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輕,則國權輕
1916年農曆八月十八,浙江海寧人頭攢動。剛剛粉碎了袁世凱的復闢夢,孫中山先生在夫人宋慶齡和蔣介石等人的陪同下,專程從上海趕到鹽官鎮,觀賞「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此時,一平如鏡的江面上出現了一條長長的銀鏈。如城牆般的海浪,從遙遠的天際逼來,漸移漸近,忽然化成一座橫亙江心的銀山。
萬馬奔騰,驚雷貫耳。聯想到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坎坷和艱難,孫中山先生感慨萬千,「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海洋戰略的政治家,通過常年的海上奔波和對一個個強國的深入探索,清醒地認識到海權對一個屢屢被列強從海上侵略的中華民族的意義所在。
「海權輕,則國權輕。」正是孫中山,1919年在《戰後太平洋問題》序中提出:「何謂太平洋問題?即世界之海權問題也。海權之競爭,自地中海而移入大西洋,今則由大西洋移於太平洋矣!」「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
但遺撼的是,直到孫中山1925年病逝,中國的門戶權依然是他最擔憂的問題:「中國之海軍,合全國之大小戰艦,不能過百隻,設不幸有外侮,則中國危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公布命令:「以紅旗右角鑲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為海軍旗。」把建設強大的海軍,列為鞏固海防、保衛中國海權的當務之急。他提出「海軍建設應列為國防之首要」,主張「興船政以擴海軍;使民國海軍與列強齊驅並駕,在世界稱為一等強國。」
這年的年末,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黃鐘瑛於12月不幸去世,孫中山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這樣一副輓聯:「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儔侶;屈指將才有幾,老成凋謝,傷心問東亞海權。」由此道出了他的心腹之患。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直至臨終,其超前的海洋戰略思想仍無奈地凝固在紙面上。孫中山先生的話言猶在耳:「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佔優勢。」12年之後,他的話以一種中國人最不願遇見的方式應驗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的鄰國日本,已經擁有足以彰顯「國力強盛」的海上優勢。日本海軍擁有萬噸以上的戰列艦、航空母艦和重巡洋艦20餘艘,輕巡洋艦、驅逐艦和潛水艇220多艘,總噸位190多萬噸,飛機1200多架。
而當時的民國海軍,主力只有大小艦艇百餘,其中輕巡洋艦8艘、新巡洋艦2艘和千噸以下的炮艦20餘艘,總噸位不過68000噸,遠遜於日軍,以致抗戰爆發,中國軍隊盡失制海權和制空權。
甲午之後中日會戰江陰
江蘇江陰,1937年的盛夏,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42年後,日本海軍和中國海軍在這裡又一次相遇。對中國海軍而言,如果說甲午之戰是一次不可思議的失敗的話,那麼,江陰會戰看起來似乎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8月11日,國民政府為了防備日本海軍溯長江而上,命令海軍布控沉船淤石,阻塞江陰附近航道。8月12日拂曉,「通濟」號訓練艦寧靜異常,中國海軍司令陳紹寬手握望遠鏡,一言不發。
陳紹寬是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紹寬指揮了著名的江陰會戰。日本宣布投降後,陳紹寬以中國海軍代表身份,出席中國戰區對日受降儀式。因拒絕參加內戰,陳紹寬被蔣介石免職。
在會戰爆發前不久,南京當局認為民國海軍既無力量同日軍在海上決戰,也無能力扼守海口。於是,當局決定調集主要艦艇和一部分商船沉入江陰航道,製造一條阻塞線,遏制日寇長驅直入的勢頭。
縱觀世界海戰史,這是最不可思議,也是最悲壯的一頁。一艘艘軍艦和商船在江面上一字排開,水兵們打開了艙底閥門。剎那間,渾黃的江水在船艙內捲起了滔滔浪花。
中國海軍大小艦艇有40多艘,自行沉船,沉入江底的一共是6萬多噸,基本上相當於中國海軍船隻的總噸位。當然,這裡面還包括一些被徵用的民用船隻,大概180多艘。接下來,這群流著熱淚自沉艦艇的海軍官兵,又在長江殺敵建功。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起。當日,中國陸軍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向日軍發起進攻。8月14日,江陰江防司令部派「史102」和「文171」號兩艘魚雷艇駛往上海奇襲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胡敬端、劉功棣兩艇長受命後,偽裝快艇,當夜起航。兩艇只開動副機晝隱夜行,於第二天夜晚悄悄向下遊衝去,因遇封鎖線又折回待命。
