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山考古發現5000年前「彩陶之路」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成都11月28日電(記者惠小勇、謝佼、黃毅)歷經10餘年6次勘探發掘,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縣城南約2.5公裡處,發現了約5000年前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匯的大型中心聚落遺址。

  記者日前登上這個被岷江環繞、名叫營盤山遺址的二級臺地,但見地勢開闊、土質肥沃、草木繁茂。局部遺址上已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各型房屋基址20座、灰坑120餘個,窯址3座及灶坑12座,還發現一處類似於廣場的遺蹟。根據碳14年代測試數據,營盤山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5300—4600年。

  遺址已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類遺物總數近萬件,其中代表性的文物和局部復原場景展呈現在茂縣羌族博物館裡。記者在陳列室看到,陶器中最為精美的是彩陶,經復原後可辨的器形主要有瓶、罐、盆、缽等平底器,紋飾均為黑彩繪製,圖案題材有草卉紋、線條紋、變體鳥紋、弧邊三角紋、蛙紋等。

  根據文物出版社近期正式出版的《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報告,這些彩陶中的一部分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測試分析,其化學成分更接近黃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腹地出土彩陶器物的化學成分,說明這些彩陶非本地燒制,加上器型和紋飾風格,均具有明顯的甘青仰韶晚期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特徵。

  結合古氣候變化情況分析,專家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部分先民,為了尋找更加溫潤宜居的環境,帶上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具,特別是有高度文化認同的彩陶成品及其原料、技術,從黃河上遊的甘青地區一路南下,順著崇山峻岭間的岷江河谷向西南遷徙,直到把營盤山變成了岷江流域文化走廊的中轉站。

  堪為佐證的是,經過對遺址中部分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鑑定,發現其中的一些人類頭顱,具有典型的古代西北人群特徵,與四川本土先民有著明顯的區別,還有兩個成年牙齒標本檢測結果表明,其食譜分別以幼時吃魚、吃粟為主;出土的炭化植物種子有粟、黍等,以粟、黍為主要作物應屬於北方旱作農業形態。

  考古報告表明,在營盤山遺址周圍,還分布著波西、沙烏都等數十處時代相近或略有差異的中小型聚落遺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處總面積近百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群。

  營盤山考古現場負責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劍介紹說,這一較為完備的聚落體系,是長江上遊地區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5000年前整個長江上遊地區文化發展的最高水準,已被考古界命名為「營盤山文化」。其中最有意思的發現是,從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到四川省茂縣,從遠古就存在一條堪稱「彩陶之路」的人口遷徙通道。

  專家認為,這條「彩陶之路」是上古西北、西南人群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匯的源頭之一。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彩陶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更大範圍內的傳播,成為中華文化統一的源頭,因為隨著同一或相似題材的紋飾傳播,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認同、精神信仰也在傳播中生成集聚。

