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21日電題:嘉應觀:一部濃縮的中國治黃史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記者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至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縣境內的黃河北岸,邂逅「萬裡黃河第一觀」——嘉應觀。這是黃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廟。
「武陟地處懸河頭、百川口,歷來是治河的關鍵要地,是了解中國治黃文化的窗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書記翟嵩峰介紹,雍正之前的歷史上,在武陟境內沁河入黃處,沿黃河9公裡多沒有大堤,水流遷徙不定,成為最易決口的「豆腐腰」河段。
「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嘉應觀內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原話。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鬥爭;「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聯。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但是,歷史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它在廣闊的中下遊平原造成「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2000多年裡,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沿岸幾乎每一個帶「口」字的地名,都是水患災難的見證。
嘉應觀始建於1723年,是雍正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建築布局效仿故宮,集宮、廟、衙署為一體。觀內有雍正親自撰文並書寫的銅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鎮惡。
在此之前兩年間,黃河先後在武陟4次決口,洪水經衛河入海河,直逼京津。洪水挾帶的泥沙還淤塞了大運河,導致運糧困難,一時朝野震動。曾隨康熙巡河的胤禛(即後來的雍正)被委以重任,負責指揮決堤堵口。
「期間胤禛許諾,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一座大小河流的總龍王廟。繼位第一年,他履行諾言。取名『嘉應』,是『嘉瑞長應』之意,表達對海晏河清的企盼。」翟嵩峰講述。
翟嵩峰帶記者穿過祭祀大禹的禹王閣,來到東西兩側龍王殿。這是嘉應觀的精華所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殿內供奉的龍王不是神仙,而是青史留名的歷代治河功臣,把人升格為神來祭祀。
西漢的賈讓,在黃河第二次大改道後不久,應「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之詔上書,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被史學家以千餘字篇幅完整記入《漢書》,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小吏王景,主導修築了千餘裡黃河大堤,並通過「十裡立一水門」的方法實現洪水分流,成就了黃河安流千年的傳奇。
元代河官賈魯,史無前例地在大洪水期開工治河,只短短90日,不僅消除了黃河北泛對京杭大運河的威脅,還使黃河南流所經的汴渠、淮水等恢復故道、舟楫通行。如今,河南境內仍有「賈魯河」,紀念其功績。
和王景、賈魯一樣,禁菸英雄林則徐也供奉在龍王殿裡。他曾負責河南、山東兩省黃河事務,衙署就在嘉應觀。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途中,正遇黃河決口,雖百病纏身,他仍抱著「億民命重身家輕」的信念,改程到開封組織堵口。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小小嘉應觀,讓人穿越時空,縱覽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堅強圖存的奮鬥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治理,黃河不僅實現歲歲安瀾,而且連續21年不斷流,呈現出全新的生命狀態,為世界江河治理與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成功範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