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40年,百貨店都經歷了什麼|零售40年特別報導

2020-12-14 聯商網linkshop

聯商專欄:看零售40年歷史,別忘了時間的相繼性和事實的真面性,掐頭去尾,容易留下不完整的因而可能經不起推敲的理念。

20世紀初:個體戶給百貨店忙

20世紀初,中國百貨店與日本百貨店大體同期起步,南始於香港,北啟於哈爾濱。

在香港,1900年1月,馬應彪在香港皇后大道172號設立先施百貨公司,一層是賣場,二層為倉庫,這是中國20世紀第一家現代百貨公司,他借鑑了雪梨的歐式百貨店風格。引入陳列展賣;開具發票憑證;明碼標價、聲明「貨不二價」;招收女員工;引進歐式工裝;規定營業時間,對傳統習慣是顛覆性改變。

1909年2月,先施公司改組,在香港政府登記為先施百貨有限公司,這是走向商業民主運營機制的先驅性事件。1917年先施開設新店,正面四根柱子,上書香港大市場、環球貨品莊;始創不二價、誠信名遠揚。六層營業區按品類布局,成為香港中區最熱鬧的夜生活場所。

1914年6月20日,先施在廣州開店,叫「先施有限公司環球貨品粵行東亞大酒店」,將百貨店和旅館業組合經營。為吸引低收入顧客,在賣場開設「一元商品」專櫃,應用商品券銷售、買贈等營銷,商品券叫「通天」,有1元、3元、5元、10元不同種類。成立貨物輸送部,對大宗購買商品免費送貨。

1938年,廣州遭到侵華日軍空襲,由於先施公司在香港英國政府註冊,免於轟炸。被日軍佔領以後,先施百貨的牌匾改為「大東亞百貨公司」。日本戰敗以後命途多舛,完全脫離了商業經營範疇。

現在的哈爾濱,不少人知道秋林百貨,其實還有一家始創於1907年的百貨店,叫同記商場。創始人武百祥,楹聯寫的是:「採辦環球貨物,搜羅國內產品」,規定「貨真、價平、優待、快感」四條店規,亮出「明碼實價、童叟無欺」的牌子,明碼標價,並寫出店鋪運營規則。引用商品禮券(見附圖)促銷。

日偽統治時期,同記商場陷入困境,1946年同記商場恢復營業。1953年武百祥率先申請公私合營。文革期間,更名為「人民商店」。1966年9月5日,武百祥因不堪忍受迫害,服毒自殺,終年86歲。1981年恢復「同記商場」老字號牌子。1995年前後,在國有商業企業改造熱潮中,經營快速衰落,1998年以後同記商場處於半停業狀態,2008年7月20日正式倒閉。

採擷南北兩枚歷史案例在此,啟示今人思考。

新中國之初40年:政府努力在給百貨店忙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貨店大體上是政府在經營,政府給百貨店忙,忙安排人、忙安排貨、忙安排價格、忙安排顧客。

在北京,1955年9月25日王府井百貨大樓開業,號稱新中國第一店。「文革」期間,百貨大樓有6000多種商品,上海一百有8000多種商品,已經很厲害了。如前面所說的同記商場,歷史上延續下來的部分商業企業,包括類似百貨的綜合商場,被改造後基本偃旗息鼓了。

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有一個政策叫「撥改貸」,百貨店向銀行借錢至少要付3至5個百分點利息,增加了運營負擔,外資企業反而有很多優惠,搞得內資企業,特別是派到百貨店的官員們很不高興,經常反映群眾呼聲。據不可能完全統計數據,1986年全國有25個大商場,17000多個百貨零售店,很不容易。從那時候起到1990年,全國新建百貨店數量相當於過去35年的總數(具體店鋪數不詳),迎來了新中國百貨店行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

1991年全國億元商店只有94家,到1995年達到624家,5年增長了6倍多。1992年到1996年,大型百貨店零售額平均以21%的速度遞增,最高年份的利潤增長高達64%,太讓人驚喜了。百貨百強企業總銷售額由318億上升到805億,增長2.5倍。1995年全國百貨業平均利潤增幅達到9.714%。

