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2020-12-23 文旅中國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圖為文化大數據產業論壇

日前,文化大數據產業論壇在京舉行。會議圍繞文化大數據產業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主題展開,吸引了數位在京政界、學界和業界代表人士參加,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作了《讓歷史影像煥發時代光彩》的主旨發言,吸引了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

新聞簡報與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新影集團出品的簡報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新聞簡報是電視機普及前中國老百姓通過看電影的方式,集體收看的新聞聯播,它記錄並反映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將上映的張藝謀導演作品《一秒鐘》將再次提到新聞簡報,也將喚起很多國人的記憶。新聞簡報從1949年開始創辦,到1978年更名為祖國新報,到1993年結束走過了僅將近50年的歷程。

1949年的新中國的誕生,1955年梅蘭芳的舞臺藝術,1959年的北京新建築,1960年徵服世界最高峰,還有1976年的唐山地震災情匯報,1980年的莫讓年華付水流,1985年的紫禁城和1990年的發展中的中國,和2008年非常北京和中國三峽等優秀作品均出自新影集團。

據了解,新影廠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1953年建廠,廠名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2010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合併組建了中央新影集團。2019年4月,中央新影集團劃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管理。自建廠以來,新影廠擔負著國家影像歷史的記錄者和典藏者的使命,在跟蹤和記錄黨和國家重大活動、重要事件、重要工程、重大變化方面,具有權威的開拓定位,真實記錄了我們國家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也創作了很多具有文獻價值的新聞紀錄片。

新影集團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當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人人都是記錄者的時代,中央新影集團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圖為新影集團總經理 姚永暉

姚永暉表示,之所以用膠片拍攝,是經過理性思考和實踐證明的。正如一位哲學家曾經所說,凡是不變的都是被理智和理性所認知,凡是變的都是被意見所認知。事實上,自1895年盧米埃兄弟電影首映至今,膠片記錄的形式已存在125年,歷經上百年的考驗,膠片已被證明是最具安全性、最穩定可靠的實體性存儲介質。相較而言,數位技術是從標清、高清、4K、8K不斷迭代升級,存儲介質也有光碟、磁帶、U盤、存儲卡等變化,這些變化為重大影像的記錄和保存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和安全風險。

姚永暉提到,在今年1月中央新影集團組織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就有「膠片電影的發展現狀和數字時代如何發揮膠片電影的價值」進行研討。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國、呂逸濤聯名發起了一份「關於電影膠片記錄國家重大事件和重點項目的國家影像工程」,列入「十四五」規劃提案。與會專家和兩位委員在提案中都指出,電影膠片生動、穩定、安全的特性十分適合歷史影像資料的存儲,也是已知的安全的影像記錄存儲載體,在影像呈現上膠片具有無與倫比的寬容度和色彩還原度,經典質感是數字影像難以替代的,也是目前成熟的影像技術。從存儲成本來看,電影膠片也比數字影像更加低廉,而且安全;從檔案保存角度看,電影膠片是原始場景直接作用於感光材料上的光影留痕,所以不容易被篡改,更能滿足檔案的原始記錄要求。

《電影星際穿越》導演曾表示,「膠片化是數字影像不可比擬的,擁有最廣的色域、最廣的解析度,膠片拍的電影才是電影」。對此,姚永暉表示這也可見他對膠片電影的熱愛。2020年奧斯卡電影獲獎影片中,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燈塔》《婚姻故事》《小婦人》均使用了膠片拍攝,所以對於影像記錄來說,留住膠片就是留住了歷史的底片,留住了時代的底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央新影集團承擔起了「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新影集團的歷史影像資料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得到了使用,真實還原了歷史原貌。據介紹,《建國大業》中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唐山大地震》當中1976年地震的現場等均是參考了新影珍貴的音像資料後進行的全景復原。此外,許多電影作品更是直接選用新影的歷史資料,如《無問西東》中西南聯大的鏡頭,《我和我的祖國》原子彈爆炸的鏡頭,《攀登者》我國首次登上珠峰的鏡頭,《奪冠》女排世界冠軍的鏡頭及《金剛川》抗美援朝前線的鏡頭。

