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朝代:近代 作者: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譯文及注釋】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裡遊,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裡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遊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注釋1.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後漢書 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後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本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3.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4.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陵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裡,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說是湘江北去。5.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嶽麓山。南北長約11裡,東西最寬處約一裡。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遊覽勝地。6.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7.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盡染:此處化用王實甫《西廂記》中「曉來誰染霜林醉」句意[2] 。8.漫江:滿江。漫:滿,遍。9.舸(gě):大船。這裡泛指船隻。10.爭流:爭著行駛。11.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裡飛,魚在清澈的水裡遊。擊,搏擊。這裡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裡形容魚遊得輕快自由。12.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13.悵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裡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liáo kuò):廣遠空闊,這裡用來描寫宇宙之大。14.蒼茫:曠遠迷茫。15.主:主宰。16.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裡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遊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17.攜來:挽,牽。來,語氣詞,無實義。18.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裡指同學(也指戰友)。19.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本指山的高峻,此處意謂不平凡、不尋常。稠:多。20.恰:適逢,正趕上。21.同學少年:毛澤東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22.風華正茂:風採才華正盛。風華:風採,才華。茂:豐滿茂盛。23.書生意氣:書生:讀書人,這裡指青年學生。意氣:意態氣概。24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註:「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有力。方:正。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25.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醜惡的現象,讚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清明的。26.糞土當年萬戶侯:意思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食邑萬戶,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27.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28.擊水:作者自註:「擊水:遊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裡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復的心志。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並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讚嘆。)這裡指遊泳。29.遏(è):阻止。 30.飛舟:如飛之舟,言其迅速。
【作品鑑賞】
《沁園春·長沙》是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毛澤東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毛澤東在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氣風發。當時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年到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崢嶸歲月裡,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採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讚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於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這一段描寫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和其戰友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上闋描繪湘江寒秋圖,即景抒情,提出蒼茫大地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大意是: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隻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天空中展翅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遊。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裡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託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端,不禁問道: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大意是: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友聚會、遊賞,度過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詩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沁園春·長沙》下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