1992年以後:外腦協助政府給百貨店忙

1992年藉助鄧公南巡講話的東風,一批老牌國有企業開始改制,百貨店出現第一輪大規模改造、上市。1992年上海一百改制上市,同一年南京新百改制,第二年上市;王府井百貨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第二年上市;杭州解百1992年改制,1994年上市;合肥百貨1993年改制,1996年上市;大商集團1993年改制上市。受益於股市的資本紅利和市場擴張的效益,這一批企業成為全國百貨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1992年開始的改革有深厚的背景。政府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出臺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賦予企業系列經營主權,包括產品銷售權、物資採購權、資金支配權等,被稱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對企業大規模放權。

1992年,國務院做出了《關於商業零售領域利用外資問題的批覆》,零售市場對外資企業部分開放。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上海八佰伴成立。

1992年6月,北京燕莎友誼商商城開業,第二年4月實行合資,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內第一家開業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燕莎商城,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新加坡合作方的商業智慧和歐美的一些商業經驗,頗具洋範兒。

1992年12月,國家科技部門和日本八佰伴合作,成立北京首家中外合作的新型商廈——賽特購物中心。當時賽特是一個景觀,賣場開架率90%,超市以進口品為主,首家使用電腦聯網收銀系統,引入季節、節慶日營銷策劃。引入會員管理機制。很有點日本百貨店的形象了。

1996年下半年開始,受到全國銀根緊縮的影響,百貨店業績開始下降,同期,很多渠道傳來日本百貨店聯營經驗,加上前幾年自採經理隊伍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影響,表層模仿形成的聯營模式受到追捧,甚至被大量推廣。行業外腦為中國大陸百貨店注入了新的運營機制啟示錄。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少數企業倒閉,當年全國百貨業整體利潤率只有2.74%。1997年北京翠微大廈開業前,有當地媒體分析說,不開業是等死、開業是找死。1999年全國239家大商場中有149家利潤出現下降,其中虧損有72家,虧損面達48%。大家開始關注同業、同質化競爭問題,但是,由於供應商數量有限、百貨店店鋪更少,消費者沒有更多渠道選擇。還有一個重大話題,就是社團購買開始大規模崛起。

1999年到2005年,大規模外商進來了,外腦也就進來了。

國務院批准發布《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明確擴大開放零售市場。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三年內向外資開放零售和分銷領域。為迎接國際化競爭,2003年上海成立百聯集團,發揮地域集團化優勢。2004年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生效,零售業對外資全面開放。正是由此,很多人得出2005年為「零售元年」的說法。

商務部數據顯示,從1992年到2004年,商務部批准的外商投資零售企業總共314家,店鋪數量是3997個,營業面積為920萬平方米。而2005年1月到9月,商務部批准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達到554家,開設店鋪1130個,營業面積達到333.8萬平方米。在這個進程中,整個百貨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勢頭。

2005年,國內一批新興百貨企業,尤其是外資百貨企業在香港主板上市,構成新一輪上市熱潮。包括馬來西亞百盛集團、南京金鷹商貿、銀泰、新世界、茂業等企業,為百貨業的規範管理和充分競爭展開了新的舞臺。

2007年,武漢成立商聯集團,走上集約化經營道路。隨後一段時間,國外零售企業大舉進入大陸零售市場,到2008年世界前50強零售企業大部分都在大陸開展合資業務。據國家經貿委統計,2008年百貨店納稅佔零售行業納稅總額的75%。

根據華威集團(CID)在2010年10月到12月對全國30個城市120家百貨店調研得出的結論,2003年以後,百貨店發展呈現出速度快、規模大的顯著特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的圖表顯示,從2004年開始全國百貨店的銷售總額穩步持續快速發展,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同步增長。

分析發現,百貨店的發展速度低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這是因為其它零售業態的發展速度超過百貨店的增速。新業態包括綜合超市、專賣店、購物中心等。


從發展規模看,一方面,單店數量增加明顯,從2005年的3947個,增加到2009年的7330個,增長16.7%,見圖表所示。另一方面,百貨店的總面積增長迅速,從2005年的87萬平方米快速增長到2009年的185萬平方米,如上圖所示。見證了行業內的共同認知:百貨店靠規模效益取勝。同時也說明百貨店在這個時期迎來了井噴式擴張和發展。

