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天然將巴黎分成了左岸與右岸,右岸是多彩的世界,左岸是文化的天空。
漫步在巴黎左岸,一不小心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發呆,看岸邊的巴黎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衝著遊輪上的遊客們用法語大喊「Bonjour」,最後走累了找家餐廳一起吃晚餐,這也許是巴黎生活最美好的一部分了。
若想融入這種左岸精緻的生活氛圍,至少在北京未必需要購買一張飛往巴黎的機票,一家今年新開的酒店將自己的法餐廳命名為「左岸」,而這樣直白大膽的稱謂背後是chef和酒店的自信。
沒錯,我們說的就是立鼎世旗下璞瑄酒店的左岸餐廳。
璞瑄所屬的URC集團一向低調性感,犀利且稜角分明,即使在法餐廳也要揮灑出巴黎人的不羈。
放眼望去,古董酒具、餐具和碗碟分別收納進了玻璃櫃,特地擺出「摩肩接踵」的狀態,仿佛動物園裡打量著遊人的動物們;色澤溫吞的老式黃銅餐具們,有不少被請進了櫃中,被細密網格的櫃門擋著,白天幾乎很難發現,而夜間在櫃內光線的映照下,則有些影影幢幢的神秘感。
不得不說左岸裡有幾處巧思,烘託出一個法式摩登Bistro的感覺。譬如吧檯上瞳孔般的燈具,又譬如在座位上折射的不同角度的燈的輪廓。
夏日七點半,光線正好,微風躁動下,左岸餐廳的露臺是大快朵頤前的最佳INS/小紅書打卡地 。日暮時分的流光溢彩灑是莫奈最喜歡的顏色,既點亮了近在咫尺的中國美術館,也讓遠方的故宮與景山熠熠生輝。
隨手翻開歐洲中世紀質感的羊皮卷菜單,仿佛在洞見一場法國宮廷裡的「皇室秘密」,其實這份菜單上的手繪和手寫都來自行政主廚Ivan Miguez,想必會做飯的人畫畫品味也不會差,不然又怎敢以一家餐廳的名字裝下半個巴黎的文藝?
看他對左岸的理解,不是標榜食材的稀有和昂貴,而是用一些常見的食材,以簡單的形式呈現出豐富的體驗感,向食客展現自己工作和旅行中品嘗到的美味。這也契合了巴黎左岸的藝術家氣質吧。
雜糧全麥麵包還未呈上就已經能聞到濃鬱的麵包香味,口緊實且有嚼勁,多嚼幾下香味慢慢顯現出來。
最值得稱道的是,麵包精心搭配的四種調料,顆粒晶狀物的海鹽含有微量礦物質,很具營養價值,粉色的黃油是我的最愛,它的隱藏「福利」是內含小銀魚,很清甜,抹在麵包上入嘴很快就化開了。這樣的麵包醬比較清淡,不喜歡重甜的的小夥伴們就可以選擇這款。
由法式「牡蠣貝殼」呈上的小吃很有西班牙tapas的feel,事實上Ivan Miguez正是西班牙與中國的混血兒,在服務生指點下,我才看清原來這個「牡蠣貝殼」也是脆脆可食用的一道「小吃」。
在Ivan Miguez的手下再平凡無奇的食材都能被裝飾出浪漫的美感,鱷梨、番茄、洋蔥圈的微妙碰撞也是夏日裡似有若無的美妙。
根莖沙拉呈上來的樣子就很治癒,這種頗具科幻感的菜餚在晚餐世界中相當常見,蘆筍丁包圍住的是菠菜球和松仁,叉子攪動蘆筍的那一刻,濃鬱的植物氣息瞬間撲鼻而來,清爽曼妙的口感,搭配麵包吃是最好不過的了。
鵝肝與山楂的組合超乎想像,細膩鮮美,極具創意。Ivan Miguez掌握了極深的法式料理功力,盤中總能呈現出一派趣味盎然,同時色調柔和,布局輕快,擺盤賞心悅目。
順便說一句,法餐的擺盤藝術在左岸也展現的淋漓盡致,食材的呈現極盡曲線的輕柔之美,不同餐品分別選擇玻璃、瓷盤和石碗來盛放,以滿足不同菜品對溫度的要求。
還有一道appetizer不容錯過,如果你至今還不知道聖雅克扇貝的話,你一定不能算是地道的扇貝控。法國人通常是在聖誕節點一份聖雅克扇貝,比起食物,他更像是一道風景線,Ivan Miguez又豈能放過大展身手的機會?喜歡海鮮的自然不能錯過這道美食。
牛小排選用澳洲M3草飼,表面的醬汁使用了不少亞洲的元素,比如香蔥和香茅生撒在表面,以及以甜味開場、以孜然香收尾的自製黑胡椒醬汁。
如果足夠幸運,很快在桌上就會與它重逢,倘若骨邊肉足夠豐富,就會被廚師切成丁撒在牛油土豆泥上再次登場。據說這樣的設計來自於璞瑄中餐廳主廚的建議,它照顧的正是放不下矜持,在酒店裡抱著骨頭啃、卻又不捨得那塊噴香筋膜的食客。
名為「荔枝」的甜點妙趣橫生,與法式經典紅果湯搭配的是微鹹的山羊奶酪雪糕,不僅看上去悅目動人,口感也是出奇地絲滑解膩。
最後別忘了在這片夜晚即將來臨的絕美露臺留下回憶,心思細膩的服務生會為你呈上一張精美的「拍立得」,為這個美妙之夜畫上完美句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