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鐵血抗日

2020-12-15 民主與法制網


海權輕,則國權輕

  1916年農曆八月十八,浙江海寧人頭攢動。剛剛粉碎了袁世凱的復闢夢,孫中山先生在夫人宋慶齡和蔣介石等人的陪同下,專程從上海趕到鹽官鎮,觀賞「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此時,一平如鏡的江面上出現了一條長長的銀鏈。如城牆般的海浪,從遙遠的天際逼來,漸移漸近,忽然化成一座橫亙江心的銀山。

  萬馬奔騰,驚雷貫耳。聯想到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坎坷和艱難,孫中山先生感慨萬千,「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海洋戰略的政治家,通過常年的海上奔波和對一個個強國的深入探索,清醒地認識到海權對一個屢屢被列強從海上侵略的中華民族的意義所在。

  「海權輕,則國權輕。」正是孫中山,1919年在《戰後太平洋問題》序中提出:「何謂太平洋問題?即世界之海權問題也。海權之競爭,自地中海而移入大西洋,今則由大西洋移於太平洋矣!」「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

  但遺撼的是,直到孫中山1925年病逝,中國的門戶權依然是他最擔憂的問題:「中國之海軍,合全國之大小戰艦,不能過百隻,設不幸有外侮,則中國危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公布命令:「以紅旗右角鑲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為海軍旗。」把建設強大的海軍,列為鞏固海防、保衛中國海權的當務之急。他提出「海軍建設應列為國防之首要」,主張「興船政以擴海軍;使民國海軍與列強齊驅並駕,在世界稱為一等強國。」

  這年的年末,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黃鐘瑛於12月不幸去世,孫中山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這樣一副輓聯:「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儔侶;屈指將才有幾,老成凋謝,傷心問東亞海權。」由此道出了他的心腹之患。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直至臨終,其超前的海洋戰略思想仍無奈地凝固在紙面上。孫中山先生的話言猶在耳:「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佔優勢。」12年之後,他的話以一種中國人最不願遇見的方式應驗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的鄰國日本,已經擁有足以彰顯「國力強盛」的海上優勢。日本海軍擁有萬噸以上的戰列艦、航空母艦和重巡洋艦20餘艘,輕巡洋艦、驅逐艦和潛水艇220多艘,總噸位190多萬噸,飛機1200多架。

  而當時的民國海軍,主力只有大小艦艇百餘,其中輕巡洋艦8艘、新巡洋艦2艘和千噸以下的炮艦20餘艘,總噸位不過68000噸,遠遜於日軍,以致抗戰爆發,中國軍隊盡失制海權和制空權。

甲午之後中日會戰江陰

  江蘇江陰,1937年的盛夏,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42年後,日本海軍和中國海軍在這裡又一次相遇。對中國海軍而言,如果說甲午之戰是一次不可思議的失敗的話,那麼,江陰會戰看起來似乎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8月11日,國民政府為了防備日本海軍溯長江而上,命令海軍布控沉船淤石,阻塞江陰附近航道。8月12日拂曉,「通濟」號訓練艦寧靜異常,中國海軍司令陳紹寬手握望遠鏡,一言不發。

  陳紹寬是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紹寬指揮了著名的江陰會戰。日本宣布投降後,陳紹寬以中國海軍代表身份,出席中國戰區對日受降儀式。因拒絕參加內戰,陳紹寬被蔣介石免職。

  在會戰爆發前不久,南京當局認為民國海軍既無力量同日軍在海上決戰,也無能力扼守海口。於是,當局決定調集主要艦艇和一部分商船沉入江陰航道,製造一條阻塞線,遏制日寇長驅直入的勢頭。

  縱觀世界海戰史,這是最不可思議,也是最悲壯的一頁。一艘艘軍艦和商船在江面上一字排開,水兵們打開了艙底閥門。剎那間,渾黃的江水在船艙內捲起了滔滔浪花。

  中國海軍大小艦艇有40多艘,自行沉船,沉入江底的一共是6萬多噸,基本上相當於中國海軍船隻的總噸位。當然,這裡面還包括一些被徵用的民用船隻,大概180多艘。接下來,這群流著熱淚自沉艦艇的海軍官兵,又在長江殺敵建功。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起。當日,中國陸軍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向日軍發起進攻。8月14日,江陰江防司令部派「史102」和「文171」號兩艘魚雷艇駛往上海奇襲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胡敬端、劉功棣兩艇長受命後,偽裝快艇,當夜起航。兩艇只開動副機晝隱夜行,於第二天夜晚悄悄向下遊衝去,因遇封鎖線又折回待命。