2010年以後,大數據很想給百貨店忙

進入2010年以後,中國百貨業進入多渠道、全方位競爭階段。

特別是網絡零售崛起,給百貨店帶來的衝擊引出各種百貨店衰敗的預測或結論。不過,百貨店行業自身始終不服氣,不管背後站著的是政府還是外腦、還是資本團隊,大家總覺得還是會有出路的。

一是2008年奧運會以後,百貨店管理逐步規範化,從高費用、強促銷、一切從供應商手裡爭取利潤的競爭方式,轉向注重內升式管理和樹立百貨自身品牌的模式。各地方大力塑造知名百貨店市場營銷品牌,依據經營成熟度的差異,不同層級、不同風格的運營水平不斷拉大。

二是各地方政府管控的不同級別規格的百貨店企業,前赴後繼式地出國考察,不計成本地奔波在歐美百貨、日本百貨之間,行業湧現出一大批裡出外進的指點江山的專家,包括臺灣、韓國、香港等地的專家,紛紛到大陸一展身手。各類會議、論壇每月可見,大有會議推動行業發展之勢,起碼面上看,行業思想甚是活躍。

三是一批網絡中誕生的新零售大數據抓手,爭先恐後地涉足各地實體百貨店,很想用先進的數據化手段,幫助實體百貨店重整河山、多元化雄起。幾年下來,企業獨家網店平臺、以會員為切入點的數據化、全方位大數據技術,搖旗吶喊者眾多,迄今為止,大家還在爭取自己的產品能夠早日真正落地、見效。

四是多元化探索,物質類經營產品向購物中心租賃化轉移、人文類服務產品向跨業種發展、場景化組合引流手段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精明的策劃師把這些思想打包起來,稱之為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直至將一個店鋪的經營定位稱作是生活方式店。


目前,百貨店在運營附加手段上,絞盡腦汁,然而,在最基本的經營產品本身,自有品牌以及合作品牌的產品更新周轉創新以及控制管理方面,始終沒有取得根本性的全局性突破,這是一個亟待創新的行業性命題。

百貨店的定義本身就不嚴謹,沒有人能說明白到底做成什麼樣子就是百貨店,因此,作為集合商品的綜合零售賣場,經營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上海南京西路的芮歐百貨,進去看看就明白那已經完全不是傳統印象久光樣式的百貨店了;此外,中國的地區消費文化差異性很大,基於商圈以及社區等區域消費而成長的百貨綜合零售店,有很多特色經營產品可以開發;還有,迄今為止百貨行業的自有產品還沒有哪家形成規模效應,創新發展前景可期;國際化以及國內新崛起的設計師品牌合作以及跨業態合作餘地也是非常大,新零售經營品牌賦能效果還遠沒有體現出來。

因此,不必太悲觀,我們的迴旋餘地要比日本百貨業大得多,關鍵的問題是,要把經營百貨店的主導權交給運營團隊本身,運營團隊本身要下功夫由被幫助者變為自我更新者,因地制宜,不斷地跟隨消費者需求變化更新轉型,中國百貨店,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和歷史先人比,我們自嘆弗如;和龐大的管理方式比,我們隨風搖擺;和跨界外腦比,我們差距甚遠。馬上到2020年了,百貨店生命主宰者自身,又該忙些什麼呢。

回顧40年曆程,中國大陸百貨店發展符合周期理論嗎?

走過戰爭,又歷經政治與經濟政策的起伏跌宕,坎坷中前進的中國大陸百貨店的發展證明,百貨業態是沒有生命周期的。2011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全球百貨業論壇上,黃國雄教授宣布,這個結論是中國百貨業對國際流通理論的歷史性貢獻。


