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嘉應觀

2021-02-18 鄉愁民俗

武陟嘉應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裡楊莊村南,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築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焦作嘉應觀

嘉應觀現佔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簷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簷下為五踩重昂鬥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簷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 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中大殿,重簷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龍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絕.殿內正中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於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應觀首任住持。

焦作嘉應觀

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門銷煙大張民簇氣節,他又怎麼會當上了河龍王呢?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決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家輕。」林則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小型建築。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險65幅龍鳳圖為天下一絕。故宮裡也有龍鳳圖,但故宮的龍鳳圖為滿漢合壁,而這裡的龍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焦作嘉應觀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現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志的歷代治河功臣,蘊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

2001年6月,嘉應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內的「三絕」實在令人神往。

鍾絕

嘉慶觀鐘樓上的鐘為銅鑄,鐘頭上鑄著二龍戲珠,鍾沿著周圍按照八個方位鑄著八卦圖。用棒擊,每個方位的音階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鋼琴,能奏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違章格外清越、悠揚。在邙山公園遊覽就可聽到它的聲音。文管所老馮說,據說此鍾是雍正治理黃河,使黃河變清,感動了天宮裡的樂仙翁,他請求玉皇大帝,把天宮後花園裡供仙女們玩耍擊樂的銅鐘賞賜給了雍正皇帝,雍正親自把它掛在了鐘樓上。因為它是天賜,人們來嘉應觀遊覽,都想摸一摸,擊一擊,沾沾仙氣。

碑絕

嘉應觀有個御碑亭,亭裡立著一座高達4.3米的銅碑,碑身下面額上,鑄著「御製」二字,中間是雍正皇帝親筆收發室的11行431個字的碑文。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面貌、流域歷史、水患與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人民、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係,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碑文周圍盡為千姿百態的龍雕,有飛龍、盤龍、臥龍、遊龍、降龍、升龍等,栩栩如生。碑下壓著一個銅鑄的獨角怪獸,龍頭、牛身、兔尾、鷹爪、全身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呈躍躍欲立之勢。毋庸置疑,這銅碑在全國是罕見的。文管所老馮告訴我:「據說這碑剛建造時,碑文周圍的龍上躥下跳,搖頭擺尾,互相嬉戲。」我好奇地問:「那麼,現在為什麼成死的了?」他說:「傳說雍正五年,皇帝帶著皇后、妃子、文武大臣來觀裡祭神,一個膽小的妃子看到碑上的活龍『啊』地慘叫一聲就被嚇死了。雍正皇帝就下詔把它們釘死了。」獨角獸頭上有個小洞,我問是怎麼回事?老馮說:「有個地主,攔住它非叫給自己耕地不可。它掙脫不了,一氣之下,一頭朝地主抵支,那隻角扎進地主腸肚裡給折斷了。」我想:別看此獸樣子同兇惡異猛,心地倒琿正直善良。老馮說:「此獸很有靈性,誰若從小洞裡投進一枚硬幣,它就會發出一陣鈴聲,那意思是收到了。它就會保你大吉大利,大富大貴,萬事如意。不少善男信女都在此一試,我也不甘落後,投進了一枚。

圖絕

大王殿的天棚上是65副滿清彩繪龍鳳圖。構圖古樸典雅,色彩鮮豔明快,意蘊深沉幽遠,充分體現了滿清民放的獨特文化氛圍。我遊覽過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東陵等表代建築群,沒有發現一家有此圖案的。據說圓明園有,可惜被當年入侵的作國聯軍燒了。因而它成了我國又一絕唱。我嘆服它保存的完善無缺。老馮又說:「其實也是經過急流險灘的。據說,民國初年,有人來盜它,金龍四大天王被激怒了,他們一人一口白霧,在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是,使盜者到不了跟前。盜賊只好所長而去;日本入侵時,他們想獲此寶,來到門口,問守門老道:「這是什麼觀?」老道見日本兵打著太陽旗,靈機一動,答:「落陽觀!」他們也不敢進,便轉身走了;前幾年,託天花板的大梁變形,國家撥60萬元專款朝廷了加固。看來,這65幅滿繪龍鳳圖真是無價之寶啊!

