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基本注釋禮:在春秋時期,『禮』泛指社會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代「周禮」也指代人們的道德規範。
先王:古代的帝王(堯、舜、禹、湯、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
斯:這裡指代前面所說到的禮與和兩個概念。
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情
節:制約
譯文有子說:「禮在實際運用的時候,要以和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之法,先代聖賢傳承下來的道,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此。不管大事小情都應該遵循這個,但是也會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只知道以和為貴,一意孤行只注意和諧,而不用禮制來進行制約,也是不行的。」
適當的制約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城市依然存在隨地亂扔垃圾的現象。
可是經網友爆料,據說加拿大的街道卻特別整潔。
偏激的人會覺得,這是我國國民素質比不上外國人的表現。
實則不然,因為根據法律,在加拿大亂扔垃圾是要被罰款的!
至於罰款金額的多少,具體按照當地的規定為準。
隨著這部法律的出臺,加拿大公民的必修課就是將垃圾進行分類。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道德只是約束人的初級手段。
道德可以管理的都是自身管理能力較強的人,而對於不自覺的人就要採取法律的手段進行約束了。
這,也就是各類法律法規出臺的原因。
爭吵並不能解決問題,以和為貴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思考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初三課文中的《負荊請罪》。
春秋時期,藺相如為趙國立功,趙王對他很信任,嘉獎他為上卿,地位超過了大將廉頗。
廉頗覺得十分不服氣,覺得自己出生入死立下戰功難道還比不過藺相如動動嘴皮子嗎?
便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的時候一定要給他難堪。
藺相如得知廉頗的想法後,卻吩咐手下如果以後看到廉頗及其手下的時候一定要避讓,不要爭吵。
甚至有一次自己出門,看到廉頗迎面而來,立馬叫車夫把馬車趕到小巷中,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而廉頗手下看到藺相如一副怕了自己主人的樣子,更加肆無忌憚嘲諷藺相如的手下。
藺相如手下覺得受到侮辱,便向藺相如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藺相如卻表示,自己連秦王都不怕,不和廉頗爭吵是因為他們二人都是趙國的中流砥柱。
若是秦國發現我們不和,定會趁機來侵犯趙國。
自己的面子比不上國家大事重要。
當廉頗得知藺相如的想法後,覺得非常慚愧。
於是有天他背著荊條去藺相如家中請罪。
最後他們化幹戈為玉帛,共同輔佐趙王,被記入史記。
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廉頗知錯就改,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品質。
人是群居動物,在社交中難免和人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
重點看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覺得此人可交,我們相談甚歡。
但是覺得此人和我觀點不同,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了。
第一種人選擇和別人爭辯,結果就是無論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在爭吵的同時或過後自己總會惹一肚子氣。
第二種人卻選擇了維持自己原則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和人發生爭吵,意見與我相悖也沒關係,淡然處之,微笑面對。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決定和行為是正確的。
希望大家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先深呼吸,調整自己的情緒。
一定要記住,生氣和爭吵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凡事以和為貴,最後以一句老話做總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創不易,關注筆者獲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