編後語:零售作為最古老的行業之一,與改革開放四十年一起風雨兼程,也碩果纍纍。中國零售業始終處在不斷創新之中,變化無窮無盡,沒有方向,也無定式,創新無極限。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會。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作為中國零售商業門戶網站,聯商網特別策劃「中國零售四十年」,將穿梭四十年的時光隧道,來探尋和揭秘中國零售業一路走來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用一紙明信片通關中國零售業40年的變遷歷史
    這是在中國零售業40年變遷圖片展的現場,很多與小張一樣的參展者,正沉醉於觀賞老照片之中,他們還會挑選出印有展出圖片的明信片,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寄託自己獨特的品味和情懷,讓收到者感受自己的生活印記,這一切都源於蘇寧的一個創意。從去年中開始,作為中國領先的智慧零售運營商,蘇寧就想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做點什麼,特別是想用影響來展現中國零售業40年走過的道路。
  • ...了解2020年中國連鎖零售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 行業出清...
    連鎖零售百強規模增加 行業出清進行時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於2020年6月2日《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發布》2019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近2.6萬億元,同比增長5.2%,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連鎖百強門店總數14.4萬個,同比增長5.9%。百強連鎖企業提供就業崗位160餘萬個。
  • 2020年中國百貨零售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亟待轉型升級...
    2020年上半年百貨業態銷售下降23.6%百貨業態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我國第一家百貨商店誕生於1900年,自1990年起,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國內百貨業態消費市場逐步繁榮,中國百貨零售業不斷發展。但是受同質化、行業多渠道擠壓等影響,百貨業受到較大的衝擊。
  • 2020年實體零售經營中實操難點分析與破解
    在品牌特別強勢,而零售渠道供應鏈弱的情況下,品牌會希望將化妝品專櫃設置在邊廳,避免會員與其它品牌的互動,實現品牌內部的深度聯單。若是品牌專櫃都設置在中島,那麼品牌會在與競品品牌專櫃之間插入不能聯單的品類。 到底是將化妝品區設置在中島還是邊廳,商場又該如何正確經營化妝品?
  • 外媒:新加坡4月零售銷售指數同比跌40.5%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新加坡於4月7日起實施新冠疫情阻斷措施,導致該國4月份零售銷售大幅下滑,同比下跌40.5%。若不包括汽車銷售,則同比下跌32.8%。新加坡統計局網站截圖據報導,新加坡統計局5日公布的零售銷售指數(Retail Sales Index)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後,4月份零售銷售環比下跌了31.7%,但若除去汽車銷售,環比則下跌26%。
  • 韓媒:韓國樂天集團全面退出中國零售市場
    據韓國亞洲經濟網7月30日報導,樂天集團29日表示,決定把百貨店業務撤出中國市場,目前正在研討具體的實行方案。樂天百貨店2008年進軍中國,在北京開設了首家賣場,至今整10年。去年中韓薩德矛盾爆發後,樂天在中國經營困難,銷售銳減,樂天瑪特正在撤出中國市場。此次百貨店的退出意味著樂天實際上已經放棄了中國的零售市場。
  • 日本零售巨頭阪急百貨進軍中國 首店選址寧波2018年開業
    搜鋪網消息:目前,中國百貨業遭遇最嚴寒冬,但在日本大阪梅田商業區內卻有一家百貨店每年的到店人數達到5000萬人,多過了東京迪士尼樂園的3137萬人,這就是梅田阪急百貨店。
  • ...GlobalBlue 堰塞湖 零售額增速 住宿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中國...
    筆者曾經說過,未來中國的內生動力在城市化與內需。中國的消費數據值得大加關注。消費數據經過近二十年的增長後,目前動力匱乏,處於停滯狀態。  中國正處於內需的關節點上,有三大現象。  第一,消費處於瓶頸期,形成堰塞現象。  按年度計,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迅速。
  • 韓媒:樂天集團正撤出中國零售市場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韓國經濟》29日報導稱,從去年中國針對韓國樂天集團實施「薩德」反制措施以來,樂天集團在華銷售額一落千丈,至今沒有任何反彈跡象,扛不住的樂天正準備出售在華百貨店業務。「繼出售超市業務後,樂天再次出售百貨業務,這意味著樂天正全部撤出中國零售市場。」