相關焦點

  • 一條閃亮中西的彩陶之路
    經過考古學家90多年的考古研究,大量實物證明,早期中國的彩陶文化,並不是西來的,而是東風西漸,產生影響。    這一次,當庫庫特尼和仰韶的彩陶一相逢,兩者的相似性,再次引發了學界的熱切關注。    如何理解相隔萬裡,卻是年相若、紋相似的中西彩陶?以考古學為紐帶,中、羅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否會有別樣的未來?
  • 「絲綢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以陝甘地區為根基自東向西拓展傳播之路,也包括順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滲透。「彩陶之路」從公元前4千紀一直延續至前1千紀,其中又以大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漸最為明顯。具體路線雖有許多,但大致可概括為以青藏高原為界的北道和南道。
  • 四川營盤山遺址展廳煥新亮相
    11月15 日,全新布展的「古蜀之源——營盤山遺址考古專題陳列」在四川茂縣羌族博物館與觀眾見面。來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壩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州博物館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開幕活動。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岷江東南岸三級臺地,遺址平面呈梯形,東西寬120-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遺址內包含新石器時代和石棺葬時代兩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存為距今5500-5000年的中心聚落遺址,石棺葬時代遺存為西周戰國秦漢時期的石棺墓地。
  • 彩陶中華 | 這條彩陶之路早了張騫四千多年
    ,有一條「彩陶之路」已經將中西方聯結在一起了。這條「彩陶之路」是由「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率先提出的,但「彩陶之路」概念本身卻源自一位影響了中國考古學史的大人物——安特生。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勘探礦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發現,中國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安諾文化、東歐特裡波利文化發現的彩陶紋飾十分相似。
  • 5000年前碳化稻穀在荊門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出
    11月26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試運營,遺址公園的屈家嶺博物館中展出了5000年前的「碳化稻穀」。
  • 聽小姐姐講彩陶第6期 | 這條彩陶之路早了張騫四千多年
    想必大家對張騫開鑿的「絲綢之路」一定不陌生,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早在距今6000年前,有一條「彩陶之路」已經將中西方聯結在一起了這條「彩陶之路」是由「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率先提出的,但「彩陶之路」概念本身卻源自一位影響了中國考古學史的大人物——安特生。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勘探礦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發現,中國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安諾文化、東歐特裡波利文化發現的彩陶紋飾十分相似。
  • 5000年前碳化稻穀在荊門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出
    11月26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試運營,遺址公園的屈家嶺博物館中展出了5000年前的「碳化稻穀」。
  • 專家齊聚陝歷博 共論彩陶背後5000年前的文化融合與社會統一
    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轉化成文物展覽,陝西歷史博物館於2020年1月22日特別推出「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大型原創展覽,以向廣大觀眾展示我國古代彩陶在早期中國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彰顯渭河流域在孕育中華文明過程中所發揮的主根脈地位。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記者了解到,劉家寨遺址最早於2010年發現,是四川境內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上限可能距今約5000年,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有專家推測,「這是一個以制陶業為主的聚落」。
  •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乃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的中國「國粹」
    彩陶,亦稱為陶瓷繪畫,是我國文明史上的「國粹」,具有很久遠的文明歷史。中國彩陶的誕生已有8000年之久,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彩陶承載著人類文明初期的生活、宗教、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價值信息。時至今日,現代陶藝也是一門極具文化內涵的簡潔而不簡單的藝術。
  • 「彩陶之路」——仰韶文化走進英國劍橋、牛津系列報導
    10月22日下午14時,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學中國陶瓷研究院、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彩陶之路」仰韶文化展在英國劍橋大學唐寧學院開幕。仰韶遺址的發掘和仰韶文化的確立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標誌,也是以考古學的方法科學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開始。以瑰麗彩陶聞名的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也是推動最初的中國形成的核心力量。仰韶遺址發掘以來近百年的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研究充分證明,中國史前文明的繁盛印證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古史傳說也不是後人的虛構,而是有「真實的素地」。
  • 考古大發現!臺灣5000年前已有農業
    華夏經緯網8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1996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臺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記者了解到,劉家寨遺址最早於2010年發現,是四川境內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上限可能距今約5000年,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有專家推測,「這是一個以制陶業為主的聚落」。
  • 5000年前的三室一廳?2400年前的房車?去鄭州車馬坑、大河村遺址
    5000年前的先人,就住上「三室一廳」 仰韶文化房基,是一組多間相連的長方形房屋建築群,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是典型的「木骨整塑」陶房建築形式。其中,房基F1到F4,是目前為止我國已出土史前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經歷了5000多年,依然保存了完整的平面布置和1米多高的牆壁。
  • 海外遺珠:去瑞典發現90年前從臨洮運走的馬家窯彩陶
    一九二四年起,安特生在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野外考古調查基本是以蘭州為中心,在半徑四百公裡的範圍內進行。安特生作為研究構建中國上古史的第一人,首次將中國上古史帶入了現代考古學和世界文明史研究的整體框架,其歷史地位無法否定。 在當時的西北地區,彩陶根本無人識貨,直到安特生大張旗鼓地問價和搜尋,大家開始意識到它的價值。
  • 彩陶文化——人類歷史發展的坐標
    其實在絲綢之路之前,中外已經有了密切的交流,一條比絲綢之路更為久遠的「彩陶之路」依稀存在。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在這塊熱土地上創造了以彩陶、穀物農業、定居生活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浙江錢塘江邊的蕭山跨湖橋文化也發現了7000年到8000年前的彩陶,但數量不多,在江南出現彩陶,讓考古界為之震驚,我都親眼見過,非常豔麗。甘肅大地灣文化也是8000年前彩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無愧彩陶文化的源頭。
  • 成都營盤山出土「詭異」陶俑,專家說:它們的功能一般人不知道
    他們發現在自治州的茂縣,幾乎全縣的地下都可能存在古蹟,遺址面積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屬於營盤山地域,故命名為「營盤山遺址」。在隨後的七年中,考古專家先後分為六次,對「營盤山遺址」進行了深入的勘探和發掘,統計數據顯示,古蹟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近200平方米,共有84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乃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的中國「國粹」
    許多彩陶作品中,融合了許多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精彩紛呈。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最早於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中華大地各省份陸續有所發現。聞名的有仰韶文化彩陶、半坡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廟底溝彩陶、半山彩陶等,各具特色。
  • 茂縣:羌笛聲聲 營盤山探源古蜀文明 花椒飄香 羌族博物館涅槃重生
    營盤山探源古蜀文明 營盤山,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南2.5千米,是岷江上遊的地理中心,也是天然的適宜人類聚居的場所 自2000年開始,四川省數家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逆岷江而上開展考古勘探,探尋古蜀文明的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