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你知道嗎?自中國電影誕生到新中國成立,誕生了近3000部影片,留存下來的卻不足十分之一。電影膠片記錄中國電影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的百年巨變。如今它們存儲於何處?存儲現狀如何?它們的未來又何去何從……為了守望民族記憶,致敬電影膠片守護者,CCTV-9紀錄頻道開年之作、6集紀錄片《光影傳奇》2021年1月9日起每晚19:23播出,揭秘中國電影膠片的前世今生。這是一個從未被完整講述過的傳奇故事。
△海報
早期的中國電影膠片
多數毀於大火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問世。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膠片作為載體,一路見證了電影的發展,直到數位技術迭代更新,影像載體逐漸從膠片變為數字硬碟。曾在電影領域制霸百年之久的膠片,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那些膠片沉寂於昏暗的膠片庫房,鮮被提及。數字為王的時代,等待它們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光影傳奇》6集系列紀錄片以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電影膠片「前世今生」的故事進行了探尋。
△預告圖
其中,第一集《浴火》講述電影膠片的性質、際遇和命運,可惜的是,中國電影早期大多數的膠片都毀於大火之中。第二集《家園》和第三集《寶庫》是講述電影膠片之「家」,即旨在搜集保藏並不斷改善電影膠片的生存環境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及其影片庫。第四、第五、第六集則是講述電影膠片守護人的故事:如何讓「孤兒電影」回家,如何對傷病的電影膠片進行物理修復,如何在數碼科技時代對膠片電影作數位化轉錄和修復,讓它重生。
核心主角始終是電影膠片。
中國電影資料館
為電影膠片祛除傷殘病廢
「人人都看電影,人人都熟悉電影,但很少有人關注電影膠片,更少有人知道電影膠片有硝酸片基、醋酸片基、滌綸片基,其中硝酸片基膠片有易燃性——有時會自燃——從而被稱為『易燃片』。知道1949年以前中國出品的影片有近3000部而倖存者卻不到十分之一者,更是微乎其微。」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在《光影傳奇》中出鏡,為觀眾講述電影膠片的故事。
△陳墨
在他看來,《光影傳奇》並非是要具體探討電影膠片滅失的歷史本身,而是要說明電影膠片生命脆弱,命途坎坷多舛,亟需專業性搜集、保藏與呵護。
中國電影資料館正是因此應運而生。
1955年9月,中國電影發行總公司經理羅光達以觀察員身份代表中國出席在波蘭召開的國際電影資料館第11屆年會,會後參觀了波蘭電影資料館,歸國後立即向電影局、文化部和國務院報告,建議成立中國電影資料館籌備處。
1958年9月,中國電影資料館正式成立。
1960年8月,國務院批准興建第一個正規影片保存庫——北苑片庫,1962年建成。1969年,國務院批准將中國科學器材公司在北京東郊、西安臨潼的兩個倉庫劃撥給中國電影器材公司使用,後成為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庫房。
△劇照: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膠片庫北苑片庫舊址
「搜集、保藏、維護、修復和利用,這些工作都離不開人,即中國電影資料館員工;讓膠片遊子歸來、孤兒電影回家的是他們;讓電影膠片在恆溫恆溼的環境中得到良好保養的是他們;為電影膠片祛除傷殘病廢的是他們;讓膠片電影成為光鮮靚麗的數碼電影的還是他們。」 在陳墨看來,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工作人員,既是電影膠片守護人,也是電影膠片的「家人」。
帶觀眾探尋「秘境」
科學知識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光影傳奇》帶著觀眾探尋了不少難得一見的「秘境」,比如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東郊地下防核爆膠片庫、西安臨潼易燃片庫等等,都是從未對社會公眾開放之地;還對中國電影資料館現任館長孫向輝及數十位業務骨幹的工作實況記錄和現場採訪,讓觀眾知道他們如何做、為什麼這麼做。