  16日,七架日軍轟炸機即飛臨江陰上空投彈,空襲泊守的中國軍艦。中國海軍官兵奮起抵抗,日軍在遭到中國軍艦猛烈的炮火還擊後,向北遁去。當日夜,「史102」艇再次出動,並成功越過封鎖線,但駛至外灘陸家嘴附近仍看不清「出雲」艦的位置,再推遲發射魚雷就可能喪失戰機。於是,該艇向預定方位發射了兩枚魚雷。此時,快艇也被敵炮彈擊中,人員泅水隱蔽在碼頭下面,等到夜深入靜才遊上岸秘密敷設水雷。

  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與日機周旋30餘天。

兩艦隊全線拼光重挫日軍

  8月的空襲之後,9月,日本海軍增派戰艦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10萬士兵圍攻江陰,力圖打通長江防線。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9月22日和23日。

  當時中國海軍的艦船,防空火力比較差,高射炮很少,大部分是高射機槍。中國海軍對日本海軍飛機進行回擊,只能用高射機槍,有時候,高射機槍的槍管都打紅了,戰士就用手託著繼續對空進行還擊。有的戰士手上的皮都給燒脫了,最後只剩下雪白的骨頭。

  中國海軍和空軍正是以決絕的士氣英勇地血戰海空。9月7日晚,中國軍隊炸毀、炸沉日軍兩座碼頭以及躉船和兩艘汽艇,接著又炸毀海軍碼頭的軍用品,炸沉運輸汽艇。9月底,中國海軍對停泊在其昌碼頭的敵「出雲」艦再次組織襲擊,特務兵王宜升、陳蘭藩等攜水雷,泅水炸傷「出雲」艦尾部,敵4艘鐵駁船和數艘小火輪也遭重創,防禦設施全被炸毀。

  「平海」號槍炮指揮官劉馥在日記中寫道:「炮彈如洪水般攻來。敵人如波浪一般,一層退下去,又一層層地衝擊過來。」

  彈片橫飛,水柱沖天。「平海」「楚有」「青天」「邀日」「江元」……中國海軍的艦艇被陸續擊沉,其中包括以國父孫中山的字命名的「逸仙」艦。

  英國本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工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卻急起直追,搶先半年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鳳翔」號。1922年12月,「鳳翔」號正式服役,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至1937年,日本海軍「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龍驥」號等航空母艦相繼服役。當時日本海軍的總噸位已經達到100多萬噸,排在世界的第三位,實力已接近英、美海軍。

  反觀中國,中國海軍艦船的總噸位也還不足6萬噸,最大的不過3000噸,最小的也就三五百噸,速度又慢,不少艦船還是清朝留下來的。當時,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比是1∶30,鏖戰數月後,中國軍隊終因力量懸殊告江陰失守。

  但是,江陰血戰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全線拼光的代價,挫敗了日本海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徹底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

  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原計劃要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但實際上,僅是淞滬會戰就打了3個多月。日軍遭遇挫敗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國海軍在江陰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嚴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行動,是功不可沒的。

  1937年12月1日,淞滬會戰失利,中國官兵含淚撤離陣地。但江陰血戰讓國人看到了中國海防的希望。中國海軍在物質上由盛而衰,在戰鬥精神上卻由衰而盛。

  「中國海軍軍人特具的性格、所表現的沉著英勇和誓死犧牲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們破釜沉舟的做法,這是值得世界上任何國家所效仿的。」這段話刊登在當時美國研究遠東問題最權威的《密勒氏評論報》上。

  抗戰勝利後,中國作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國之一,參加了日本聯合艦隊剩餘艦艇的分割,並獲得部分盟國的贈艦。民國海軍從日本接收了34艘軍艦,共計30500噸,包括所存日艦中排水量最大的兩艘驅逐艦「宵月」號(標準排水量為2701噸)和「雪風」號(標準排水量為2050噸)。1947年10月3日,34艘日償軍艦全部接收完畢,民國海軍將其臨時編號編為「接1」至「接34」。

