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
民國海軍這些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艦艇,大多數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在佔有絕大優勢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地殉國了。
《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
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在中國海軍史、艦船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與普及方面,陳悅可謂碩果纍纍。從2004年年底開始,他每月在《現代艦船》雜誌上發表連載文章,從其代表艦,鐵甲艦「定遠」、「鎮遠」說起,上至鐵甲艦,下及一般軍輔船,分級別逐一地對北洋水師的艦船進行詳細介紹。其介紹的方法非常獨特,是採用史話的形式敘述軍艦的歷史,同時將其與有著傳承關係的國外艦船也進行介紹,以了解其設計思路,同時對其性能加以詳細敘述,更收集了各種圖片來相輔。
在此之前,國內尚無一人對北洋艦隊的艦船進行過如此詳盡而深入的探究,而從艦船裝備著手,更能對甲午海戰得到更加切合實際的解讀。相較於國內學界以往對甲午海戰偏重文史的研究而言,這開拓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這一系列介紹北洋艦隊艦船的文章,經重新整理,便匯集成了《北洋艦隊艦船志》一書。這本《北洋艦隊艦船志》又成了一個更大的系列——姑且稱之為「中國海軍艦船志」系列——的起點。在完成了最為鍾愛的北洋艦隊艦船的介紹之後,陳悅繼續採用《北洋艦隊艦船志》的寫作風格,新作品不斷問世。有介紹清代中國自造艦艇的《近代國造艦船志》,還有介紹甲午兵敗後清政府在力圖重整海軍的過程中所建造的諸多艦艇的《清末海軍艦船志》。緊接著這兩部作品之後,陳悅的艦船志終於到「民國」了。
說起民國艦船,很多朋友都會搖頭,認為民國時期國內各地「城頭變幻大王旗」,外部則「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一直陷於軍閥混戰、列強覬覦的內憂外患的困境。而海軍這一既花錢、又難以直接對陸戰發生影響的軍種自然就不免被遺忘、被忽視。更何況當時中國的海軍捲入了內戰的漩渦,處於分裂和內訌狀態,並隨各軍閥勢力的消長而北叛南降、朝秦暮楚。而軍閥混戰所招致的列強對華武器禁運,更使得海軍的建設長期荒廢,不僅比不過北洋水師,甚至淪落到吃清末建造的一系列艦艇的老本,根本拿不出像樣的艦船,遭到鄙夷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過《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這部著作,卻可以了解這段時期中國海軍、中國造船的先輩如何在最為艱苦的狀況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從中可以找出太多的亮點。
書中最早提到的,便是北洋政府向奧匈帝國訂購巡洋艦之事,這倒可以看作清末海軍建設的延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首次獲得了賠償艦,又收回了東北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松花江的航運權。為了維護這段北疆水道的主權所依靠的艦艇,就有由德國賠償的內河炮艦「利捷」、「利綏」號。不過,這兩艘船是內河炮艦,為了將其調往北方,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臨時對這兩艘炮艦進行了大改裝,然後強行用運輸船走海路拖到東北,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的一個奇蹟。
此後,由於中國再度陷入了軍閥混戰,列強宣布對華武器禁運,這期間的海軍建設只能建造小型的江河船艦。不過,當時東北海軍在沈鴻烈的領導下,也大膽地改裝了一些商船以充任炮艦。這些炮艦中的一艘「鎮海」艦,不僅艦上搭載了水上飛機,甚至還投入了實戰,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將艦載機投入實戰的時間甚至還要早於美國!
隨著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的成立,國內的亂局暫時出現了平息的跡象。這段時期的海軍建設中湧現的諸多艦艇,便是《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的核心。
國府奠都南京後不久,海軍便於1928年8月16日在江南造船舉行了第一艘新造軍艦——長江炮艦「鹹寧」號——的下水典禮。親臨典禮的蔣介石還發表訓詞稱要大力建設海軍,「預計十五年後就有六十萬噸的海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一等海軍國」。由此,在有限的資金下,海軍算是踏上了艱難的重建之路。在這以後,相繼自行設計建成了「永綏」、「民權」、「民生」號長江炮艦,八艘「寧」字號炮艇,以及排水量一千五百五十噸、號稱輕巡洋艦的「逸仙」號大型炮艦。其後,又首先向日本播磨船廠定製了更大的「寧海」號巡洋艦,並使用其圖紙,在江南造船廠自造一艘姊妹艦「平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