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肯定會留有他存在的,那個時代的烙印和背影。通過下面這個像活化石一樣的英雄,人們就能看到,歷史的硝煙,正在你我面前徐徐展開,並向遠方加以擴散。
清鹹豐年間,出生於福建的薩鎮冰,曾是朝廷派往英國學習的第一批海軍學員。在國外學習期間,他勤奮刻苦,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各項學業。畢業後,他放棄留在國外發展的機會,決心把所學的全部知識,用於祖國的海軍建設。
他先是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職首席教官,並教導培養出大量的海軍人才。但眼看清政府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後,他便極力要求上前線作戰。此後,薩鎮冰便一直奮戰在祖國的海疆防線。
雖然他作戰勇猛,但其時的清政府卻是腐朽透頂,對外的所有海戰,也幾乎全部失敗。幸運的是,歷經多次慘烈戰鬥的薩鎮冰,最終卻活了下來。
武昌起義爆發後,作為清政府內的海軍重要將領,他被要求向駐紮在武漢的起義軍開炮。但目睹清政府搖搖欲墜,各省紛紛獨立的局面,知道大勢所趨的薩鎮冰,最終還是選擇了將炮口扭轉,對準了清政府。
此後,民國期間,在像走馬燈一樣變幻的北京政府內,因為薩鎮冰在海軍方面的傑出才能,不論是誰在臺上,他都得到了重用。從海軍部長,海軍總司令、粵閩巡閱使,一直做到了,徐世昌當總統時期的國務總理。但不論在什麼時候薩鎮冰都能以祖國為重,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做一些對人民和百姓有利的事。
抗日戰爭爆發時,薩鎮冰已經78歲了。但國難當頭之下,他能充分利用自己懂得海軍作戰的優勢,給抗日軍隊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議。不僅如此,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奔走於多個省市,甚至到國外,去召集更多的革命力量加入抗戰隊伍,以及求得許多國外僑胞的資金支持。
新中國建立前,蔣介石曾極力邀請他前往臺灣,但都被薩鎮冰堅決拒絕。他曾公開發表聲明,全力擁護中國共產黨。
建國後,他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繼續在崗位上發揮餘熱,為新中國作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
1952年4月10日,薩鎮冰於福州病逝,享壽94歲。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發來唁電。中央人民政府給費治喪,福建人民政府為其舉行公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