地址: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楊莊村南

類型:歷史建築道觀

等級:AAAA

相關焦點

  • 焦作武陟 雍正元年的嘉應觀
    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據《武陟縣誌》記載:「嘉應觀在二鋪營村東,雍正初年,以黃河安瀾,奉赦建,規模壯麗,有銅牌刻。」康熙末年,黃河四次在武陟境內決口。雍正元年,又決馬營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
  • 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新華社鄭州9月21日電題: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記者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至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縣境內的黃河北岸,邂逅「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武陟地處懸河頭、百川口,歷來是治河的關鍵要地,是了解中國治黃文化的窗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書記翟嵩峰介紹,雍正之前的歷史上,在武陟境內沁河入黃處,沿黃河9公裡多沒有大堤,水流遷徙不定,成為最易決口的「豆腐腰」河段。「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嘉應觀內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原話。
  • 黃河文化帶|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這是7月1日拍攝的嘉應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武陟地處懸河頭、百川口,歷來是治河的關鍵要地,是了解中國治黃文化的窗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書記翟嵩峰介紹,雍正之前的歷史上,在武陟境內沁河入黃處,沿黃河9公裡多沒有大堤,水流遷徙不定,成為最易決口的「豆腐腰」河段。 「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嘉應觀內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原話。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鬥爭;「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聯。
  • 《經濟日報》盛讚武陟:探尋黃河文化地標
    「懸河頭,百川口」,黃河至此高原入平,千裡「懸河」,起於武陟;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支萬流,結於武陟。武陟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有「中國黃河文化之鄉」之稱,「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濃縮了歷代治水文化,人民勝利渠引黃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與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成功創舉。
  •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新華網河南頻道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2020-09-17 11:47:06來源: 新華網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黃河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裡懸河起於武陟。資料顯示,萬裡黃河流經全國9省區100多個縣市,武陟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在這裡,隨處都可以看到黃河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民俗民風,均是如此,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嘉應觀。
  • 「一觀」「一渠」感受焦作武陟厚重黃河文化
    黃河奔騰千裡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變懸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從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應觀,從修建永濟渠渠首到興建人民勝利渠,波瀾壯闊的治黃畫卷在此演繹。「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黃河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裡懸河起於武陟。被譽為「黃河故宮」、「萬裡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歷史的廟觀。
  • 大清皇帝的「皇冠」緣何出現在嘉應觀
    走進嘉應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嘉應觀的標誌性建築——御碑亭。    御碑亭為傘形圓頂、六角重簷,線條流暢,美觀大方。遠觀御碑亭,酷似大清皇冠,莊嚴而富麗堂皇。雍正敕建嘉應觀,將「皇冠」放在觀內最顯眼的地方,有何深意?
  • 集宮廟衙於一身 嘉應觀見證諸多歷史往事
    嘉應觀(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封丘9月26日電(記者 海涵)9月25日,參加「龍的傳人·相約黃河」兩岸媒體大美黃河行聯合採訪活動的兩岸記者們來到嘉應觀,一睹中國最早「黃河水利委員會  嘉應觀,俗名廟宮,又稱黃河龍王廟,位於中國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佔地面積140畝。  進入嘉應觀,記者一行依次看到的主要景點包括御碑亭、嚴殿、大王殿、恭儀亭、舜王閣等多餘處景觀組成,分南、北兩院和東西跨院,為仿故宮敕建的宮、廟、衙三體合一的清代建築群。  令記者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無塵殿」。「無塵殿」是中大殿的別稱。
  • 河南一縣,是黃河文化之鄉,嘉應觀被稱北京小故宮,當地油茶一絕
    位居中原腹地的武陟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自隋朝置名武陟,迄今已有14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該縣地處黃河中下遊分界點,是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的「 腰」。堯禹治水、湯王築堤、邢人作丘,修御壩御堤、建嘉應觀
  • 走進武陟:黃河第一觀史述黃河 人民勝利渠造福人民
    位於黃河中下遊分界點,黃河與沁河交匯處的武陟,見證了黃河滄海桑田的發展變化,傳承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16日上午,「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武陟縣,探「一觀」、「一渠」,品黃河古情,訪發展之路。
  • 【中國夢•黃河情】七聲雅樂黃河泥壎響 嘉應觀裡一首《九曲雅韻...
    嘉應觀位於焦作武陟縣。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這裡的歷史、地域、民風、民俗、文化基因裡都浸泡著黃河的影子。2013年,武陟縣榮膺「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稱號。而「一座嘉應觀,半部治黃史」,道出了嘉應觀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地位。嘉應觀是一座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靈的河神廟,它記載了清代治河的豐功偉績,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中國治黃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同時,它還是中國唯一留存的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清代建築群,是黃河文化的結晶。
  • 有多少河南人把武陟的名字讀錯?
    然而,華夏幸福在河南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武陟,阿里雲創新中心也落在武陟,豐饒的物產還吸引了蒙牛等產業,武陟,勁頭怎麼這麼足?隋初始名武陟,距今有1400餘年歷史。 位於桃花峪黃河大橋北端、被當地民眾俗稱為「黃河龍王廟」的嘉應觀,集宮、廟、衙於一體,包含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等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建築
  • 黃河文化數武陟,「豆腐腰」上龍王廟,不敬神靈敬功臣
    嘉應觀大門,巍峨雄獅把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通過朋友的介紹,帶著心中的疑問,我走進了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清雍正帝為根治黃河而建造嘉應觀,並將嘉應觀位居全國大江大河龍王廟之首,設置河道衙署和道臺衙署,而且只供奉治河功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領導的治黃指揮中心設於此地,足見嘉應觀在黃河文化中的地位。
  • 中原地名探究——周武王牧野之師興於此地——武陟
    武陟地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陟得名與武王無關,武王伐紂的路線,應該沒有經過武陟,在殷商時候,武陟北有大澤稱吳澤陂,大澤從現在博愛東一直從武陟北到獲嘉,新鄉。在博愛南有白馬陂,和大澤斷續連結河流眾多,根本不適合大軍前行。所以武王伐紂應該走盟津向東北,走太行山坡下,也就是境博愛焦作,修武,一行。所以根本沒路過武陟,也就沒有了武王伐紂在武陟登高一說了!
  • 河南省 焦作市 武陟縣 嘉應觀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裡處,俗稱廟宮,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嘉應觀是雍正皇帝為治理黃河水患,御祭龍王,特下詔書建造的行宮、廟觀,集宮、廟、衙三位一體。因其建築風格形似故宮,規模宏大,故有「河南小故宮」之美譽。
  • 三全思念三隻松鼠中部供應基地落戶武陟,1年實現產值「龍門跳」
    是什麼原因,讓一村食品從鄭州搬到武陟產業新城?在武陟,一村食品又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走進這家企業,聆聽它的產業故事。與鄭州隔黃河相望的武陟產業新城,憑藉先天優勢,就這樣進入了一村食品的視野。在考察過程中,劉瑞卿和他的團隊發現,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武陟有一定的食品產業基礎。更重要的是,武陟與華夏幸福正依託河南強有力的食品產業基因和巨大的消費市場優勢,攜手打造高品質都市食品產業集群。於是,2018年,一村食品遷至武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