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2020-09-21 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9月21日電題: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記者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至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縣境內的黃河北岸,邂逅「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這是黃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廟。

「武陟地處懸河頭、百川口,歷來是治河的關鍵要地,是了解中國治黃文化的窗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書記翟嵩峰介紹,雍正之前的歷史上,在武陟境內沁河入黃處,沿黃河9公裡多沒有大堤,水流遷徙不定,成為最易決口的「豆腐腰」河段。

「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嘉應觀內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原話。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鬥爭;「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聯。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但是,歷史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它在廣闊的中下遊平原造成「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2000多年裡,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沿岸幾乎每一個帶「口」字的地名,都是水患災難的見證。

嘉應觀始建於1723年,是雍正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建築布局效仿故宮,集宮、廟、衙署為一體。觀內有雍正親自撰文並書寫的銅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鎮惡。

在此之前兩年間,黃河先後在武陟4次決口,洪水經衛河入海河,直逼京津。洪水挾帶的泥沙還淤塞了大運河,導致運糧困難,一時朝野震動。曾隨康熙巡河的胤禛(即後來的雍正)被委以重任,負責指揮決堤堵口。

「期間胤禛許諾,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一座大小河流的總龍王廟。繼位第一年,他履行諾言。取名『嘉應』,是『嘉瑞長應』之意,表達對海晏河清的企盼。」翟嵩峰講述。

翟嵩峰帶記者穿過祭祀大禹的禹王閣,來到東西兩側龍王殿。這是嘉應觀的精華所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殿內供奉的龍王不是神仙,而是青史留名的歷代治河功臣,把人升格為神來祭祀。

西漢的賈讓,在黃河第二次大改道後不久,應「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之詔上書,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被史學家以千餘字篇幅完整記入《漢書》,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小吏王景,主導修築了千餘裡黃河大堤,並通過「十裡立一水門」的方法實現洪水分流,成就了黃河安流千年的傳奇。

元代河官賈魯,史無前例地在大洪水期開工治河,只短短90日,不僅消除了黃河北泛對京杭大運河的威脅,還使黃河南流所經的汴渠、淮水等恢復故道、舟楫通行。如今,河南境內仍有「賈魯河」,紀念其功績。

和王景、賈魯一樣,禁菸英雄林則徐也供奉在龍王殿裡。他曾負責河南、山東兩省黃河事務,衙署就在嘉應觀。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途中,正遇黃河決口,雖百病纏身,他仍抱著「億民命重身家輕」的信念,改程到開封組織堵口。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小小嘉應觀,讓人穿越時空,縱覽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堅強圖存的奮鬥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治理,黃河不僅實現歲歲安瀾,而且連續21年不斷流,呈現出全新的生命狀態,為世界江河治理與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成功範例。(完)