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大意是: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鬥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流」,江水中間。「擊水」,作者曾自註:「遊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見《毛澤東詩詞鑑賞辭典》)遏,遏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遊泳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隻都阻擋住了;一種認為「浪遏飛舟」是「到中流擊水」的條件。如果按照後一種理解,這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浪巨大,連船隻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湧的急流拼搏為樂。這裡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同一個陣營(國共合作)的毛澤東和蔣介石為何沒能成為同路人?
毛主席和蔣介石互為對手幾十年,孰不知他們其實曾同在一個陣營多年。那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革命陣營。毛澤東和蔣介石不僅同為一個陣營,而且在1925年同為中國政壇湧現出的兩顆耀眼的政治新星。1925年10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東徵軍總指揮蔣介石率部出師,第二次東徵背叛孫中山先生的粵軍陳炯明部。10月13日,蔣介石親臨炮兵陣地指揮攻打惠州城,當日不克,次日再戰,一舉攻克段祺瑞,武漢民眾驅逐直系大佬吳佩孚,長沙民眾要打倒湖南大佬趙恆惕……各地民眾一變從前與北洋軍閥避免直接衝突的和平態度,到處喊「打」,喊「趕」。北洋首領及其走狗簡直成了明星,熠熠發亮。1月6日下午,他昂首挺胸地向大會作軍事報告,詳細敘述自己率部徵討敵軍的諸戰役。之後,慷慨激昂地大聲宣稱:「去年可以統一廣東,今年即不難統一中國!」全場報以雷鳴般的熱烈掌聲。受到他豪言的鼓舞,會議代表李子鋒一衝動,突然站起來,高聲提出一動議:「請全體代表起立,向蔣介石同志致敬,勉其始終為黨為國奮鬥。
大家站了起來,大聲高呼:「向蔣介石同志致敬!」兩天之後,另一顆新星——毛澤東也登臺上場。1月8日下午,毛澤東走上了主席臺,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身份,代表國民黨中央作宣傳工作報告,即說說「筆桿子的事情」。由於前期宣傳工作對敵營震懾很大,毛澤東的筆桿子並不比蔣介石槍桿子受人輕視。他的宣傳報告同樣引人注目。在報告中,毛澤東列舉十四項重要事件的宣傳工作,其中說:「兩年來在革命宣傳與反革命宣傳相對抗中,革命宣傳確定取一種攻勢,……反革命宣傳卻始終是一種守勢,為了招架不住,才抬出『反共產』、『赤色帝國主義』這兩塊擋箭牌來。這種對抗攻守的現象,乃中國革命勢力日益團結進取、而反革命勢力日益動搖崩潰的結果。」這份報告也受到許多代表的讚揚,且無爭議。多年以後,中共四川地委書記楊闇公回憶這次會議,還稱讚毛澤東的報告比其他報告都精煉、簡潔,明了,且「能把具體實施指出來,並對每個時期所施的宣傳口號,也恰中客觀的需要。」
確實如此。毛澤東犀利的筆對敵的進攻比槍炮還主動,還佔據優勢。如果說蔣介石的軍事報告把會議推向了高潮,毛澤東的宣傳報告則帶領人們展望了未來勝利的美景。此時蔣介石39歲,毛澤東才32歲。雖然兩人都在國民黨高層工作時間不算短,但在全國性大會上露面,都是第一次。如果說蔣介石是槍桿子方面的新星的話,毛澤東無疑是筆桿子方面的新星。在大會進行選舉時,蔣介石獲得248票的最高票,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以173票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隨後,兩人出席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蔣介石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九常委之一,並為國民革命軍總監,進入國民黨領導層核心。常委會之下,設一處八部,組成中央黨部,一處即秘書處,八部為組織部、宣傳部、青年部、工人部、農民部、商業部、婦女部、海外部。其中,宣傳部部長由黨中央主席汪精衛兼任。2月5日,在中央執委會第二次常委會上,汪精衛提出說:「本人不能常到部辦事,前曾由中央執委會全體會議許可另請代理,今請毛澤東同志代理宣傳部部長案。」經過討論,常委會決議:「照準。」於是,毛澤東繼續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列席中央常委會。
毛澤東和蔣介石一文一武,讓人們眼前一亮:中國革命後浪推前浪,大有希望。國民革命若是照著這種趨勢下去,推翻北方軍閥政府不難,勝利之日不遠。然而,最終,蔣介石和毛澤東兩個人卻沒有一起走下去,他們不僅沒有成為同路人,而且還成為了兵戈相向的敵手。這不能不讓許多人後來驚訝!
蔣介石生於1887年,毛澤東是1893年。兩人出生和成長於同一個時代,都讀過私塾,也受一些西方思潮影響,在五四時期都屬於比較激進的革命青年。在反對舊軍閥、改造中國社會中,二人都都贊同過相同的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的主張。可是他們為什麼偏僻沒能夠走到一起?
這不能不令人深思。箇中必有原因。首先,兩個人的信仰不同。毛澤東信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蔣介石信仰的則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兩人分別屬於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基礎的兩個政黨。其次,蔣介石握有軍權,操著槍桿子,野心大增。為了奪取國共合作的領導權,他先對蘇聯顧問不滿,接著和共產黨鬧矛盾,1926年3月18日策劃中山艦事件,扣押艦長李之龍和其他共產黨員。當北伐大功告成時,他在江浙大資本家的支持下,借定都之爭,企圖奪取國民政府的領導權。在被武漢國民政府拒絕後,他在南京另立中央,建立蔣記政府。而此時毛澤東與其他共產黨人一直是武漢國民政府的中堅,因此,毛澤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也是並且會成為的必然。
再者,在這個時期,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僅僅是認識而已,沒有私誼。因此當國共兩個陣營發生衝突時,兩人連交換思想的可能都沒有,最後都追隨自己的黨和信仰而去。總的來說,毛澤東和蔣介石沒能成為「同路人」,主要是主義之爭。