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2020-12-25 騰訊網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而當時的魏國憑藉著自身強大實力也非常囂張,總的來說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剩下沒打的就是自己了。

魏國最先強大是在魏文侯時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變法,國力大增。這個時候魏文侯先是和趙國、韓國溝通。大致意思是說趙國你也別打我們了,你打我們,我和韓國就會聯合。到時候你也打不過。和韓國說我們也別打,即使打贏了趙國到時候我們還會接著打。到時候還是被人得利。最後趙國和韓國都覺得說得對。三晉開始了聯合。聯合之後魏國最先打的是秦國。魏國佔領了渭河平原,開始壓制了秦國八十年之久。之後魏國向北越過趙國滅了中山國。不知道怎麼回事,魏國和趙國可以說一直都在攻打這個中山國。之後齊國進攻魏國的屬國衛國,這時候魏國聯合趙國、韓國一起攻打齊國。打的齊國大敗。不僅失去了三萬人馬,而且還被迫割讓土地。魏國這時國力進一步上升。這時候的魏國攻打了秦國、齊國。

魏文侯之後是魏武侯即位。魏武侯繼續自己父親的霸業,並且推向新的高峰。公元前395年,魏武侯號召韓國、趙國,即位以來第一次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大敗楚軍於大梁,而且佔領了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最後楚國被迫求和,魏國都沒有答應,如果不是後院起火,魏國這時候不會輕而易舉退兵。之後魏武侯多次和秦國進行戰爭,秦國基本上都是戰敗。趙國後來進攻衛國的時候,魏國開始攻打趙國魏武侯出兵大敗趙軍於兔臺。當然後期的圍魏救趙也是因為衛國的原因。後來魏國多次攻打楚國。當然,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魏國也幫助了燕國攻打齊國。可以說這時候魏國攻打過齊國、秦國、趙國、楚國、燕國、中山國,基本上是打了一遍。

之後魏惠王繼位的時候,前期繼續自己的霸業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韓國和趙國雖然保住了自己,但是之後和魏國合作的關係徹底瓦解。這時候魏國是把戰國七雄其他六國打了一遍了。之後魏國繼續攻打秦國、趙國、楚國等國。馬陵之戰、桂陵之戰之後魏國霸業逐漸衰落,一天不如一天。這時候由於之前招惹的人太多,大家都開始報仇了。魏國國力不斷下降,國土不斷被人蠶食。

總的來說魏國在戰國初期把能得罪的國家全部得罪了一遍。所以後期才會被群毆。真的是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相關焦點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戰國七雄爭霸,魏國雖小且被多國包圍,為何還能成為初期的霸主?
    戰國七雄爭霸,魏國雖小且被多國包圍,為何還能成為初期的霸主?      中國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歷來都是戰爭和文明交織的歷史。說起戰爭,歷史上很少有能和春秋戰國時代相媲美的,七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 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魏國,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變法的不是秦國,而不是魏國。並且,魏國也是戰國七雄第一個稱霸的國家。在戰國初期,魏國的綜合實力更是遠超齊國、秦國、楚國、趙國等大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最早開始變法的魏國,為什麼沒能一統六國呢?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戰國是怎麼回事?戰國七雄是哪七雄?又為什麼叫做戰國七雄?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段特殊的時期,我們把它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講一下戰國時期,為什麼我們把它叫做戰國?為什麼又把當時分裂的七個比較大的諸侯國稱之為戰國七雄呢?這樣一段歷史是怎樣發展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樣一段神奇的歷史之中。
  • 告訴你戰國七雄中看似最弱小的韓國到底有多牛
    戰國七雄中提到齊國我們想到孫臏、鄒忌,提到秦國我們想到商鞅、秦始皇,提到魏國我們知道信陵君,提到趙國我們知道趙武靈王,提到楚國我們想到屈原,而提到韓國我們好像想不到什麼名人或者什麼大事,可以說七個國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就是韓國,而從當時的疆域來看,韓國的疆域面積也是最小的,那這個領土弱小、存在感不強而且又是七雄中最先滅亡的韓國,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又是如何在戰國這一諸侯爭霸的亂世中將國祚延續近200年的呢
  • 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榜:秦國一直都是第一嗎?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漫長的較量中,各自的實力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秦國雖然最終剪滅了六國,但是,戰國初期的秦國,卻相對較弱。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是怎樣的呢?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名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盟友。韓國是三晉之一,甚至有一種說法,戰國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除了韓國之外,趙國、魏國兩個諸侯把諾大的晉國一分為三,三家分晉之後,很快就在魏文侯的帶領下形成了攻守同盟。
  • 作為戰國七雄之中不起眼的存在,韓國究竟有多浪?答案你想不到!
    這個時候首先強起來的是變法之後的魏國。接下來,大家便看到了魏武卒橫掃天下,無人敢逆其鋒芒。這個時候在一旁的韓國看見魏國變法之後的強大,頓時眼紅了,於是便由申不害主持韓國的變法。漸漸的,韓國的國力便有了起色,順道把身邊的小國鄭國給滅了。而這個時候魏國也發現韓國開始囂張了,於是大將軍龐涓大手一揮:「幹他!」
  • 戰國時代,七雄爭強,「信用」逐漸失去了約束力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不講信用的風氣,似乎是有跡可循的。 魏國在戰國初期,仍遵守著春秋時代「講信用」的傳統 時至戰國,魏國在戰國初期可算是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承續著春秋時期晉國的基礎。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山西西南部的部分,坐擁地利之便——此地是所謂的「表裡山河」。
  •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魏國最先強盛,為何卻被秦國後來居上?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魏國最先強盛,為何卻被秦國後來居上?戰國時期,七大諸侯國爭霸,先後強大起來,各國欲取合縱連橫,逐個擊破,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徵服。在戰國初期,魏文侯啟用李悝為宰相,推行改革,獎勵農耕,同時在豐收之年徵收糧食而以不補充饑荒之年的空缺,同時興修水利,改善民生,這一系列的民生舉措,為魏國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之後的魏惠王時期的興盛而埋下伏筆。在魏惠王統治的初期,魏國還是繼續發展,但魏惠王不重視人才的任用,與周圍的諸侯國交戰也極少有兵敗的情況,但在此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人物,那就是商鞅和張儀。
  • 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有何不同之處
    春秋戰國,大家都不陌生,關於那個時代的人和事至今還在流傳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分分合合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卻太過平常,能在其中生存下來的,只有強國!說到春秋戰國,有兩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是春秋五霸外,另一個就是戰國七雄了。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有什麼不同之處?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戰國七雄紛爭的鼎盛時期
    而反觀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國家,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七個國家的博弈就進一步決定了整個中原大地的紛紛擾擾,西周則更是名存實亡。隨著從春秋進入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生產所用的工具也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而魏國率先抓住這個機遇,李悝帶領魏國進行變法,使得魏國成為當時戰國初期首屈一指的一等強國。
  • 戰國七雄疆域圖,哪國的最大?
    齊國,周代諸侯國,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島,自立為君,田齊至此取代姜齊成為諸侯國楚國,是周代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燕國,周朝時期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韓國,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七雄中,韓國弱到何等程度,區區六個字令聞者落淚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 戰國七雄指的哪七個諸侯國,消亡次序是怎樣的?
    戰國七雄,是指在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綿長的朝代,共立國800餘年。其中根據周平王遷都洛邑為時間點,分成了西周和東周前後兩個時期。
  •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也即魏國、韓國、趙國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再加上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因為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