截至目前,中央新影集團共保存有各類歷史膠片資料時長9400小時,高清等各類磁帶盒硬碟資料10367小時,還有將近400小時的聲音資料。隨著拍攝和搜集的進行,影像資料庫的內容正在增加。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從目前來看,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國外對中國的整體認知還存在較大的偏頗和誤解,這與中國的實際存在極大差距。面對這樣的實際,姚永暉表示,歷史的發展需要理性、客觀、公正的記錄,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記錄影像就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也是認可度高、感染力強的國際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多用真實的影像和歷史資料,利用鮮活生動、潤物無聲的故事化講話方式,通過歷史與現實結合,過去與現在對應,充分展示新中國的發展成就,以及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據了解,2019年12月新影集團和中國國際電視臺聯合出品的《與世界同行—70年的中國與世界》面向全球播出,近期在2020年第16屆中美電視界開幕式頒獎典禮上,新影集團出品的記錄電影《青春中國》獲得年度最佳紀錄電影獎,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獲得最佳電視紀錄片獎。

姚永暉強調,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下,在文化產業飛速發展的新格局下,中央新影集團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支主力軍,一方面,將聚焦主業,繼續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另一方面;做好歷史影像的膠片數位化工作,開展國家影像典藏工程第一期建設,通過搶救性修復和4K數位化修復,逐步將我們1938年到改革開放1978年14萬分鐘膠片影像資料進行保存升級和修復,實現膠片價值的再利用和再提升,打造服務大眾的全媒體內容產品。

此外,姚永暉表示,新影將充分利用紅色經典資源,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源以及優秀的科普資源,通過膠片轉位數位化之後同中華文化素材庫對接,最大化的發揮歷史影像的社會效應,為繁榮中國文化事業和產業貢獻一份力量。

面向未來,不忘本來,歷史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新時代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鮮活生動的歷史影像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賈亭沂