相關焦點

  • 川軍之鄉—「鐵血金光」的安仁古鎮
    安仁古鎮,我用兩天時間認真參觀了建川博物館聚落,在這個民國風的小鎮裡,特別感受到了川軍的「鐵血金光」!「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他便電呈蔣介石,請纓抗日,並同時通電全國,呼籲全國一致抗日。1937年10月,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任集團軍總司令,帶病率領川軍奔赴抗日前線。
  • 一艘效力過五個政權的炮艦:民國海軍「利綏」號
    一生效力過五個政權——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的傳奇經歷在民國海軍的序列裡,有過這樣一艘軍艦,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效力過五個政權,曾被飛機炸沉過,被打撈修復後又繼續服役,且服役時間長達40餘年。它就是民國海軍「利綏」號炮艦。
  • 民國年代的海軍戰鬥力如何:一次自毀沉入長江,一次反抗起義
    最初的成立1912年革命取得成功,北洋政府接受了一批原屬於清朝的海軍裝備以及一批海軍人才,設立了當時的中華民國海軍部。但是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加上後續國家爆發延綿日久的軍閥內戰,民國海軍發展進入停滯期。
  • 王亞樵「鐵血抗日鋤奸團」,把日本人和漢姦殺得膽顫心驚
    蔣光和蔡鋌鍇雖然對王亞樵十分欽佩,但抗日之際,不敢違拗蔣介石的命令,便同王亞樵商量。王亞樵當然清楚,蔣介石不能容自己,硬頂於日無益,手臂一揮,堅定地說:「國難當頭,個人進退去留無足輕重。只是這支武裝建立不易,於抗日有百益而無一害,斷不能解散。」「老頭子就這種德行。」蔡鋌鍇說。
  • 民國時期,海軍四易其主的傳奇炮艦「利綏」號!
    「利綏」號炮艦是民國時期海軍中一艘歷經滄桑的軍艦,不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還四次更改旗幟。不過「利綏」號的原身是德國的「祖國」號炮艦。 1904年,為了保護其在中國內河的特權,德國特意建造了這一艘內河炮艦。
  • 民國海軍艦船志
    繼《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和《清末海軍艦船志》基本敘述了清代海軍艦艇的歷史後,艦船志系列進入了民國時期。
  • 悲情的海軍,民國海軍發展歷程,一波三折的辛酸歷程
    在我們的印象中,民國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各路軍閥雖然忙於混戰爭奪地盤,擴充勢力。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建設海軍。但是,民國承襲於清,還是有殘存海軍的,海軍依然活躍在民國的舞臺上。好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沒有放棄對海軍的建設,只是限於財力,再沒能恢復北洋艦隊的輝煌,不過也在緩緩恢復元氣,並最終成為民國的海軍主力。自袁世凱死後,原屬北洋政府的海軍艦隊,大部分歸曹錕與吳佩孚的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係為奉系擊敗後,這些艦隊大部分又為張作霖的東北海軍所收編,一部分則跑到廣東,投奔國民政府。
  • 章騫:可憐又可敬的民國海軍
    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民國海軍這些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艦艇,大多數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在佔有絕大優勢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地殉國了。
  • 清朝海軍總司令薩鎮冰:為抗日籌措軍餉,聽聞戰爭勝利老淚縱橫
    如果要追溯中國最早的海軍,那麼北洋水師應該排得上名次。遺憾的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這一支海軍全軍覆沒,當時的海軍部隊成員被悉數革職。薩鎮冰是北洋水師的一員,他曾經是第一批留學英國的海軍學員。(圖)載洵(中),薩鎮冰(右三)等赴歐洲考察海軍所幸,薩鎮冰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張之洞提拔他做了吳淞炮臺的臺官。與此同時,清朝的海軍隊伍也開始重整。薩鎮冰被推薦成為幫統。重新回到海軍隊伍的他重獲新生,靠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清朝海軍的總司令。
  • 貴州大山深處的民國海軍學校 保留了中國海軍最後的血脈
    然而在桐梓縣城裡「節孝祠」裡則有著一座「民國海軍學校」舊址。這座學校的存在不但國人知道的人很少,就連遵義本地人現在知道的也不多。大家都知道,貴州深處西南腹地,與海一毛錢的關係都挨不上,桐梓縣城,別說海了,連河都沒有,那麼為什麼在縣城內會有著一座民國海軍學校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軍戰火,保存國家實力而施行的內遷。
