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月6日,眾多川普支持者齊聚華盛頓特區,一起抗議拜登獲勝,部分抗議者越過警戒線,翻越國會大廈圍牆、打碎窗戶,與警察混戰。目前,暴亂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含2男2女,另有52人被捕。同時美國國會也開始重新認證大選結果,正式確認拜登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
國會被佔領,堪稱美國獨立以來極為罕見的一幕,前美國總統發聲稱「這是美國恥辱時刻」,歷史學家唐納德·裡奇指出「這完全不是美國抗議活動的特點」。
。
其實,此次「火燒國會山」並非有史以來頭一遭。上一次,美國國會大廈被這樣佔領和攻破還是在200年多以前,即1814年8月英軍火燒國會大廈,可比這次熱鬧多了。不過,當時打砸搶燒的可不是自己人,而是其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大英帝國」。第一次被英軍燒時,距離其建成剛過去14年。
1793年,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親自為國會大廈舉行奠基儀式;7年之後的1800年,這座代表著「民有、民治、民享」精神的美國國會大廈落成,正式投入使用。迄今為止,這座建築已有220多年的歷史了。
美國國會大廈很有建築特色,底部3層,由白色大理石建成。而最為著名的則是它那凸起的大圓頂——這個圓頂也有3層,頂部還聳立著一尊自由女神像。圓頂的兩側是南翼樓和北翼樓,參議院和眾議院就設於此。投入使用沒多久,美國就跟前宗主國英國宣戰。這場戰爭就是1812年戰爭,也即著名的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兩國交戰,沒想到卻殃及了這座位於美國首都的國會大廈。
1812年宣戰以前,美英兩國一直斷斷續續戰而不宣,長達8年。兩國當時的關係一直劍拔弩張,隨後,美國把矛頭指向了英國的另一大殖民地——加拿大。
在第一次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曾想拉著同是英屬殖民地的隔壁鄰居加拿大一起翻身做主人,但加拿大卻對英國的統治有所眷戀。於是,美國借著「英國幹涉美國海上貿易」的幌子,實則謀劃著吞併加拿大,讓英國勢力在美洲大陸無處生根。
當然,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也不是吃素的,肯定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殖民地受欺負。開戰兩年後的1814年,英國從拿破崙戰爭中抽身而出,將火力集中對準了美國。
同年8月,4000名英軍氣勢洶洶地逼近了華盛頓特區,美國歷史上的至黑時刻就要來臨了。1814年的華盛頓城遠沒有如今的規模那麼大,當時它還是一座小城,而國會大廈則是一片建築工地,它那著名的圓頂也還未落成。
當英軍破城之時,時任美國總統的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卻做了個令後人都唾棄的決定:攜夫人倉皇出逃華盛頓城。
英軍登上了美國國會大廈所在的國會山,其實本來是沒有打算燒掉它的,但是美軍方面不甘認輸,一直在持續偷襲。一怒之下,英國方面開始放火,燒了國會山。這就是美國著名的「火燒國會山」事件。可以說,這個事件一直是美國建國歷史上的一段恥辱。
現在,美國國會大廈有一個雕塑大廳。當時,這個大廳也一樣雄偉壯麗、巧奪天工,內部裝飾有100個天窗,用美輪美奐一詞來形容也不足為過。當英軍來臨的時候,這個大廳已建好,但大廳的頂部並沒有進行防火處理。
英軍立刻就發現了這棟建築物的致命弱點——天花板是木質的。只要天花板焚毀,整個國會大廈都將成為廢墟。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大廈內的眾議院與參議院的大樓都被焚毀,內部的圖書館也付之一炬。最後,整個國會大廈只有大理石外牆倖存了下來。
燒紅了眼的英軍接著往總統府邸進發,他們沒能找到已逃脫的麥迪遜總統,只看到了桌上麥迪遜還沒來得及吃完的晚餐。英軍在這裡也放了一把火,為了加大火勢,還加了油添了燃料。雖然這些建築外部都由大理石構成,不怕火燒,但內部仍是木質結構,一點就著,那晚的火勢大到連40公裡外的巴爾的摩都能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英軍在華盛頓的土地上並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聯合了美國的奴隸一起,呼籲他們「為自由而戰」,並許諾若英軍獲勝,奴隸們就將獲得自由。英軍的這一策略實屬高明,對美國當時的社會矛盾拿捏得十分到位。
也許是老天都看不下去,第二天,華盛頓天氣突變,暴雨傾盆而至,澆滅了大火。那時,白宮還未得名,也正是因為這場大火燒黑了總統府邸,後來才將其外牆刷成白色,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白宮」。至今,白宮內的一些角落還留有「煙燻火燎」的痕跡,成為那段歷史鮮活的講述者。
在「火燒國會山」事件過去整整200年後的2014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CBS新聞網推出了一小段節目,來記錄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未來,不知會不會也有人寫本書或出個視頻,來記錄美國今日這段「窩裡鬥」的故事呢?
也許,在索求所謂的「民主與自由」之前,部分美國人更有必要好好學習一下如何尊重法律,不然到頭來不過是對川普個人的迷信與愚忠罷了。
#川普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