相關焦點

  • 武陟嘉應觀
    焦作嘉應觀嘉應觀現佔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焦作嘉應觀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
  • 河南省 焦作市 武陟縣 嘉應觀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裡處,俗稱廟宮,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嘉應觀是雍正皇帝為治理黃河水患,御祭龍王,特下詔書建造的行宮、廟觀,集宮、廟、衙三位一體。因其建築風格形似故宮,規模宏大,故有「河南小故宮」之美譽。
  • 「網絡中國節·中秋」不必遠遊!家門口玩個夠之坐標三:黃河故宮嘉應觀,黃河文化打卡地
    嘉應觀位於嘉應觀是清朝嘉應觀山門為單簷歇山頂,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簷下為五踩重昂鬥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走進嘉應觀,樓閣殿宇梯比鱗次、翅簷飛空,紅牆碧瓦交相映輝,古樹參天,迴廊通幽、靜謐飄渺、景色如畫,恢宏壯觀,氣勢不凡。
  • 河南一縣,是黃河文化之鄉,嘉應觀被稱北京小故宮,當地油茶一絕
    文/史間一壺酒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在這其中,河南武陟縣被稱為「中國黃河文化之鄉一部武陟發展史堯禹治水、湯王築堤、邢人作丘,修御壩御堤、建嘉應觀
  • 北京飯店: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史
    他擅長把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融於書中,他的著作不僅是普通的傳記,更可以作為一部歷史來讀。 未讀《北京飯店傳奇》之前,許多讀者可能不知道現在煥發勃勃生機與活力的北京飯店居然是一座經歷過百年風雨的老店。為百年老店立傳很容易寫成簡單的企業發展史,或是淪為單純的廣告宣傳冊,可喜的是,《北京飯店傳奇》沒有落入俗套。
  • 中國夢·黃河情|武陟:在這裡感受黃河文化
    新華網鄭州9月17日電(倪莎)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信息傳播局主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焦作市武陟縣,走進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黃河千裡長堤起於武陟,千裡懸河起於武陟。資料顯示,萬裡黃河流經全國9省區100多個縣市,武陟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在這裡,隨處都可以看到黃河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民俗民風,均是如此,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嘉應觀。
  • 河南「最值得」一去的景區,有治黃史的廟觀,被稱為「小故宮」
    那是嘉應觀,人們俗稱廟宮,位於中國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是國家AAAA水平景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清代建築群,因此也稱為「河南小故宮」。嘉應觀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建於1723年,當時的雍正皇帝為了治理黃河水災,祭奠河神特意下令建造的廟觀,至今也有300年的歷史,因此它不僅有一個簡單的古建築群,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
  • 嘉應觀景區牽手黃河交通學院,景校合作打造黃河文化大課堂
    嘉應觀>景區牽手高校,共同打造黃河文化大課堂,嘉應觀景區又有新動作。8月7日,嘉應觀景區與黃河交通學院戰略合作籤約暨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嘉應觀景區舉行。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組書記翟嵩峰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是嘉應觀景區與黃河交通學院深化景校合作、共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碩果,還是致敬黃河文化、傳承黃河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嘉應觀景區將充分發揮景校合作、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紐帶作用,持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規範化建設,力爭在合作領域、合作深度、合作實效上取得更大突破,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出應有貢獻。
  • 153件書法 寫出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有評價說,作品內容堪稱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曾為「孫中山的錢袋子」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風雲激蕩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在近現代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的風雲人物,如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孫中山、黃興、林義順諸公。然而,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革命歷程常為人稱頌,而林義順的革命貢獻由於種種歷史機緣卻鮮為人知。
  • 青島:百餘年間,一波三折,一部濃縮的中國城市美學進化史
    其中,嶗山山脈最高峰的海拔為1132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的第一高峰。山入海中,海侵山下。大霧起時,猶如水墨國畫。山海相連之處,或礁石叢生,驚濤拍岸;或細沙輕語,柔情似水。昔日舟雲集的準安、嘉定、揚州,因大運河的塞而華盡散,一蹶不振;蘇州、南昌、開封則幾乎被連年的戰爭或災害夷為平地,此消彼長,新興城市也開始在近代中國大量出現
  • 河南最值得一去的景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被稱為「小故宮「
    那是嘉應觀,人們俗稱廟宇,我國的河南省武場位於一個縣,嘉應觀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黃治史的廟觀,因為是漢南省境內保存最久、規模最大的清朝建築群,所以被人們稱為「河南小故宮」。嘉應觀的歷史也很悠久,建於1723年,當時的雍正皇帝為了治理黃河的水災,祭拜河神,特地給人建造了廟觀,從現在開始有300年的歷史,因此,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古老建築群,而且具有很深的歷史意義,整個廟宇觀被分為南北兩個大院。
  • 中國「最神秘」的古廟,數百年來纖塵不染,原因至今不明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但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存在,還不能用科學來解釋,就像位於中國的古廟一樣,由於數百年來蟲鳥不進入,完全沒有受到汙染,雖然其原因尚不清楚,但總有一天科學會將揭開其奧秘,今天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兩個神秘的古廟。
  •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
    原標題: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成語裡的中國通史》郭志坤 陳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半部論語治天下 圖片選自《成語裡的中國通史》【讀書者說】我們都是有著強烈歷史癖的人,倆人間的學術文化合作長達半個多世紀
  • 【中國夢·黃河情】當一座百年廟觀開始謀求創新發展......
    當被問及為何多次來到嘉應觀時,車甫軍說。「景區原來只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古建築景點,有其本身的歷史價值,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創新節目的編排,沒有參與性更強的節目,嘉應觀無法吸引到更多人。只靠門票收入,嘉應觀無法得到更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