16日,七架日軍轟炸機即飛臨江陰上空投彈,空襲泊守的中國軍艦。中國海軍官兵奮起抵抗,日軍在遭到中國軍艦猛烈的炮火還擊後,向北遁去。當日夜,「史102」艇再次出動,並成功越過封鎖線,但駛至外灘陸家嘴附近仍看不清「出雲」艦的位置,再推遲發射魚雷就可能喪失戰機。於是,該艇向預定方位發射了兩枚魚雷。此時,快艇也被敵炮彈擊中,人員泅水隱蔽在碼頭下面,等到夜深入靜才遊上岸秘密敷設水雷。
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與日機周旋30餘天。
兩艦隊全線拼光重挫日軍
8月的空襲之後,9月,日本海軍增派戰艦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10萬士兵圍攻江陰,力圖打通長江防線。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9月22日和23日。
當時中國海軍的艦船,防空火力比較差,高射炮很少,大部分是高射機槍。中國海軍對日本海軍飛機進行回擊,只能用高射機槍,有時候,高射機槍的槍管都打紅了,戰士就用手託著繼續對空進行還擊。有的戰士手上的皮都給燒脫了,最後只剩下雪白的骨頭。
中國海軍和空軍正是以決絕的士氣英勇地血戰海空。9月7日晚,中國軍隊炸毀、炸沉日軍兩座碼頭以及躉船和兩艘汽艇,接著又炸毀海軍碼頭的軍用品,炸沉運輸汽艇。9月底,中國海軍對停泊在其昌碼頭的敵「出雲」艦再次組織襲擊,特務兵王宜升、陳蘭藩等攜水雷,泅水炸傷「出雲」艦尾部,敵4艘鐵駁船和數艘小火輪也遭重創,防禦設施全被炸毀。
「平海」號槍炮指揮官劉馥在日記中寫道:「炮彈如洪水般攻來。敵人如波浪一般,一層退下去,又一層層地衝擊過來。」
彈片橫飛,水柱沖天。「平海」「楚有」「青天」「邀日」「江元」……中國海軍的艦艇被陸續擊沉,其中包括以國父孫中山的字命名的「逸仙」艦。
英國本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工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卻急起直追,搶先半年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鳳翔」號。1922年12月,「鳳翔」號正式服役,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至1937年,日本海軍「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龍驥」號等航空母艦相繼服役。當時日本海軍的總噸位已經達到100多萬噸,排在世界的第三位,實力已接近英、美海軍。
反觀中國,中國海軍艦船的總噸位也還不足6萬噸,最大的不過3000噸,最小的也就三五百噸,速度又慢,不少艦船還是清朝留下來的。當時,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比是1∶30,鏖戰數月後,中國軍隊終因力量懸殊告江陰失守。
但是,江陰血戰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全線拼光的代價,挫敗了日本海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徹底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
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原計劃要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但實際上,僅是淞滬會戰就打了3個多月。日軍遭遇挫敗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國海軍在江陰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嚴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行動,是功不可沒的。
1937年12月1日,淞滬會戰失利,中國官兵含淚撤離陣地。但江陰血戰讓國人看到了中國海防的希望。中國海軍在物質上由盛而衰,在戰鬥精神上卻由衰而盛。
「中國海軍軍人特具的性格、所表現的沉著英勇和誓死犧牲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們破釜沉舟的做法,這是值得世界上任何國家所效仿的。」這段話刊登在當時美國研究遠東問題最權威的《密勒氏評論報》上。
抗戰勝利後,中國作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國之一,參加了日本聯合艦隊剩餘艦艇的分割,並獲得部分盟國的贈艦。民國海軍從日本接收了34艘軍艦,共計30500噸,包括所存日艦中排水量最大的兩艘驅逐艦「宵月」號(標準排水量為2701噸)和「雪風」號(標準排水量為2050噸)。1947年10月3日,34艘日償軍艦全部接收完畢,民國海軍將其臨時編號編為「接1」至「接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