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鎮看來,《光影傳奇》中的科學知識元素,同樣令人耳目一新。「易燃片匪夷所思的危險性、醋酸綜合症驚人的破壞力、電影膠片存放技術的精細微妙、修復工藝的妙手回春、困難時期防核攻擊的膠片庫房、神秘莫測的膠片墓地……對普通觀眾來說,這一切無疑都是新鮮的、帶有奇觀性的內容。」
△李鎮
李鎮認為,膠片電影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但電影不死,膠片電影及電影膠片也沒有消亡。
「《光影傳奇》的六集內容,其實還藏有隱形的敘事線索,那就是中國百年社會發展史、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鬥的歷史,膠片的命運與民族的榮辱興衰聯繫在一起。膠片是人類記憶的載體,保護膠片便是守護歷史、守護文明。」
【精彩劇透】
第一集《浴火》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與攝影師劉仲倫,拍攝了京劇名角譚鑫培的代表劇目《定軍山》。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
然而,四年後的一場大火卻使《定軍山》未能留存於世。
據統計,自中國電影誕生到新中國成立期間誕生的近三千部影片,留存下來的不足十分之一,大多數的膠片都毀於大火之中。在早期的中國電影史上,電影膠片的命運始終與火緊密相連,大火仿佛給早期的中國電影施了魔咒,此後幾十年裡,一幕幕膠片與火的故事輪番上演。
第二集《家園》
從大火中走出,一卷卷歷經磨難的電影膠片跌跌撞撞邁進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將這些珍貴的電影膠片安全妥善地保存下來,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電影膠片的安家之旅始終裹挾於時代的洪流之中,也從未脫離國家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
伴隨共和國的成長,國家也開始搭建地下膠片庫房,中國電影膠片也踏上了安家之路。
第三集《寶庫》
陝西臨潼,驪山腳下,藏著一處隱秘的建築群。
西安電影資料庫,中國電影膠片的一處重要棲身之所。資料房南側有一個特殊的膠片房,每天輪班24小時都有人看守膠片的安全,這個看似普通的膠片房,一旦出現紕漏,膠片爆炸的能量接近於等量級的TNT炸藥。
膠片房裡暗藏著許多的玄機,也是保護膠片的「秘密武器」。這些膠片被一代一代的工作人員守護著,這些守護不僅僅是擔心它的爆炸風險,更是出於對膠片的重視。
第四集《歸來》
2015年5月5日,中國臺灣動畫片先驅趙澤修先生將1968年完成的《龜兔賽跑》動畫電影膠片拷貝,捐贈於中國電影資料館。自1969年,《龜兔賽跑》的膠片拷貝隨趙澤修身處異鄉長達半個世紀,如今,它終於結束漂泊,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縱觀中國電影史,由於早期戰亂和時局動蕩,大量電影膠片散落民間和海外,其中部分影片隨創作者一起遠走他鄉。
一直以來,國家從未停止對這些影片的搜尋;正因它們的回歸,才使中國電影的記憶變得完整,回家成了它們最好的歸宿。
第五集《堅守》
由於年代久遠,膠片保存或放映不當,很多老電影膠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黴變、劃痕等損傷。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膠片將面臨損毀,其珍貴影像也將不復存在。
西安電影資料庫有一個影片修復小組,他們是一群專門給這些老電影膠片「治病」的人。
通過他們的修復,延續膠片的生命,讓一卷卷電影老膠片有機會重返大銀幕,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
第六集《重生》
2019年9月20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部名為《決勝時刻》的影片在全國公映。
影片最大的特點是片尾那段開國大典歷史影像,不同於以往的黑白畫面,這是觀眾第一次看到這一歷史時刻的彩色超清畫面,這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聽震撼。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外經典電影,以嶄新的面貌重登銀幕;這背後強大的數字修復技術,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從膠片到數字,一段段老影像在數字修復師的手中,實現膠片到數字的華麗蛻變。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