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圖為文化大數據產業論壇
日前,文化大數據產業論壇在京舉行。會議圍繞文化大數據產業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主題展開,吸引了數位在京政界、學界和業界代表人士參加,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作了《讓歷史影像煥發時代光彩》的主旨發言,吸引了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
新聞簡報與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新影集團出品的簡報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新聞簡報是電視機普及前中國老百姓通過看電影的方式,集體收看的新聞聯播,它記錄並反映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將上映的張藝謀導演作品《一秒鐘》將再次提到新聞簡報,也將喚起很多國人的記憶。新聞簡報從1949年開始創辦,到1978年更名為祖國新報,到1993年結束走過了僅將近50年的歷程。
1949年的新中國的誕生,1955年梅蘭芳的舞臺藝術,1959年的北京新建築,1960年徵服世界最高峰,還有1976年的唐山地震災情匯報,1980年的莫讓年華付水流,1985年的紫禁城和1990年的發展中的中國,和2008年非常北京和中國三峽等優秀作品均出自新影集團。
據了解,新影廠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1953年建廠,廠名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2010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合併組建了中央新影集團。2019年4月,中央新影集團劃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管理。自建廠以來,新影廠擔負著國家影像歷史的記錄者和典藏者的使命,在跟蹤和記錄黨和國家重大活動、重要事件、重要工程、重大變化方面,具有權威的開拓定位,真實記錄了我們國家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也創作了很多具有文獻價值的新聞紀錄片。
新影集團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當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人人都是記錄者的時代,中央新影集團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圖為新影集團總經理 姚永暉
姚永暉表示,之所以用膠片拍攝,是經過理性思考和實踐證明的。正如一位哲學家曾經所說,凡是不變的都是被理智和理性所認知,凡是變的都是被意見所認知。事實上,自1895年盧米埃兄弟電影首映至今,膠片記錄的形式已存在125年,歷經上百年的考驗,膠片已被證明是最具安全性、最穩定可靠的實體性存儲介質。相較而言,數位技術是從標清、高清、4K、8K不斷迭代升級,存儲介質也有光碟、磁帶、U盤、存儲卡等變化,這些變化為重大影像的記錄和保存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和安全風險。
姚永暉提到,在今年1月中央新影集團組織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就有「膠片電影的發展現狀和數字時代如何發揮膠片電影的價值」進行研討。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國、呂逸濤聯名發起了一份「關於電影膠片記錄國家重大事件和重點項目的國家影像工程」,列入「十四五」規劃提案。與會專家和兩位委員在提案中都指出,電影膠片生動、穩定、安全的特性十分適合歷史影像資料的存儲,也是已知的安全的影像記錄存儲載體,在影像呈現上膠片具有無與倫比的寬容度和色彩還原度,經典質感是數字影像難以替代的,也是目前成熟的影像技術。從存儲成本來看,電影膠片也比數字影像更加低廉,而且安全;從檔案保存角度看,電影膠片是原始場景直接作用於感光材料上的光影留痕,所以不容易被篡改,更能滿足檔案的原始記錄要求。
《電影星際穿越》導演曾表示,「膠片化是數字影像不可比擬的,擁有最廣的色域、最廣的解析度,膠片拍的電影才是電影」。對此,姚永暉表示這也可見他對膠片電影的熱愛。2020年奧斯卡電影獲獎影片中,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燈塔》《婚姻故事》《小婦人》均使用了膠片拍攝,所以對於影像記錄來說,留住膠片就是留住了歷史的底片,留住了時代的底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央新影集團承擔起了「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新影集團的歷史影像資料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得到了使用,真實還原了歷史原貌。據介紹,《建國大業》中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唐山大地震》當中1976年地震的現場等均是參考了新影珍貴的音像資料後進行的全景復原。此外,許多電影作品更是直接選用新影的歷史資料,如《無問西東》中西南聯大的鏡頭,《我和我的祖國》原子彈爆炸的鏡頭,《攀登者》我國首次登上珠峰的鏡頭,《奪冠》女排世界冠軍的鏡頭及《金剛川》抗美援朝前線的鏡頭。
截至目前,中央新影集團共保存有各類歷史膠片資料時長9400小時,高清等各類磁帶盒硬碟資料10367小時,還有將近400小時的聲音資料。隨著拍攝和搜集的進行,影像資料庫的內容正在增加。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從目前來看,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國外對中國的整體認知還存在較大的偏頗和誤解,這與中國的實際存在極大差距。面對這樣的實際,姚永暉表示,歷史的發展需要理性、客觀、公正的記錄,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記錄影像就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也是認可度高、感染力強的國際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多用真實的影像和歷史資料,利用鮮活生動、潤物無聲的故事化講話方式,通過歷史與現實結合,過去與現在對應,充分展示新中國的發展成就,以及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據了解,2019年12月新影集團和中國國際電視臺聯合出品的《與世界同行—70年的中國與世界》面向全球播出,近期在2020年第16屆中美電視界開幕式頒獎典禮上,新影集團出品的記錄電影《青春中國》獲得年度最佳紀錄電影獎,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獲得最佳電視紀錄片獎。
姚永暉強調,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下,在文化產業飛速發展的新格局下,中央新影集團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支主力軍,一方面,將聚焦主業,繼續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另一方面;做好歷史影像的膠片數位化工作,開展國家影像典藏工程第一期建設,通過搶救性修復和4K數位化修復,逐步將我們1938年到改革開放1978年14萬分鐘膠片影像資料進行保存升級和修復,實現膠片價值的再利用和再提升,打造服務大眾的全媒體內容產品。
此外,姚永暉表示,新影將充分利用紅色經典資源,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源以及優秀的科普資源,通過膠片轉位數位化之後同中華文化素材庫對接,最大化的發揮歷史影像的社會效應,為繁榮中國文化事業和產業貢獻一份力量。
面向未來,不忘本來,歷史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新時代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鮮活生動的歷史影像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