相關焦點

  • 中國成立「博潤·中央新影紀錄電影基金」
    中國成立「博潤·中央新影紀錄電影基金」 發表時間:2012-03-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由中央新影集團與杭州博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博潤•中央新影紀錄電影基金」18日在北京成立。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大咖同臺,展望新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論壇由廣東衛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軍擔任主持人,邀請到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井水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 總編室主任程喆林,嗶哩嗶哩高級顧問朱賢亮,華特迪士尼(中國)有限公司媒體及原創內容總經理戴驊,BBC Studios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丁可,圍繞「記錄新時代,展現新徵程」的主題發表演講。
  • 新影聯盟《極地行動》閃耀香港電影節
    第43屆香港電影節開幕本次國際影視展,新影聯盟奪目亮相,與英皇影業、華策集團等業界頂級影視公司展開廣泛的交流和深度的合作洽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新影聯盟創始人董事長葉開帶領導演元德,製片孫杰,製片湯姆,總助姜楠參加 。
  • 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而導演張猛之所以堅持,除了《陽臺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之外,更重要是能帶來一種電影獨有的「儀式感」。膠片電影的主流時代已經過去膠片,從黑白到彩色,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數百年來的歷史積澱及技術進步,其優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畫質讓一眾電影人成為它的「忠粉」。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2012年是膠片和數字時代的分水嶺,那之後,隨著數字電影的流行,膠片的命運急轉直下,膠片業務出現了斷崖式地下滑。就上海電影技術廠來說,膠片生產線從停產到全線關閉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已經是全面碾壓膠片,電影膠片產量大幅度縮水,膠片大佬柯達公司淪為另一個「諾基亞」。我們來到了一個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如果不是在諾蘭、昆汀為代表的大導演們做著誓死頑抗,世界上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電影膠片生產了。
  • 新影聯盟 x Supreme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隆重舉行
    2020年7月30日,新影聯盟 x Supreme品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文創園內隆重舉行!北京新影聯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開先生、美國Supreme品牌管理集團中國區負責人解宜鑫先生、新影聯盟藝術總監和著名製片人Warwick先生、新影聯盟顧問吳厚鑑博士出席了籤約儀式。
  • 《一秒鐘》於膠片時代的回眸,張藝謀的獨家記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全國公映,膠片的譁啦轉動,帶出張藝謀創作生涯的第23部電影導演長片。該片依舊是張藝謀對文化展開追憶的風格,在懷舊的氛圍裡,膠片時代的情感瀰漫開來。
  • 《一秒鐘》:記錄一代人的電影時光
    這一次由十年軍旅生涯的張譯來演繹一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父親形象,依舊帶著他特有的率真、陽光的形象而深得大家喜歡。再加上這次走心的張藝謀的構思和致敬電影和記錄集體回憶的精良製作,使得這部電影在2020年的冬季颳起了一種溫暖人心,而又充滿回憶之美的輓歌式電影之風。
  • 長隆集團攜手富士膠片「幸福快樂在長隆-攝影大賽」照片展圓滿落幕
    大賽由長隆集團旗下的九大景區版塊與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舉辦,邀請所有喜愛長隆度假區的朋友們記錄下自己在長隆的幸福時光,以照片形式將快樂分享。 ,每一次與親人和朋友的相聚都別具意義,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拍照的方式鮮明地還原美好的時刻。
  • 首次展現中國電影膠片「前世今生」,紀錄片《光影傳奇》熱播中
    自中國電影誕生到新中國成立,誕生了近3000部影片,留存下來的卻不足十分之一。電影膠片記錄中國電影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的百年巨變。如今它們存儲於何處?存儲現狀如何?它們的未來又何去何從……為了守望民族記憶,致敬電影膠片守護者,CCTV-9紀錄頻道開年之作、6集紀錄片《光影傳奇》2021年1月9日起每晚19:23播出,揭秘中國電影膠片的前世今生。這是一個從未被完整講述過的傳奇故事。
  • 《中華文摘》文章:收藏老電影膠片 固守美好純真
    又緣於對老電影的懷舊情結,當下以每盤100元價格一口氣買下了500多盤舊電影膠片,改變了這些膠片將被當做塑料廢品打碎賣掉的命運,又花了5000元購回一臺電影放映機,開始了收藏電影膠片之路。  如今電影已進入完全數碼時代,黑白膠片、手搖放映機、無聲影片已屬鳳毛麟角。但被電影公司視為廢品的黑白膠片,在陳海生眼裡卻是稀世珍寶。在他上千卷膠片中,以故事片居多,還有動畫片、科教片、紀錄片等。
  • 「科幻十條」助力,新影聯盟《極地行動》《深夢》打造電影宇宙!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在《布達佩斯大飯店》裡,我們還相信膠片時代的童話
    當時,膠片電影宣告退幕,正值整個行業歷史性的沉重轉型,很多導演都為此拍攝了講述電影的電影,韋斯·安德森也在這部粉紅色的「童話故事」裡記錄了屬於20世紀膠片電影的回聲。也正如同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蒂耶裡·福茂在發布今年入圍名單時所說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影像在不斷演化的世界,不論是觀影的方式還是影片本身。
  • 用膠片記錄旅行足跡,用腳步丈量生命的腳步
    等你咬咬牙堅持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比你想像中的更加堅強。夢想一說出來就是一種很矯情的東西。時光就像一把無情的屠刀,消磨了一隻消磨了青春,澆滅了夢想。其實每個人都有夢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努力向前。我一直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之奮鬥為之努力。
  • 膠片時代的霸主,數碼時代的棄兒,再見了柯達相機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幹版製造公司;利用自己研製的乳劑配方,製作出照相機用幹版膠片。伊斯曼就時常想:難道照相機不能做得小一些嗎?攝影不能像用鉛筆寫字這麼簡單嗎?一連串的疑問促使他不斷研發新技術。所以他推出了感光度高、並且便於攜帶的照相膠捲,給感光業界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
  • 用膠片記錄生活 富士mini50s簡單評測
    在如今這個屬於著數碼的年代中,還有多少人會去想到用膠片記錄生活的精彩呢?富士mini50s就是一臺需要使用膠片的相機,它和以往的膠片相機不同,該機所拍攝的照片無需經過衝洗操作,直接即拍即得,趣味無窮。富士mini50s採用了富士龍定焦鏡頭,焦距為60cm~無窮遠,該機還內置了光學取景器,便於我們在拍攝時進行取景操作。
  • 長隆集團與富士膠片聯合舉辦「幸福快樂在長隆-攝影大賽」照片展落幕
    大賽由長隆集團旗下的九大景區版塊與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舉辦,邀請所有喜愛長隆度假區的朋友們記錄下自己在長隆的幸福時光,以照片形式將快樂分享。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讓人們重新體會到日常生活的難能可貴,每一次與親人和朋友的相聚都別具意義,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拍照的方式鮮明地還原美好的時刻。
  • 膠片攝影——並不遙遠的記憶
    膠片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在數碼攝影技術崛起之前,膠片攝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數珍貴的瞬間,都以銀鹽光化學反應的形式被留在了膠片上。二十一世紀初,更方便快捷的數碼攝影技術日益成熟,各種型號的數位相機不斷刷新著各項技術參數,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數碼照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低效而不穩定的膠片攝影很快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