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一臺原創舞蹈詩《廈門故事》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宮劇場驚豔了現場觀眾。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和廈門藝術學校聯袂奉獻的誠意之作,用浪漫、詩化的舞臺質感將「小崗位大擔當」的立意推陳出新。
這臺劇目勇敢挑戰當代題材,且整臺演出依舊注重融合運用閩南特有的文化、民俗、地域元素,多媒體影像與舞蹈形象之間互動生趣,讓觀眾耳目一新。
新探索闖關現實題材
《廈門故事》由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國家一級導演左青執導,以廈門改革開放40年建設成就為創作背景。全劇由序曲、10個廈門人物故事和尾聲組成,以新聞記者的視角,講述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個「小崗位大擔當」的故事,表現廈門人民的美好心靈、大愛情懷和精神氣質。
從全國勞動模範、環衛工人代表陳大姐,到跟隨「雪龍號」極地科考船三次奔赴南極,以高超的機械維修技術被譽為「廈工技神」的蓋軍銜;從廈門公安交警戰線上的「時代楷模」陳清洲,到中國催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廈門大學化學界泰鬥蔡啟瑞院士……時代楷模的感人故事重現在觀眾面前,讓他們或會心一笑,或深深感動。
專業擅長民族民間舞表演的廈門「小白鷺」,為何要嘗試一個適合現代舞的現實題材?
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主任林乃楨說,跟劇中的平凡人物一樣,「小白鷺」也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是廈門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跟受益者,因而想創排一部現實題材作品,用以記錄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人的精彩故事。
「因為演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且現實題材舞蹈詩在國內幾乎無人敢碰,我們擔心作品不被認同,所以儘管設想頗為專家們看好,主創人員前後還是糾結了半年多時間。」她坦言。
最終,他們決定搏一把,採用「寫意與寫實相結合、寫意為主」的創作原則,以「記者」講述寫實,讓舞蹈充分寫意。在試排中,人物原型費了很大功夫再創作,故事之間通過「記者」採訪串聯起來,融入閩南文化元素。林乃楨總結說,《廈門故事》是廈門藝校跟「小白鷺」在舞蹈藝術題材上的新探索。
新突破著力體驗生活
「《廈門故事》的主角非常寫實,我們用舞蹈表現環衛工人、技術工人的勞動,做到了和諧、唯美及藝術上的真實,業界同行看後也都有些意外。」廈門藝校校長崔勇說,有人甚至稱,這部作品讓人看到了舞蹈藝術呈現方式的新突破。
「這是一次艱難的創作之旅。」導演左青說,在與這些故事原型人物或其家屬的交流中,他們對事業、對工作、對生活、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園真誠而無私的愛,一次又一次感動著自己,內心湧起一次次創作衝動。但進入實際排演中,創作團隊又面臨著兩個主要難題:一是如何用身體語言來表現這些感人的故事,二是如何傳承發展小白鷺民間舞團的藝術風格和個性。
以環衛工人為例,一把掃帚無疑是角色的重要特徵。然而,飾演者繆斯琦說,拿著掃帚跳舞,她一開始有排斥感,更遑論塑造人物。即便後來編舞採用更生活化的當代舞,將掃地動作提煉、舞蹈化呈現,但與她習慣的抒情的民族民間舞質感還是不同,肢體仍有一定的隔閡。排練期間,掃帚掉在地上或撞到群舞,是常有的事,她為此一度非常迷惘。
為了讓自己儘快擺脫與角色的隔閡,繆斯琦想到了去大街上觀察、體驗環衛工人的實際工作狀態。三個月的模仿,她終於把手裡的掃帚融合成身體的一部分,融合進舞蹈表演。
飾演記者、藍天救援隊長水草等多個角色的於馨認為,自己也是通過不斷的內心體驗,才一點點刻畫出劇中人物性格及內心情感。在排練藍天救援隊赴汶川救災這段戲的日子裡,於馨日日把內心沉浸在災難場景中,「很壓抑,但這樣才能離人物原型更近些」。在於馨看來,《廈門故事》讓全體團員看到「熟悉的舞蹈藝術的另一面」,原來現實題材也可以用舞蹈藝術寫意呈現。
「偉大來自平凡!這些『小崗位大擔當』的故事鼓勵我們,在追尋舞蹈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精益求精。」崔勇表示,用文藝創新講好「廈門故事」、用文藝精品塑造「精神家園」、用文藝繁榮增強「文化自信」,展示城市精神風貌,是廈門藝校和「小白鷺」一直以來秉承的理念,「我們希望今後更多地通過文藝的形式,謳歌廈門,謳歌這些感動廈門的人物」。
他透露,七藝節演出後,《廈門故事》將擇機在廈門舉行10場公益展演。
(記者 林澤貴/文 通訊員 劉海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