    而拍攝月亮,也是眾多攝影題材中非常吸引人的一種。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怎樣才能拍好夜空中的明月。拍攝環境以及焦段的選擇拍攝月亮選擇在夜晚比較合適,這個時段的月亮比較明顯。如果是城市,應儘量避開路燈、廣告牌等光源;如果是自家陽臺,儘量關掉燈源。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再次撥動過片把手,取景構圖……這份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攝影師。雖然我的攝影之路是從數位相機走起的,而在拿起膠片機的那一刻,我才開始理解ISO、曝光、光圈,開始用心去拍正確的照片。膠片攝影目的不同,使用的膠捲各異。
  • 專業的攝影師拍攝夜景時,十有八九都會用這些技巧,照片更耐看
    ,因光線比較弱,為了讓相機保持穩定,所以就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這樣就可以順利的拍出清晰的照片,所以,出發前,最好帶上三腳架,它可以減低相機的晃動,能輔助相機延長快門時間,是風光攝影師必備的器材。 尤其是在暗光環境中拍攝夜景的時候,用高感參數會讓照片暗部區域的噪點特別顯眼,所以當環境允許時,新手應優先考慮三腳架搭配低感光度值來獲得最佳成像效果
  • 大師玩膠片棄用4K 數字拍攝如何再進步
    膠片拍攝可以保存很多的細節  膠片屬於化學成像。通常的膠片就是16mm膠片,相當於2K數字電影的解析度水平。數字拍攝的在解決了清晰的問題後,又該如何升級轉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膠片拍攝和數字拍攝的關係。2大師沉迷 膠片為何有電影感  專業的攝影師經常會說膠片拍攝的電影更有美學的造詣,也會經常提到「菲林感」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