  • 他是清代海軍將領,民國國務總理、建國後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清鹹豐年間,出生於福建的薩鎮冰,曾是朝廷派往英國學習的第一批海軍學員。在國外學習期間,他勤奮刻苦,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各項學業。畢業後,他放棄留在國外發展的機會,決心把所學的全部知識,用於祖國的海軍建設。他先是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職首席教官,並教導培養出大量的海軍人才。
  • 民國時期,東北海軍實力如何,為何能夠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第一?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始終處於軍閥混戰局面,軍閥們對於海軍這個既十分依賴工業能力,又無法對軍閥混戰勝負產生決定性作用,更十分昂貴的兵種,十分輕視,海軍也因此變得邊緣化。整個民國期間,海軍的存在感一直比較薄弱。
  • 民國海軍將領後代榕城尋根
    N本報記者 趙楊 實習生 胡巧靈 通訊員 陳興 本報訊 昨天上午,民國海軍少將曾國晟的兒子從北京回福州尋根祭祖,可時隔30多年,福州變化太大,八旬老人怎麼也找不到兒時熟悉的老地方,忍不住在路邊哭起來。 福州鼓東派出所的民警莊成忠路過鼓屏路,偶遇這名曾老伯和他的家人,有心幫他們一把。
  • 孫中山為何要選擇青天白日旗 而不用鐵血十八星旗
    孫武和焦達峰等人提出應該用鐵血十八星旗,十八顆黃星代表十八省,示皆黃帝子孫,紅底示鐵血主義。宋教仁、陳其美等人主張用紅、黃、藍、白、黑之五色旗,表示五族共和之義。黃興卻主張用藍白井字旗,寓意傳統的耕田制 。甚至還有人提議用金瓜鉞斧旗,以發揚漢族之精神。而孫中山堅持要用青天白日旗,以紀念陸皓東及革命諸烈士流血獻身精神。
  • 跨越三個時代的海軍名將,薩鎮冰進入民國後為何成為官場不倒翁
    文/王國棟他是北洋海軍名將,曾參加甲午海戰。民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海軍總長一職。抗日戰爭期間,他到南洋和後方川、黔、湘、滇、桂、陝、甘等省宣傳抗日,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經歷三個時代的傳奇人物就是海軍上將薩鎮冰將軍。
  • 從九一八事變到八一三抗戰:我有鐵血救中國
    九一八事變後,最感人的是「湖南青年抗日鐵血救國團」(以下簡稱「鐵血團」)成立,並於1932年組建團隊赴滬參戰的故事。 1「一致奮起,共赴國難」 據湖南參事室原參事李致中回憶:九一八事變後10月5日,長沙愛國青年彭楚珩、胡安悌等發起成立鐵血團。他們在報紙上刊登啟事《灑我沸騰之熱血,蕩彼東瀛》。
  • 民國發展了二十多年,為什麼海軍連晚清都比不上?
    尤其是中國海軍,在淞滬會戰爆發沒多久就全軍覆沒,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中國海軍之所以那麼快覆沒,主要是當時的中國海軍太弱了,當時中國海軍全部主力加到一起竟然不夠日本一艘主力艦塞牙縫的。那麼不禁有人要問:晚清時期中國還能和日本掰腕子,為何民國發展了幾十年,海軍竟然連晚清都比不上?第一,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 中國近現代福州的兩位海軍總司令
    福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都市,在晚清時期左宗棠、沈葆楨兩位清朝高官在福州馬尾創辦了馬尾船政學堂,因此在近現代大部分海軍將領都是福州人。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兩位福州的海軍總司令。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先後擔任過清朝的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海軍上將。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贊成反蔣抗日的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到南洋和後方川、黔、湘、滇、桂、陝、甘等省宣傳抗日。
  • 民國時期東北軍的海軍實力究竟如何?
    李三萬 摘要:民國時期,儘管由於軍閥混戰,對海軍建設很不重視,即便如此,海軍還出現了四大派系,其中的東北海軍成為實力最強的一支海軍。
  •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民國海軍為啥約等於0?民國:軍閥太多了
    文/孤寂寒光甲午海戰是我們永遠的痛,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甲午海戰是一場近代海軍的激烈戰爭。如果我們沒有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哪裡能鬧出這麼大動靜?同樣是海上入侵,當淞滬會戰時,我國海軍只能通過鑿沉船隻堵住長江來抵禦日軍。雖然政府不同了,差距為啥如此之大呢?跟國情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