  • 回歸零售本質,建立零售思維
    今天雖然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且我們的很多的一個省或一個市的人口就相當於人家的一個或數個國家,但是你看一下全球零售百強排行榜,你幾乎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拿得出手的中國傳統真正經歷過較長時間考驗的零售企業。說起來也是蠻慚愧的。當然,我們可能也不在乎,因為本來就沒有看重商業和零售這一塊。但是,當我們的一些企業要對零售說三道四的時候,人們卻可以有理由懷疑你的資格。
  • 北京SKP的秘訣:商場如何借力新零售提升自營比例(上)
    在新零售背景之下,傳統百貨企業能否利用數據驅動的優勢,提高自營模式比例,突破經營困境?百貨業未來的格局究竟會怎樣?這是本系列文章的主旨和意義,我們大致會以三篇系列報導來探討這一問題。目前,中國百貨企業的自營比例大約為 5%-8%;而歐美和日韓的百貨企業自營商品比例超過30%。如美國的梅西百貨,其自營品牌的數量佔40%-50%,毛利率超過 40%;塔吉特百貨的自營比例達到30%,毛利率也在40%左右。為尋求突破,國內不少百貨開始探索自營之路,但過程中仍存在資金困難、經驗缺乏等多重阻礙。
  • 日本百貨店2019年繼續分化、壓縮
    服裝品類曾經是百貨店的主力軍,1985年以後,日本百貨店對服裝品牌採取退讓政策,商品採購、庫存、定價、員工管理都交給品牌方,只是分割暢銷部分的業績,出現滯銷品則由品牌方自由退貨、換貨,單方面規避風險的代價,是失去市場經營靈魂,因此,日本有業內人士說,百貨店的崩潰和服裝企業獨斷流通體制擠壓有關係,甚至說是元兇,這個說法顯然是過了。
  • 2018年中國零售上市公司營收百強榜|聯商榜單
    有人問,在中國為什麼外賣會火起來?其實,外賣在國外也有外賣,但為什麼中國特別火?一是人多人忙人急,沒有一個國家能比!這是需求基礎。二是交通管制沒有國外那麼嚴格,什麼車都能上路,相對來說,車的成本與人的成本還是比較低廉!三是有資本助推。
  • 零售增長乏力拖累三裡屯太古裡,到底什麼樣的消費業態才吸引消費者?
    據標普報告,中國購物習慣向網絡購物轉變的趨勢將會持續,實體零售商將面臨增長乏力局面。表現之一便是,多家百貨中心、購物中心的銷售額出現增長疲軟現象。實體零售增長乏力,百貨公司成重災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601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22312億元,增長7.8%。
  • 清明節菊花熱銷價格上漲40% 批發渠道減少零售花店"進貨難"
    原標題:清明節菊花熱銷價格上漲40%  據《勞動報》報導,清明節,菊花依舊暢銷。記者昨天走訪市場發現,申城花店裡的菊花大都賣到4元/支,價格比上周提高了約40%。雖然價格高企,但購花者仍絡繹不絕。
  • 10年縮水近300億美元 百貨店"老祖宗"最後一刻續命
    圖片來源:東方IC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1886年成立的西爾斯,正是發明了百貨店這個零售業態的「祖師爺」。2005年,在埃迪·蘭伯特的操作下,西爾斯同Kmart合併。然而,蘭伯特對零售業本身並不感興趣。他作為對衝基金經理,滿腦子思考的都是剝離優質資產出售,並沒有積極調整盤活零售業務本身。自身業態老化,又沒有外部新鮮力量注入的西爾斯,便以令人震驚的速度走向衰亡。由於近年來經營性現金流一直為負,西爾斯只能不斷借債,維持基本的日常運營,也就更談不上革新發展了。
  • 在上海打拼7年,這家日本高端百貨店還是混不下去了!
    來自日本的高端百貨店——高島屋,在深耕上海市場7年之後,依舊沒有熬過傳說中的「七年之癢」。日前,有媒體報導稱,高島屋百貨宣布擬清算並解散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店鋪隨之關閉。這家入華7年的高端百貨店,為何在中國市場混不下去了?高島屋撤出中國2012年12月,上海古北新區財富中心二期迎來一家新的百貨公司——高島屋百貨。這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高島屋是日本著名的大型百貨公司。
  • 零售電商威武!京東敲定40億新址,Costco、便利蜂如約摘地
    地塊相關信息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8年5月,上海浦東康橋(集團)有限公司便與開市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Costco)正式籤署投資協議書,Costco將在浦東康橋設立中國區投資性總部,並和合作夥伴星河控股集團共同建設一家會員俱樂部零售旗艦店。
  • 2015年中國百貨店顏值榜TOP10:蘇州新光天地居首
    2015年中國百貨店顏值榜TOP10:蘇州新光天地居首 商業地產雲智庫
  • 2020年這些零售企業退出或破產了
    今年疫情突襲,各個行業都受到了不小衝擊,零售行業也不例外。今年以來,零售品牌不斷洗牌,多家外資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本土品牌面臨破產,而有些巨頭跨界布局。下面我們一起盤點下,今年國內零售行業發生的一些品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